张 皓:1935-1937年对日问题上蒋汪权力之争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4 次 更新时间:2019-06-23 11:35

进入专题: 蒋介石   汪精卫  

   

1935至1937年,随着日本加快侵略步伐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对日政策、是应战还是“和”,摆在最高决策者蒋介石的面前。与此不可分的,是他如何处理与其政敌汪精卫的政治关系。以行政院长一职为中心,包括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在内,双方之间发生激烈的权力争夺,汪精卫遭到挫败。学界分析了蒋汪之间的分分合合与关系破裂,笔者也曾研究汪精卫在1932至1933年权力斗争下的“政治病”,但是对1935至1937年对日问题下的蒋汪权力之争尚无较为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下面加以分析。


一、第一阶段,从汪“暂行备位”到请辞“本兼各职”而与蒋长行政院展开权力之争。


曾任行政院政务处长的蒋廷黻指出,汪精卫以和战问题作为争权夺利的手段,在1932年担任行政院长前“要求对日作战,以增加政府的困难”,上台后“又要大家维持和平”。1935年夏,日军制造胡恩溥、白逾桓事件,强迫国民政府接受《何梅协定》,华北危局严重,国民党内响起了改变对日妥协政策、汪精卫辞去行政院长兼外长职的呼声。于是,汪精卫跑到青岛“疗养”,接着以“华北外交屈辱,备受国人指摘,中央亦多不满”而提出辞职。教育部长王世杰在其8月9日日记中记载说:“汪院长赴青疗养后,病状本已渐减;据赴青省视诸人言(褚民谊、陈公博等),原已确定本月中旬返京就职。惟近来在京中央执委及党员,颇多恐慌;惧汪返而对日屈服政策将更变本加厉。因是中央政治会议于本月七日会议开会时,覃振、石瑛、王陆一、焦易堂多人均主张设置外交委员会,以免外交大权之集中一人,并主张汪辞外交部长兼职。次日汪即由青电国府主席及中央执行委员会,辞院长及外交部长等职。”


对此,蒋介石指责汪精卫“之思想与行动,幼稚如此,可叹!”他一度认为对日本的侵略已无迁就之余地,研究汪精卫“坚辞”后之“善后办法”,认为“政府不改组,金融无法措施”,因此着手“政府改组之准备”。随即,他认为对日政策一时还“不可骤变,故对内对外政策,惟留汪为惟一枢纽”,还需要汪精卫“暂行备位”。他“忠告各委员,消除意见,以固中央”。因此,国民党中央“挽留”汪精卫,汪“当然默许”。


所谓“暂行备位”,就是汪精卫只是暂时继续担任行政院长;一旦国民政府改变对日政策,他“暂行备位”也就到期。日本在《何梅协定》签订后推行“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分裂华北。在这背景下,国民党自11月1日至6日、11月15日至23日、12月3日至7日接连召开四届六中全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五届一中全会。其中,五全大会最为关键,蒋介石思考:“此次大会,必使对倭外交,得到相当之作用,而挽救华北,为惟一要旨。”基于此,他在大会上“一字一句”宣布了“和平未至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相应地,国民党政府的组织与人事必然要调整,汪精卫去职行政院长兼外长是必然的。


蒋介石原计划9月召开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随即“以剿匪与善后皆无头绪”而决定“索性展期至11月1日”。全会召开前夕,他研究“组织政院之准备与人事之安置”,打算安排汪精卫“为监察或考试院院长”,指责汪“当倭事,已失其常态”,“事事丧权辱国”。在蒋介石还在思考如何解决撤去汪精卫行政院长之职的难题时,汪在全会开幕之日被抗日爱国志士枪伤;这给蒋介石自然而然去掉他提供了机会,国民党元老邹鲁等人致电胡汉民指出:全会期间,蒋介石“决心抗日”,汪精卫“已辞职”,于右任、孙科、居正、戴季陶、陈立夫、陈果夫等“一致反对汪精卫”,蒋介石表示“汪如果决不复职,亦不勉强”。但是,汪精卫并不甘心,对蒋介石言:“吾两人之感情,有否恢复?能否谅解昔时误会?”他并利用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对蒋介石施压,邹鲁致电胡汉民指出:“汪突反职,由汪运动广田向蒋说话。现孙、于、居、戴及二陈仍力进行逐汪迎胡。蒋亦恨汪借日压己。六中全会时决改组政府,各方盼兄归甚切。”蒋介石在11月6日全会闭幕词中有意强调:虽然“衷诚盼望”汪精卫“早日康复,仍为党国继续努力”,但是“每一个同志均须以总理及先烈遗留之精神来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


四届六中全会闭幕不到十天,五全大会即于11月15日正式召开。11月16日,汪精卫由于“还没有恢复康健,不能出席”,只能委托蒋介石“代为报告政治工作”。邹鲁等人指出:汪精卫“欲恋栈”,曾与蒋介石“切商”,但是蒋“炳定抗日方针”,“去汪以明对日态度”。冯玉祥也指出:蒋介石对两广表示“日一定抗,而政府也一定改组”。因此,五全大会尚未结束,汪精卫于11月21日“不别赴沪”。到沪后,他于12月1日“即向中央辞去本兼各职”。


孔祥熙也“对行政院长职,急思尝试”。他联合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促汪精卫去职。这对蒋介石产生了一些影响,他一度认为孔祥熙继任行政院长“亦一道也”。随即,他思考是否仍由汪精卫继续担任行政院长,而以孔祥熙调任监察院,但是因担心影响法币改革而未决定。最终,他决定自己出任行政院长,在与冯玉祥谈话中强调:“为行政院部人选与我之行藏以及国家利害甚费踌躇,如我果藏,则我利而国害矣,况无可藏之理乎。”即将出任行政院秘书长的翁文灏对预定担任政务处长的蒋廷黻指出:“蒋即将出任行政院院长。”在这情况下,汪精卫的企图落空,他12月4日致电驻英大使郭泰祺称:“调治尚须时日,背间一弹迄未取出。”12月7日,五届一中全会决定:国民政府主席仍为林森,蒋介石出任行政院长。


蒋介石曾经考虑通过召开四届六中全会“结束训政,实行宪政”,实行总统制。他思考:其一,总统虽然“对议会负责任”,但是“有解散众国会之权”。其二,五院院长“对总统负责任”,“应皆由总统提出国会通过,不必由国会选举”。其三,总统“统率全国陆海空军为陆海空军大元帅”。其四,“总统任期定为六年”。总之,他强调“此时宪法,于总统职权,应有解散议会与任免五院院长之权”。他满意地认为“研究总统制与内阁制及王权之运用较有心得”。但在两广反对下,他只能“谦忍虚心”,以谋“粤方对大会共同一致,不加异议”。这就是说,蒋介石出任总统的时机并不成熟,只能出任行政院长。


蒋介石还考虑是否实施总裁制。四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他研究“中央组织是否改革”“中委名额与党章”“中央党部制度改正”等问题。全会决定,“以后党政大计的进行,应留待第五次代表大会来讨论”。五全大会召开前夕,蒋介石考虑“党政制度已到改革之时否”,决定“修改党章与组织法,当以运用党政于两年内不受阻碍为主旨”。11月16日,五全大会讨论是否实施总裁制,不仅汪精卫,就是孙科、邹鲁等人也“反对修改党章总章”。邵元冲就此指出:“所谓领袖集权制之意见,约可分为总裁制与主席制二种,若此二种,均不采用,则仍用常务委员制,此事尚须征求介石意见。”蒋介石不得不同意“不修改总章”,“领袖问题不准提出”。11月17日,他表示:“中央干部中,用总裁名义,恐易滋误会,以不用为宜,如事实有必要,则至多用常务委员会主席名称。”


既然不能推行国民党总裁制而只能实施主席制,蒋介石就提出“中央主席之权不必规定刚性”。上面已经提到两广方面提出驱汪迎胡的问题,蒋介石折中处理,11月30日预定推举胡汉民为中常会主席,汪精卫为中政会主席,“以为本党复合之张本”。他讨论汪精卫为中政会主席“动不动的问题甚久”,邹鲁、居正等人“很有话说”。蒋介石指责邹鲁“藉抗日为名,逼迫中央”,指责西山会议派“只知争权夺利”,他已“让与一切权利”,而西山会议派“犹以为未足,而必阻碍大计,反对国策”。12月7日,五届一中全会决定:以胡汉民为中常会为主席,以汪精卫为中政会主席,蒋介石为两会之副主席。


总之,随着华北局势的恶化,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必然发生变化,权力格局相应地变化。


其一,蒋介石权力地位的加强是必然的。蒋介石总结1935年“成功之特点”时提到,“完成本党全国代表大会,改组行政院,团结内部”。显然,他认为既“团结”了胡汉民、汪精卫,又实现了权力改组。他强调:四届六中全会、五全大会、五届一中全会“实为三个最大之难关”,他“忍受复忍受,悲痛又悲痛,幸得免于横决,而达成第一步本党复合之目的,期待一致对外之功效,无论以后之成败如何,而党国与个人之历史实划一新时期,则可自许也”。他自称:“推胡汉民、汪兆铭为党政各主席,本身愿任其副,委曲求全,苦心孤诣二语,自谓足以当之。”他又称,他并非“降尊就屈,委曲其全”,“实为应势顺时一定不易之常理。非此不能救国,更无以妥内”;并称“早有此意而时机未至,今则时已成熟顺理成章非实施不可也”。陈布雷指出:蒋介石任中常会、中政会“两会之副主席,兼行政院长”,“遂躬负党政军重责于一身”。


其二,蒋介石出任行政院长是必然的。蒋介石在五全大会上发表“最后关头”演讲后,冯玉祥指出,“大家向认为最后之时机,蒋之为行政院长,即最后时机,而打仗已有把握,并且确实抗日”。蒋介石要求:基于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请大会授权政府,在不违背方针之下,政府应有进退伸缩之全权,以应此非常时期外交之需要,政府势必竭诚尽能,对全党负完全责任”。大会“全场一致起立接受”。在五届一中全会决定蒋介石担任行政院长时,孙科、邹鲁、居正、于右任、冯玉祥联名致函他“须定一抗日之步骤,否则成何会也”,他表示“和平要有一定限度。一旦有需要,行政院必须领导全国军民作重大牺牲”。1936年1月16日,他宣布:“现在政府订了一个对日的外交政策,就是对日作整个的交涉,解决一切纠纷,不再和他零零碎碎枝枝节节的谈判。本人身任行政院院长,一定负起这个责任。”他以张群担任外长负责交涉,陈仪就此指出:蒋介石做了行政院长,“决心要与日本政府作最后一次的亲善交涉的尝试”。


其三,汪精卫去职行政院长兼外长是必然的。蒋介石1935年12月16日宣誓就任行政院长时称:“因汪前院长健康尚未恢复,本人与各部长官今日勉就新职。”如果不安排汪精卫集团骨干成员顾孟余职位,则“政府中汪氏方面并无一席”。蒋介石12月12日致电顾孟余:“今已发表兄为交通部长,部务不可一日无人,请兄即日莅京面商一切。”但是,顾孟余在蒋介石就任行政院长之前一日即12月15日到沪。1936年1月9日,蒋介石要求汪精卫催顾孟余“即来京”。1月13、26日,又多次致电汪精卫催促顾孟余“即日来京就职,千万勿延”。但是,一直到来年汪精卫回国,顾孟余“迄未就职”。


在邹鲁反对汪精卫为中政会主席时,汪精卫“因用手术取子弹受创,新发胆囊炎,颇剧”。接着,协助汪精卫办理妥协外交的外交部次长唐有壬12月25日被爱国志士刺杀身亡,这沉重打击了汪精卫集团:张治中得报消息后“大笑”,李烈钧称“中国还算有好人”,邵元冲谴责唐有壬“助汪精卫媚敌,丧权摇动国本,今日伏诛,其死已晚,犹恨国家不能明正典刑也”。胡适指出:汪精卫与唐有壬不听其多次劝告“退出外交部”,“就死在对日外交之上!”蒋介石称:“汪精卫被刺,幸未致命,而唐有壬卒致殒命矣。”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终以老先生们之不赞成”而“不能不忧郁以去”,其对中政会主席一职“亦经辞去”。


蒋介石“既任行政院长,对内政锐意刷新,对国防积极准备,对经济加紧建设。对财政金融亦预作非常时期的筹划,而对日外交则多方运用彼国文治派与反军阀之力量,使与侵略暴力相抗衡,务期充分争取时间以达我建国自强之目的”。此外,行政院权力与前大不相同:其一,“所有中央各部会、省及特别市的重大事务都要经行政院通过,各部长、省主席及特别市市长的公文都要呈行政院院长”。其二,厘清行政院与军事委员会职权。1936年1月9日蒋介石与翁文灏言定:“(一)禁烟及治‘共匪’事仍归原机关办;(二)行政督察专员及其他行政事件均归行政院办。”


二、第二阶段,汪从秘密赴欧到设法回国而与蒋展开权力之争。


汪精卫并不甘心失去权力,到沪后观察局势如何变化以定行止。蒋介石就职行政院长后曾考虑:“倭寇最怕者,是否为余个人问题?”“余如下野,能否暂懈其侵略野心?”他多次致电汪精卫,“甚念”其“今日尊恙如何”“病况如何”,要求“每日电示”。他于1936年1月5日亲自赴沪探视汪精卫,1月26日又派黄绍竑到沪“请其来京一谈”。汪精卫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一则以所谓“病情未告痊愈”,更以所谓“环境险恶”,于2月19日“严守秘密”,不得不从上海启程赴欧“就疗”。行前,他声称“并不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并声明“何时病愈,何时归国”,但是“如果外交紧迫,则不待病愈,当随时归国尽力”。这样,他就强调了要利用日本问题“随时归国尽力”。不过,其留在国内观察局势变化的妻子陈璧君,3月15日不提中日问题而仅提:汪精卫“计划在德国停留一段时间进行治疗,完全康复后才返国”。


尽管邹鲁等人代表两广参加了五全大会,但是如上指出,蒋介石既想“复合”胡汉民又想维持对汪精卫的“团结”,因而以两人分别担任中常会、中政会的主席,两广方面对此并不满意。因此,与南京形成对立的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中国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并未撤销,胡汉民1月19日从国外到香港后拒绝蒋介石“沪上会面,相偕入京”的要求。在3月14日的日记中,蒋介石指责胡汉民“谋乱,犹不知悔悟”。陈璧君见此,建议汪精卫联合两广倒蒋,汪精卫回电强调“若联西南以倒蒋,是尽毁数年来立场,我决不为”,提出“我归国迟早,以困难缓急为准,不知其他”。这样,他不提“病愈”问题,所谓“困难缓急”当指日本侵华步伐。


在汪精卫忧虑何时返国争权时发生了两广事变。5月12日,胡汉民因脑溢血去世,两广失去“西南的物望”。5月26日,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以西南执行部的名义通电反对日本增兵华北。6月1日,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呈请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抗日;随即,通电全国北上抗日。蒋介石分两步解决两广事件:第一步,在6、7两月里一面作好军事部署,一面成功策反陈济棠手下大将余汉谋和广东空军,解决了陈济棠;第二,接着与桂系谈判,至9月达成和解。


汪精卫支持蒋介石处理两广事件,于7月13日指示其集团成员,称“对两广之假名出兵,十分痛恨”,因此支持蒋介石“仍本数年来息内战之方针”,促两广“觉悟,俾五全大会所定方针,依序进行”。蒋介石多次电促汪精卫返国,汪也想乘机返回,但是陈璧君从蒋介石解决两广事变的步伐中认为时机并不成熟。6月5日,汪精卫致电陈璧君“拟最近船归”,因为“事变如此,若尤计较个人进退、工作效能,我必在海外急死”,而且“置身国内,比较可以尽力”。6月8日,他又称“如坐针毡”,既然蒋介石“电促”,就计划6月16日返国,“否则下月必归”。7月18日、20日,陈璧君两电汪精卫报告蒋介石顺利解决陈济棠,要求“莫又动归意”,特别强调“十月前万不作归计”。蒋介石解决陈济棠后到广州善后,于8月20日致电汪精卫:“弟前日来粤,诸事已渐复常轨。望兄早复康健,提前回国为盼。”8月26日,陈璧君致电汪精卫,称虽然蒋介石要求“提前回国”,并“已察及何时首途”,但是“归期应视困难及健康,如肝肿重归来何必”。综合来看,汪精卫曾计划6月中旬、7月回国,陈璧君则强调10月前不能返回,汪精卫利用两广事变返回的企图落空。


在解决两广事件过程中,对日问题又出现在国民政府的面前。6月3日,陈璧君报告汪精卫“各报均载华北必不免一战”,汪精卫当即回电要陈璧君转张群,表示“弟正因各报所载日夜挂心,得电至感。仍盼随时电示”。言下之意,汪精卫借口华北局势紧张回国。6月7日,蒋介石考虑7月10日召开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解决对日和战问题。他在全会上解释了“最后关头”:“明白些说,假如有人强迫我们欲订承认伪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陈诚指出:“此言容忍到了极限,就是抗战决心付之行动的时候。”但是,蒋介石还企望和谈,强调“最近外交途径,并未达到最后关头”。因此,陈璧君6月16日就致电汪精卫:“(一)蒋、张群正积极与日本办外交,十一月归绝不宜,十二月至好,万望采纳此末次请求,于国情外交均有重要关系。票已购,可退去。(二)戴季陶归来后,已遍传兄十一月初启程,对友对敌,均非至妥。(三)十二月德、意邮船均可,仍以德为佳。开行日期可预告。”于此,她在强调10月前不宜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只能在12月回国。汪精卫设法回国是要争夺权力,因为国民政府计划11月召集国民大会选举总统。为什么要求汪精卫12月才回国,陈碧君未说明,仅言:“万里外事,兄既不知,又不能详告,今非至急时,莫乱动及小不忍。”不过,从下面来看,她又告知汪精卫在选举总统时回国为宜。


蒋介石在解决两广事变的过程中考虑行政院长和总统职位问题。就行政院长职位来说,蒋介石5月31日思考“行政院院长之资格规定”,认为“不使元老与资深者负行政直接之责,实为安固国本之要道”;这就排除了汪精卫再次担任行政院长的可能性。政学系头子张群打算出任行政院长,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6月23日对政务处长蒋廷黻指出张群“可任行政院长”。副院长孔祥熙也想出任行政院长,蒋介石8月10日痛骂他“不顾国体,辞极严厉”。


就总统职位来说,蒋介石意识到自己出任的时机不成熟。在6月18日与《字林西报》记者的谈话中,他强调实行宪政是必然的:“中国国民党认为非全国一致,不足以救国,故决定召集国民大会,颁布宪法,交还政权于国民,由国民选出政府,以代替训政时期之党治,此乃本党之公意”。但是,他“切实声明绝不愿为总统候选人”:一方面,“党内任何人脑中均未想到总统等等之问题,盖今日只有大家能负责任,守纪律,而且要肯牺牲其个人一切之权位与利禄,祛除自私自利之观念,方足以救国。”一方面,由于“总统在职务上必须长住首都,而不能轻易远离也”,“余确知余个人对于新中国建设最善之努力,在能亲自考察国家真正之需要而实行之。余不愿此种特殊之贡献为职务所剥夺”。此谈话发表后不久,流传着两广方面“提出以王宠惠为行政院长,汪精卫为总统之说”。


陈璧君注视着上述问题的变化,并依此提出汪精卫回国争当“领袖”的时间。8月24日,她致电汪精卫,一方面称“总统权限问题将视人选而定,宪法亦将以此为转移”,一方面建议汪精卫“宜在大选开始前动身回国,十月太早,但不宜在大选(后)。如大选延期,自应随之展缓”。8月28日,她又电汪精卫提出:“中日未有战祸前,兄之归期终以十一月大选时为最宜。何时归,当永(仍)居于自动地位,莫被动。”她还提出:“兄非被放逐,故何时归,当自动,不必须人电邀,以此时绝非最后牺牲时也。”在蒋介石9月6日考虑“正副总统之人选”之后,陈璧君等人于9月21日致电汪精卫:“除外交危急、健康许可外,先生归期应有两种打算:甲、如在十、十一月回国,即应决心参加国民大会,拿出领袖态度,对于国家大计据理力争,绝不客气;乙、如在闭幕后动身回国,则可表示国家负责有人,对蒋先生及国民大会极端信任,态度比较大方,并有回旋余地。”这两种打算中,他们当然倾向前者,要求汪精卫“回国即须立行入京,不容在沪徘徊,否则易着痕迹,并失国民同情”。


接着,陈璧君等人转到日本侵华步伐问题上来。他们认为蒋介石无法处理对日交涉,有可能要求汪精卫回国负责。在9月25日电中,陈璧君转述了蒋介石9月22日通过张群致电汪精卫询问“何日可归国”,要求“速回”;并说军事委员会和社会上盛传“蒋已电汪归,举为总统”。她认为:由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不愿再与张群交涉”,日本政府训令他留在南京与蒋介石“接续交涉”,因此蒋有可能要求汪精卫来负责。汪精卫也收到张群的来电;张群询问他是否收到蒋介石9月22日之电,称中日谈判“不欢而散,局势异常严重。当此艰危之际,深望钧驾从早归国,用慰喁望也”。陈璧君等人还注意到意大利人主办之《大沪晚报》载称,日本政府宣布“中日问题,张群无全权,不与交涉,即起用某氏,若无全权亦不与之交涉。”他们认为“某氏,意似指”汪精卫。可见,无论是从召集国民大会选举总统的角度,还是从对日交涉的角度,汪精卫集团一度认为汪精卫有当选总统或重任行政院长之可能。他们要求汪精卫“安心静养”,“如无重大变化,仍照屡电所陈时间归国”,即11月“大选”之时。不过,他们的野心很快破灭。


在选举总统问题上,蒋介石一面塑造自己“唯一”的领袖形象,一面决定延期召集国民大会,断绝汪精卫的奢望。就前者来说,陈璧君10月1日就国民党筹备庆祝蒋介石50寿辰一事,致电汪精卫指出:“筹备万寿庆典、铸铜像、征文,赞扬本党惟一领袖之丰功伟业。”就后者来说,她向汪精卫报告了中常会的讨论情况:10月8日,因“国选因手续赶不及,内部竞争过剧”,中常会“开会讨论有延期三月至五年(月)说”;10月15日,决议延期举行国民大会,蒋介石“以各方情势及恐国民大会无利于己”而同意。孙科集团人物、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对陈璧君明确称:“汪先生身体不佳,在三五个月,尚以完全留欧医治为要也。”


就借口对日交涉而掌握实权来说,汪精卫的企图也落空。在10月3日电中,陈璧君称日本政府决定依据“实行亲日政策”“解决中日间各悬案”“反日抗日之根本的取缔”三原则,“与蒋开始直接交涉”。即是说,日方仍然企图对蒋介石直接谈判施压。10月5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告诉陈璧君,他已对川越茂指出,“以蒋先生英明果断,对日外交必有办法,不但我个人极端信赖,极端乐观,即汪先生当日赴国外养病,必俟蒋先生肯任艰巨,国家负责有人,而后行,亦此意也”。陈璧君认为高宗武似闻汪精卫“有回国息”而“特来敷衍”,因而建议汪:“依据现势可知我辈不主张即归,非专为先生打算,实为国家打算,因中日问题已至不能再拖之时。现蒋直接当冲,不能不求解决办法,其对自己力量宜和宜战,估计亦较清楚。如先生归来,蒋必立即避开,且不表示真意,中日僵局永难打开,国家前途危险甚矣。”


总之,蒋介石一方面顺利处理两广事变和延期召集国民大会,一方面以张群出面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谈判,致使汪精卫11月回国争权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陈璧君重提6月16日安排的归期,于10月9日致电汪精卫称“兄归期已代决定十二月德国船”,强调“迟早均不宜”,但是“如中日决裂则例外”。


中日决裂虽有可能,但是汪精卫集团发现日本还暂时无法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1月,日伪军队进攻绥远东北地区,傅作义率部奋起抵抗,绥远抗战爆发。汪精卫计划1937年正月回国,陈璧君等人则认为,虽然绥远抗战爆发,但是“现日本政府及关东军以五师维持伪国治安,防俄、防义勇军尚感不足,如日本政府及驻屯军主张不参加,关东军似无动员参加绥远战事可能”,因此绥远战事“虽不能于短期结束,现时亦尚不致惹起中日大战”。他们提出:“正月归与二月归不过一个月之迟早”,最好乘坐2月12日的意大利船,3月8日可到。陈璧君接着在1936年12月7日、8日两电中进一步强调:“绥远最近三数月必无战事,可放心治病”,“乘船二、三月较佳”。这样,陈璧君将汪精卫启程回国日期从1936年12月改为1937年2、3月;这与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


西安事变的发生,使汪精卫集团认为夺权时机到来,因而调整了汪精卫回国时间,汪也“闻讯驰归”。在1936年12月13日电中,陈璧君对汪精卫强调“兄为朋友、为党,均应即归。惟莫因急而致病,反不能治事”。针对有人认为汪精卫“因病不能归”,陈璧君“说时至今日,汪先生知之,必力疾起程”。12月14日,汪精卫回电陈璧君“不问中央有电否,我必归”。同日,中常会电促回国,汪精卫复电“遵即力疾起程”。12月22日,他从意大利热那亚乘船启程,通电声称“中国之奋斗有赖于蒋介石先生之领导,吾人当力谋其安全与自由之恢复”,他回国后“当与诸同志一致努力,以期挽回此危局”。他还在路程中,得知蒋介石12月26日回到南京已“恢复自由的消息”,但是只能“继续旅程”。蒋介石的经济顾问何廉指出:汪精卫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不久“就给国内打电报,说他马上要回南京。这在表面看来似乎是件好事,好像他要回南京来支持政府,实际上他要回来夺权。汪系分子在南京为他不动声色地进行幕后活动”。


汪精卫即使赶回南京,也不能利用日本之手重任行政院长。西安事变发生当日,中常会、中政会联席会议决定由副院长孔祥熙代理院长。蒋介石回南京后,孔祥熙12月28日“辞代理行政院长职,自本日起院发公文用蒋名义”。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询问翁文灏“行政院人是否更动”,蒋介石12月29日要翁文灏回答:“行政院人选并不更动。”国民党中央决定:一致慰留蒋介石“辞”行政院长及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职。12月30日,孔祥熙指示翁文灏:“在蒋请假期内,行政院发文用‘行政院长蒋中正假,孔祥熙代’。”


尽管如此,汪精卫集团仍然“力图出组行政院”,蒋汪之间发生两场争夺。第一场发生于1937年1月,“此时蒋先生正辞院职,有人拟议由汪先生继任”。蒋介石曾对汪精卫的连襟褚民谊表示切望汪“能早日来都把晤”,但是在汪赶回南京前于1月2日“返乡休养”。汪精卫集团注视着蒋介石的举动,谷正纲、王懋功等人于1月11日致电汪精卫称: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前政局在酝酿中,如张继、王宠惠等迭飞奉化,及张厉生召集各地党部负责人员开密会等,似均于政局有关。本日盛传王宠惠有长行政院说”。汪精卫1月14日抵沪,停留几天后于1月18日赶到南京。他声称,本打算病愈才回国,西安事变发生时还拟赴英治疗胆囊炎,但是“因忧急国事”而返国;因为未“病愈”,“所以到了上海后仍不得不继请德医诊治”。他在1月23日行政院及各部、委员会、署的欢迎会上演说“反对独裁”。德国政府发现:“汪精卫全文发表了关于法西斯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专制民主的文章。其内容系坚信:中国在拒绝了法西斯主义等等之后,只有继续发展孙逸仙的三民主义,才有可能达成民主。”这就是明确向蒋介石争权,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指出:这“与汪的固有立场相符”。这对行政院产生了一些影响,孔祥熙谈话“表示行政院主官或须全体辞职”,他本人“拟辞财政部长”。


汪精卫的活动遭到蒋介石集团和国民党元老的反对。张继批评汪精卫“应该少说话,不可过于热中(衷)”。孔祥熙批评汪精卫集团“请汪回来,为联日”;另有人强调汪精卫须“少说话,须消极,更须对外交改变态度,不可有亲日之说”。王世杰直接对汪精卫强调“对日外交应坚定”,因此“行政院院长仍应促蒋介石先生继任,否则政院不能支配军事军人,政、军将永呈分立状态”。更有人强调:汪精卫要注意“与蒋先生更亲密合作,必能有助于大局。更应注意者勿再首肩党国之重任,因上次之任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正当外交棘手之际,危困重重”,“一般人不察,以为汪之失政。今若再为冯妇,必将旧事重提,转为不美”。蒋介石本人指责汪精卫不自量力,“只知争权利,此国之所以乱而不能平也”。他决定对汪精卫“应示以恳切”。于是,汪精卫1月24日至27日“特来奉化”见蒋,结果如时人指出,汪精卫“以前年之受各方责备,早已有相当觉悟”,故此次与蒋介石商谈“即主张政府依旧不予改组,是其不愿再为冯妇正彰甚明”。1月28日,汪精卫主持国民党中央开谈话会,称蒋介石“近来病况大好”。


第二场发生于1937年2月至4月。汪精卫在与蒋介石面谈时“甚注重经济”。蒋介石予以回绝,认为“汪先生要办经济事业,必被人欺,应实告之”,感叹“精卫甚欲主持经济,其实非其所长,可知人事甚难安置也”。他思考如何“对汪安慰与出路”,一度打算安排其任监察院长,但是随即认为不妥。于右任2月18日“辞监院”,蒋介石“亲函慰留”。


汪精卫看不上监察院长职位,仍然觊觎行政院长之职。2月12日,蒋介石思考“行政院长问题”。2月24日,冯玉祥透露“某为汪先生要当行政院长事,很疚心”。除孔祥熙外,其他一些有力人物也想出任行政院长。张群于2月22日提出辞职外长,由王宠惠3月3日继任,冯玉祥透露王宠惠“还要兼行政院,不知真假”。此外,“宋子文看大家有误会他的事,所以亦不愿即作行政院长也”。鉴于这一系列问题,蒋介石4月2日“决定告假,推王宠惠代行政院长”,孔祥熙作为特使到英国参加英皇的加冕典礼。孔祥熙“不愿奉使赴英”,但是因为争取英国支持抗战的重要性而不能不一行。何廉分析蒋介石这些措施指出:张群辞去外长职而将担任中政会秘书长,由于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随同副院长孔祥熙赴英,其职务由魏道明接任;“这是自然的,因为魏和王宠惠关系密切,而新任外交部长将代理行政院长和副院长的职务,院长仍在休假,副院长有任务去了伦敦。”何廉进而指出:“尽管有了这些变动,政府真正的实权和以前一样,仍掌握在委员长手里。他要求辞职,但未被接受,只是给假去休养。”通过这种安排,蒋介石再次挫败了汪精卫出长行政院的企图。


综上,汪精卫赴沪后观察局势变化,发现政局不利于自己而只能赴欧“疗养”。到海外后,他研究国民党内局势和对日关系的变化,寻求返回争权的机会;无论是两广事件还是西安事变,都成为他利用的对象。他自信:如果多数人想起他担任行政院长时“困守空城,安定时局不是容易”,则“我归后或可做事”。他虽然利用西安事变返回了,但是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其阴谋落空。尽管如此,他还是同蒋介石争夺行政院长职位。蒋介石让王宠惠代理行政院长,挫败了汪精卫的企图。此前,陈璧君对行政院参事陈克文等人感叹汪精卫左右“无几人有能力可以助其作事者,殊可痛心”。王宠惠代理行政院长后,陈克文为汪精卫愤愤不平,指责王宠惠“欲在政院树植势力”,秘书长魏道明“过去政绩甚劣,操守尤坏”。汪精卫无可奈何地称自己“现在在政治上,专做解决问题的工夫,比从前做行政院长好,不必忙于公文和人事”。


三、第三阶段,汪从“回任”到失权,蒋介石以非常机构实现全面控权而展开斗争。


以政治地位与蒋介石抗衡,“只有汪胡两公能之”。胡汉民去世后,汪精卫“为今之硕果”。1937年1月下旬蒋汪两人的溪口会谈,实际上为新的权力格局达成妥协。在挫败汪精卫多次夺取行政院长职位企图的过程中,蒋介石终归要安置好汪精卫。


如前指出,蒋介石安置胡汉民、汪精卫分别担任中常会、中政会主席。汪精卫赴欧“疗养”后,中政会主席之职有无人代理并不重要,因为蒋介石担任副主席。鉴于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扣留,中常会于1936年12月23日决议以林森代中政会主席之职,并以居正“补常务委员兼代常务会议副主席”。居正之代理,在蒋介石回宁后自然取消;而林森之代理,就给汪精卫提出了问题。汪精卫在赴欧时就提出连中政会主席职也辞去,回到上海后又提出要辞去此职。蒋介石考虑还是安排汪精卫担任为宜,王世杰奉令见汪精卫指出:“汪先生不必再辞中央政治会主席职。”有人强调:汪精卫既然不能重任行政院长,“不若即以政治委员会主席之隆高地位赞助一切之为得策”。于是,国民党中央于1937年2月15日决定汪精卫“回任”中政会主席。不过,蒋介石对汪精卫担任此职务的权力作了限制:虽然汪精卫心腹曾仲鸣接任陈布雷之副秘书长职,但是蒋介石安排张群担任秘书长,陈公博嘲笑张群走了“秘运”。


在1937年2月15日至22日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蒋汪之间出现一种微妙的政治现象,即:蒋介石推举汪精卫出任中常会主席,汪精卫则为国民党中央修改对蒋介石“辞呈”的答辞。蒋介石曾考虑以胡汉民去世为契机,于1936年7月“取消中央常会主席制”,但终未采行。汪精卫回到南京后,蒋介石1937年1月25日考虑“党主席之推汪”。全会召开前,蒋介石2月11日思考“中央主席辞职推人问题”,2月14日又思考“辞常会副主席”并“推汪任常会主席”。全会召开期间,蒋介石2月16日思考“内政外交常会主席与外委长、主任各人选”,2月18日“预定提汪精卫为中常会主席”。显然,汪精卫在得不到行政院长职位时企图出任“党主席”,蒋介石也打算推举他担任。但是,汪精卫不可能得到此职。在2月19日的会上,蒋介石“为推汪任常会主席事,甚费周折”,“各常委商酌甚久,均有难色”,居正“且对汪明白表示,谓同人等之所以不赞成汪先生再任常会主席,实因汪先生病体初愈,恐以甫愈之身未能胜任,转致有累”。2月20日,蒋介石“邀居正、张继等商谈推汪为常会主席事,终未能得若辈西山会议派之同意”。他指责“老派自尊不识大体,只有捣乱,可痛也”。


与此同时,蒋介石以西安事变“承受党国付托,谬膺军政重寄,责任所在,无可旁诿”,而向五届三中全会请辞“本兼各职”。冯玉祥感慨,蒋介石“动不动即辞职”,2月20日“又写亲笔信辞职”,但是“愈辞愈不准”。汪精卫为国民党中央修改慰留蒋介石稿子,“改的稿子很好”,“如措国家如磐石之安,登人民于衽席之上”。冯玉祥指出,蒋介石“辞职”之一大原因为“常委主席已知汪先生而不成”。林森指出“我只知道介石非辞职不可,无法使此会平安过去”。即是说,蒋介石不能不以“辞职”为手段,使五届三中全会得以顺利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主席团在全会闭会前夕即2月21日签字退还了蒋介石的辞呈。显然,通过推举汪精卫为中常会主席和以“辞职”为手段,蒋介石达到了目的。他与林森、吴稚晖商议“拟设一国防委员会,推汪为主席,介石为副主席,既可少数人议事,又可维持介石推汪为常会主席事”。这个国防委员会取代了1936年7月设置的国防会议,以中政会主席、副主席分任主席、副主席。它发展成为后来的国防最高委员会,为蒋介石的独裁奠定了基础。


汪精卫得不到“党主席”一职,口中“虽唯唯,而心中未尝不愤愤也”。在1937年3月4日中常会上,汪精卫指责:“常会太无人负责,一人不来,大家都不来,如此下去,不堪闻问”;又称:“三全决议案不可不行,尤其是中常、中政二会中委到会听讲报告的事。”是日,中常会“规定了常委办公时间二、四、六”,汪精卫宣称“决定后之案送去给蒋先生再决一次为好,因他不当主席也”。居正说:“介石是请汪先生作常委主席,因恐有人反对故未成。”冯玉祥评价:“我看汪先生深有以党中之老资格,要夺到办事之权也。”这样,蒋介石6月1日宣布“身体康复,恢复行使职责”。汪精卫则于6月17日因“疲劳过度”而“复突患脉搏中歇症”,6月18日“全身皮肤发炎,恐肝病复发”。


《盛京时报》8月1日宣称:“最近国民政府首脑部间和战两派之对立,具有具体的条件,呈微妙之动向。”蒋汪两人在7月28日平津失陷后的发表的言论,的确体现了两派之对立。7月29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我政府对日之限度,始终一贯,毫不变更,即不能丧失任何领土与主权是也。我国民处此祖国之存亡关头,其必能一致奋斗到底!余已决定对于此事之一切必要措置,惟望全国民众沉着谨慎,各尽其职,共存为国牺牲之决心,则最后之胜利必属于我也。”汪精卫则演讲宣称:“牺牲两字是严酷的,我们牺牲自己,我们并且要牺牲全国同胞一齐牺牲。因为我们是弱国,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号召“全国一致,急起抗战”。汪精卫则宣称:“此次廿九军之失败,可得一证明,证明‘日本只能威懗(吓),而不能真正作战’一语完全谬误,此语实亡国之论也。”针对汪精卫的言论,蒋介石8月1日在中央军校纪念周上强调:“今后我与敌已势不两立,我存则敌亡,敌存则我亡,共存共荣已成为决不可能之事。”他有意地指出:“人人皆易中倭寇之奸谋,惟我决不上当。有我生存一日,倭寇决不能遂宰割我中华民族之愿。”汪精卫则于8月3日演讲声称:“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的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抵偿。战呢,是会打败仗的,就老实的承认打败仗,败了再打,打了再败,败个不已,打个不已,终于打出一个由亡而存的局面来。”


到日军侵占上海、进军南京之11月至12月,蒋汪战“和”之争更加明显。11月20日,蒋介石批评“老派与文人,心皆动摇,主张求和,彼不知此时求和,乃为降服,而非和议也”。11月21日,汪精卫公然宣称“两害必取其轻,主和也”。12月中旬,蒋介石批评“主和主战,意见杂出,而主和者尤多,此时如和,无异灭亡”,汪精卫却“甚想以第三者出而组织,以为掩护,此为不可能之事,彼竟作此梦想”。


随着这种战“和”之争,汪精卫企图夺取行政院长职位;这在日伪舆论反映出来。8月1日,《盛京时报》宣称:蒋介石“为全国澎湃之抗日气势所趋,乃声明对日决一死战”。军政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程潜两人则认为以“现在战备,终难维最后胜利”,因此“须极力避扩大,讲和平手段,最少限度,容忍日本侧之要求”。“一时蒋介石下野,图国力之充实”,成为国民政府的重大问题。这样,日伪鼓吹蒋介石下台,汪精卫上台。8月2日,《盛京时报》声称,蒋介石、汪精卫、何应钦、于右任、孙科、陈绍宽、张嘉璈等要人7月31日下午召开国民政府全体会议决议:(1)“对党、政、军三机关,实施全国的战时体制”;(2)“凡关于军事、外交其他一切军机事项,临期应变措施,专委蒋介石处理之”;(3)“汪精卫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担任最高领袖之责”。对比蒋介石“本日会客,对外交战务筹划实施,几无暇晷”“晚傍访汪谈外交”的日记,这几项措施似乎可信,反映蒋介石享有临机处置权。《盛京时报》则称:所谓战时体制,是蒋介石专门负责军务,而“党务以汪精卫为最高责任者”;由于“蒋介石专任军务起见,事实上对汪精卫委任行政院院长职务”,“汪精卫将于日内正式就任行政院院长”。


但是,汪精卫未能在“日内”重任行政院长,日伪舆论几日后又开始蛊惑。8月7日,《盛京时报》宣称:“国民政府部内,现有断行改组行政院、组织举国一致内阁等主张,渐次有力化。据传,其战时内阁行政院院长推汪精卫任之,企图与广西派完全妥协,以期彻底的全国合作之趣旨,其内阁部内,添加共产党或人民战线派代表之方针。”出任华北伪政权财政官员的李景铭在其日记中称:“传中央将联合共产党人民战线派,组织联合一致内阁,彭德怀、张学良均奉命入京,以汪为行政首领。此事或可实现,但于对日开战问题仍无裨益。”日伪一方面非常关注国共两党、以及蒋介石与桂系的联合抗日,一方面宣称汪精卫会出任行政院长。


针对汪精卫的企图,蒋介石考虑改组行政院,权衡新政学系、CC系之关系后决定以孔祥熙接任行政院长;汪精卫闻之“甚忧郁严肃”。11月16日,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五院院长或副院长合并办公”。12月14日,张群召集陈立夫、张厉生、翁文灏等人“商研政府改组办法”,“拟自任行政院秘书长,而不设副秘书长”。12月29日,孔祥熙“征求对于政府改组案之意见”。12月31日,国防最高会议决议孔祥熙为院长、张群为副院长,陈立夫为教育部长,翁文灏为经济部长。汪精卫非常失望。他借对日军相继侵占上海、南京发表评论,以“沉着坚决”的语气声称:“从前城池失守,应以身殉,始合道德的最高观念;今道德观念不同,故仍愿留此有用之身,为国尽力。”言语之中,汪精卫已透露出了卖国投日的打算。


在以孔祥熙继任院长、改组行政院的过程中,蒋介石还采取两项重大措施。


第一,设置陆海空军大元帅,蒋介石成为实际上的国家元首。


蒋介石曾打算在1937年秋将国民政府主席制改为总统制,但是林森自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以来“极为各方所推重”,蒋介石虽为“极负重任之领袖”,“然以我国之崇尚老成”,不能不慎重考虑。在蒋介石8月5日思考“大本营与大元帅职权”后,中政会于8月11日决定“于战时置大元帅,代表国府主席,行使统帅海陆空军之权”。即是说,“将主席原有大元帅职权,移交蒋先生”。继之,中常会8月12日召开秘密会议,林森出面提议推举蒋介石为海陆空军大元帅;设置大本营,下设六部“分司作战、政略、财政金融、经济、宣传、国民指导等事”。蒋介石随即认为“未经宣战不必另设名目”,“只扩大了军事委员会,来对付抗战的局面”。他9月1日在国防最高会议上说:大本营组织“过重形式,现时仍以在表面上避免战争之名为宜”。因此,“只就军事委员会酌量改组”,将原拟设于大本营下的“各部纳入该会”。


第二,设置国防最高会议,蒋介石剥夺了汪精卫的中政会主席职务。


如前指出,汪精卫“回任”了中政会主席。在“以党治国”体制下,中政会负最高政治指导指责。但是在一系列重大举措上,蒋介石不会让汪精卫插手,汪精卫愤怒地指责蒋介石关于孔祥熙出访欧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秘不得与闻”。不仅如此,蒋介石还打算在1937年秋召开国民大会时改变中政会性质,考虑“以中央政治会议为上院,国民会议为下院”。这样,中政会无事可“指导”,在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后更是如此,汪精卫7月14日就指示这日中政会例会停开,因为“本周要案不多”。进而在8月12日,中常会决定中政会暂停,另置国防最高会议“为实际最高军政机关”。它“以中央常委、五院正副院长、行政院各部部长、中央党部各部部长、中央政治委员会暨行政院秘书长,训练总监部总监、军事参议院院长、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为委员;以军委会委员长为主席,中政会主席为副主席”。可见,国防最高会议成员囊括了国民党党政军各部首领,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身份任主席,以张群兼任秘书长,汪精卫以中政会主席身份任副主席。通过暂停中政会,蒋介石剥夺了汪精卫的中政会主席职务。


即使是这种国防最高会议,其运作时也要视蒋介石的需要而定。为了保密,蒋介石在决策一些重大问题时并不通过国防最高会议,像8月21日签订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订约之前就在国防最高会议上“未曾讨论”。因此,虽然法律上规定它“每星期开会二次”,但实际上它在成立之初“每周集会一次”,至11月“亦已一月有余未尝集会;每周惟举行其常务会议一次或数次”。虽然汪精卫主持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但是“其决议大部系于事后送蒋先生核行,盖蒋先生系经中央执行委员会授权,于战时主持一切党政之人也”。汪精卫对此非常恼怒,在12月3日的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上宣称“中央常委及国防会议常委应共负责”。


从上可见,汪精卫只能“回任”中政会主席。他还企图出任国民党“党主席”,但是在国民党元老的反对下未能得逞。蒋介石利用推举汪精卫为“党主席”的策略,设置了国防委员会。七七事变发生后,汪精卫竭力主“和”,企图夺取行政院长职务。蒋介石一方面改组行政院,以孔祥熙接任院长。另一方面,他出任海陆空军大元帅,虽然出于对日战略考虑而未宣布,但是已享有国家元首权;设置国防最高会议,暂停中政会。这样一来,汪精卫不仅未能出任“党主席”,还丢掉了中政会主席职务,仅仅担任国防最高会议的副主席。


总之,1935至1937年蒋汪之间的权力斗争是随着对日政策的演变而展开的。在华北危局之下,国民政府尝试最后的对日交涉,即使汪精卫不被刺,蒋介石出任行政院长、张群出任外长也是必然的。汪精卫出国“疗养”后,竭力寻找回国争权的有利时机,企图在原计划于1936年秋召开的国民大会上与蒋介石争夺国民党的领袖地位。他企图利用两广事件的发生回国,但是蒋介石顺利而很快地解决使其企图落空。汪精卫又企图利用国民大会的召开回国,但是蒋介石宣布不竞选总统,实际上暗示国民大会不会召开,汪精卫的企图又落空。西安事变发生后,汪精卫着急回国争权,但是蒋介石“恢复自由”使其非常尴尬。尽管如此,汪精卫还是企图利用日本对蒋介石的压力重任行政院长,但是在全国一致要求抗日的情况下,其阴谋不能得逞。汪精卫只能“回任”中政会主席。他还不甘心,企图出任国民党的“党主席”,蒋介石则成立了国防委员会。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汪精卫竭力主“和”而企图夺取行政院长职务,全面抗战的爆发使其阴谋不可能得逞。蒋介石改组行政院,担任海陆空军大元帅,将国防委员会发展成为国防最高会议,以此剥夺汪精卫中政会主席之职。至此,蒋介石基本上实现独裁。


之所以说蒋介石基本上实现独裁,是指蒋介石在这些权力斗争结果的基础上,在1938年采取两大措施,进一步实现独裁。


其一,出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考虑:“一、在此抗倭军事时期,五院制暂停,而以五院院长为最高国防会议常务委员。二、最高国防会议,得以命令为便宜之处置。三、国民政府有紧急处分之特权。”蒋介石“对此研究颇切,自觉有心得也”。尽管五院制国民政府未取消,但是国防最高会议发展成为国防最高委员会,凌驾于国民党党政军之上,蒋介石担任委员长,享有便宜处置权。


其二,当选为国民党总裁。于该年3月29日至4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全场一致议决修改党章案”,推选蒋介石为总裁,总裁拥有“否决中央执行委员会所有决议的大权”。蒋介石自称:“为确定党国重心,予敌以精神与策略上之一大击,不敢以谦让辞也。”这是强调针对日本的侵略。不过,更主要的将蒋介石与胡汉民、汪精卫之间权力斗争画上了句号,国民党人普遍认为“国民党十年来之内部争斗,多由于领袖之未能确立,‘九一八’后党内斗争已较少。再经此次改革,领袖制已由事实之酝酿变而为法律之承认”。由于胡汉民已去世,主要的是针对汪精卫。在酝酿召开大会时,居正提出“主张党代表大会之召集,应以推举蒋先生为国民党总裁,为其主要任务”,汪精卫须“自行谦退”,汪“笑领之”。在大会上,蒋介石“意存谦让,以汪为革命旧人,望其兼负领导革命之责”,汪精卫还是被推选为副总裁。但是,汪精卫“于接受推举之即席演说中,即有不自然之情态见于词色”。接着在4月2日蒋介石、汪精卫分别以总裁、副总裁身份招待与会代表和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宴会上,汪精卫强调实行“民主集权”,由中常会或中政会“行使全权”。陈布雷“等皆觉察之,颇引以为忧”。


作者简介:张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蒋介石   汪精卫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682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史学月刊》2019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