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下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37 次 更新时间:2019-04-22 08:55

进入专题: 安全生产   救援体系  

唐元 (进入专栏)  

建立坚强应急救援体系,是应对突发事故,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目前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建议采取果断决策,将其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理顺体制,加大投入,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体制健全、指挥高效、反应快捷、救援有力、队伍坚强的应急救援体系,为经济安全发展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强保障。具体建议如下:


一、明确建设坚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思路。建议将建设坚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按照中央、地方、企业、社会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应急资源,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建立起覆盖城乡、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符合国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基本满足快捷、高效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提高遇险人员生还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二、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政府管理体制。加快应急体制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集中、高效的应急管理部门,是形成坚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关键,应当尽快推进。建议:一是国务院建立应急救援委员会,统筹负责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灾害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形成强有力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地方和应急队伍间的协调配合,负责研究决策应急救援重大事项。二是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基础上,设立国家应急管理局,为国务院办公厅下设的国家局,作为国务院应急救援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和负责全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部门,全面负责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三是强化专业应急救援机构职能。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变更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局,为国家安全生产总局所辖国家局,具体承担全国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四是充实完善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在国土资源、工信、能源、环保、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设立应急救援专职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相关领域应急救援工作。五是地方各级政府按照中央体制模式,结合地方实际,完善政府应急救援管理体制。


三、建立坚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坚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是建立坚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前提条件。建议按照资源整合的原则,加快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整、覆盖面广、综合与专业有机衔接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议整合武警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武警黄金部队等武警部队和各级政府应急救援队伍,设立国家应急救援部队,纳入武警部队编制,使其成为国家应急救援的主力军,重点负责消防、交通事故、森林事故等方面的应急救援职能。二是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地震、地质、矿山、危化、海上、铁路、电力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具有专业特色的国家、地方骨干应急队伍体系。当前,重点要抓紧14个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全面推进21个国家(区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6个国家(区域)油气田应急救援队建设,同时加快推动省、市级政府建设当地专业应急救援骨干队伍、高危行业企业按标准建设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三是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使之成为应急救援力量的补充,加强应急救援培训教育基地建设。


四、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医疗急救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应急医疗人力、物力和基础设施等资源,按照平战结合思路,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灾难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是在已设立的急救医疗机构基础上,建立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基地(中心),建立区域性(省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基地(中心)。二是组建省级特种灾难医学紧急救援队,利用原有煤矿、化工、铁路等行业企业医院为基础,精选并增加部分优秀专业人员(医生、护士及其相关专业人员),增配一些特种、现场急救专门设备,组建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专业(特种救援)队伍。设立与灾难医学相关专业人员顾问库(如地震、消防、矿山、化学品、核辐射专家等),建立特种灾难医疗救援专家组。三是建立“流动医院”,完善重大灾难现场临时移动医疗机构救治机制,完善和建立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物资、设备与药品贮备库。建立灾难医疗紧急救援指挥调度系统,建立快速反应的民用直升机救援体系和空中紧急救援调度机制。


五、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以实现对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监测预警、信息接报发布、辅助预测决策、风险评估研判、预案模拟演练、应急指挥调度和应急资源管理等应急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视频化。一是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架下,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急平台为中心,国家部委专业应急管理机构、有关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省级、市(地)级、县(区)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平台为支撑,形成上下贯通、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为支撑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平台体系。二是为省、市、县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专用通讯指挥车,配备包括现代化通讯网络系统、移动通讯网络、双向卫星网络、区域对讲网络,实现事故现场救援情况实时传送和适时指挥。三是要加强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建设,应包含有线调度、无线调度、卫星、短波等通信系统,加强应急资源数据库建设和应急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


六、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运输体系。发挥现有的交通运输体系作用,加快建设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一是建立应急救援直升机运输系统。根据国内外应急救援实际经验,直升机因其灵活、起降快、不受客观条件限制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建议按照合理规划、科学布点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建设一批直升机场站,合理配置小型和大型直升机,满足抢救受伤人员、运送救援物资、起吊大型救援设备等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二是建立道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应急救援绿色通道,健全应急救援车辆不收过路过桥费、不受交规限制优先快速通过的机制,保证应急救援人员和设备及时快捷地到达事故现场。


七、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保险共同承担应急救援成本的投入机制,建立正常的经费渠道和相关制度,充分满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投入需求。一是将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中央财政要建立应急救援专项资金,负责全国应急救援指挥通讯平台、直升机体系、队伍体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应急救援费用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要建立配套资金,扶持本地区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二是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投入,允许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运行费用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支出范围,该费用可计入企业生产成本。三是尽快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国内外社会人士捐助和投资应急救援事业,广开社会资金渠道,扩大应急救援资金来源。


八、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社会支撑体系。要重视社会志愿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就近优势,险时立即集结到位,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组织群众疏散,协助维持现场秩序,开展家属安抚和遇险人员心理干预,收集和提供事故情况,配合开展相关辅助工作。建议制定推进志愿者参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安全生产应急志愿服务。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安全生产应急志愿者队伍。建立规范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志愿者的培训和训练。


九、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议尽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当前最急需制定和出台的政策法规标准有: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和配套规章标准,指导和规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推动地方建立健全有关地方性法规标准和制度。二是建立应急救援体系运行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应急救援设备、器材租赁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用补偿制度、事故应急救援车辆免征养路费及执行应急救援任务免交过路过桥费用制度和基层应急救援有偿服务制度。三是制定救援队员薪酬、津贴、着装、工伤保险、抚恤、退役或转岗安置等政策措施,提高救援人员的待遇,合理安置转岗、退役人员,解决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四是建立应急救援奖励制度,对在事故救援、事件处置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奖励和表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授予荣誉,给予表彰。


十、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研发体系。以矿山、化学、消防、交通、民航、铁路、核工业等行业或领域的有关科研院所、高校等为依托,针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开展应急救援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一是将重特大救援装备、关键救援技术的研发纳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规划发展体系,推动应急救援科技进步。二是国家认证一批高科技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扶持应急救援设备、器材研发生产企业。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建立应急救援设备器材生产和救援技术研发基地。


进入 唐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安全生产   救援体系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600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宏网2019.4.15,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