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会钧 许名健:习近平生态观的四个基本维度及当代意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8 次 更新时间:2019-03-22 01:12

进入专题: 习近平   生态文明   生态经济   生态安全   生态民生  

罗会钧   许名健  

内容提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污染和环境恶化,习近平科学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护环境的思想。习近平生态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上产生,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文明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民生观四个基本维度。习近平的生态观不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 键 词:习近平  生态文明  生态经济  生态安全  生态民生  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security  ecological livelihood


引文格式:罗会钧,许名健.习近平生态观的四个基本维度及当代意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2):1-5,18.


生态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问题,习近平广泛地吸收生态理论成果,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在多个场合从多个维度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理念,形成了生态文明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安全观以及生态民生观等生态思想。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


一、生态文明观:塑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逐步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和观点。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情形,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宏伟生态蓝图。

首先,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主张,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界是互为对象性的关系。人类视自然界为自己的对象,自然界也视人类为自己的客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是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一方面,人是从自然界产生的,是自然界之子。人类的发展依赖于自然,人与自然构成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并且“随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也得以提高”。[2]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在某些情况下会对自然界构成威胁。因为,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它不可能无止境地满足人类的一切需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张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强调:“人类追求生存和发展的无限需求与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古代思想家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从某种层面体现了这个矛盾。”[3]解决矛盾之道,一方面需要我们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客观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类文明得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从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中华民族倡导整体宇宙论和有机思维,形成了“桑基鱼塘”为特色的有机农业模式与“民胞物与”的价值理念。因此,“中华文明历来倡导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所以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文化延续发展至今。[4]但是,有些地方违背自然规律,人类文明就极有可能停滞、断裂乃至濒临消亡。习近平引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反例:为了获得耕地,欧洲的小亚细亚、希腊、美索不达美亚等地的居民,随意破坏生态环境,肆意砍伐森林,这些地方如今竟成了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历史基础上,面对当代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其次,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是对我国现实生态国情的准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发展到80万亿元,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二。[5]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因此,我国的环境也日益严峻,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雾霾严重、水土流失等诸多问题。据报道,我国水土流失的区域占我国领土面积的30.72%,沙漠化的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人均森林覆盖率仅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6]环境问题的出现,极大威胁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也认识到“发展=经济增长=GDP增长”的潜在危害和重大隐患。马克思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7]为此,习近平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需求下,反思我国的发展模式,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


二、生态经济观: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观是对生态文明观的践行和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扬弃,它是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在经济上的理论总结。习近平从我国的生态实情出发,辩证把握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关系。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习近平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观。

习近平的生态经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发展。马克思把自然条件理解为自然生产力。他在《资本论》中指出,自然生产力是“人类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受自然影响的劳动生产力”。因此,自然生产力包括土地的肥沃状况、能够提供渔业资源生存的水域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存命脉的自然资源;也包括矿产资源、奔腾的瀑布、河流、森林等为人类提供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8]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观点,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然前提。习近平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这是对保护环境和发展生产力二者之间关系的经典阐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习近平对经济发展的评价方面进行了重要的阐发,他认为:“既要GDP,又要绿色GDP”。习近平极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在他的评价标准中,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解决雾霾方面的完成情况纳入其评价指标体系,更将生态环境这一重要指标纳入干部升迁和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启示我们在发展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继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确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要不断构建绿色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增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习近平的生态经济观包含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二者的辩证关系。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依赖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给予了淡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如果人类只追求GDP的增长而忽略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最终也会妨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经济中,人们要尽量少用不可再生资源,并且要积极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切实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其次,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的劳动对象。作为自然界的人类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强大的生产力。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为了促进人的素质的提升。同时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质上是发展经济,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自然基础的稳固,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必须要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进行发展,在发展中不忘保护。”[10]我们在发展经济中,要贯彻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新发展理念。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在“绿色”的发展理念下实现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唯有如此,我们既保护了生态发展的自然生产力,也保护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留下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


三、生态安全观:弘扬法治理念与红线思维


广义上讲,国家安全包括主权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国民安全、生态安全等十个部分。英国著名教授诺曼·梅尔斯认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它对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和国民安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克服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引起人民群众的愤怒,继而导致国家的动荡不安。[11]同时生态安全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整体性和全球性,生态环境任何一部分受到影响就会引起全局性的生态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周边国家的生态安全,甚至波及整个世界;其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它的恢复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维护才能实现,其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不可估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但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雾霾、沙尘暴、温室效应的加重使得生态安全由局部扩散到全国的趋势。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最关键因素是缺少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机制。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弘扬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加强生态法治建设。

习近平指出“只有建立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又可靠的保障”。[12]因此,我们党在坚持生态治理领域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指出要营造保护环境的宏观思维、奉献精神和整体意识,对在生态治理中出现失职或渎职的,要严格追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继续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巩固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的法治化与制度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提出新发展理念,并且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指出推进依法治国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强调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进一步推进建设法治中国,为生态治理建立健全法制规范。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设,推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成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的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实践证明,生态安全是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家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还设立了生态红线。“要牢固形成生态红线理念。在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3]习近平强调:坚持“资源消耗上线思维”和“环境质量底线思维”,不触及、不碰撞、不逾越生态红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民生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


民生福祉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也要维护人民的生态环境。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也是民生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对生态民生问题的重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我党一直以来就把解决生态民生问题作为重要的执政目标之一。在20世纪50~70年代,毛泽东领导人民群众治理淮河,修建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库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工程,并努力开展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江泽民强调,“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把保护自然环境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胡锦涛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指出了要切实加强环境污染的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在优质的生态环境中生活。他还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构建了民生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有机联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的是为了更加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次,习近平传承和弘扬了我党体恤民情、重视生态建设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习近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4]这明确而又科学地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立足点,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生态民生观。第一,依法保护自然物品的公共性。自然资源具有非排他性,是每个人的财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每个人使用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机会和权力是平等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物质财富的巨大发展。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难以缓解的矛盾,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粮食危机等日益严重的问题引发了全球的深思。美国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强调:“资本主义经济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第一目的,因此要不惜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包括剥削和损害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迅猛增长不但迅速消耗资源和原材料,而且向自然界倾倒越来越多的废物,导致环境急剧恶化。”[15]如果对继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加以控制,人类最终将被开除球籍、甚至濒临灭亡。因此,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践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状态下,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基于人类的勠力同心以及携手合作在自然物品的基础上形成的公共资源,是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坚决抵制对自然资源的商品化和私有化。习近平强调要践行全球治理观,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第二,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优质的生态环境能够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合乎民情的应然之举。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群众渴望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用水,所以环境问题亟待解决。针对河流的污染问题,我国出台了“河长制”的制度,这有利于解决当地河水的清洁问题。针对雾霾严重、重金属、化学品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趋势迅速蔓延,我们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第三,实施“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特别强调“生态宜居”,侧重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时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五、习近平生态观的当代意蕴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在理论层面上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在实践层面,习近平生态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和当代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要求

习近平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价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会面临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难题,而这些难题的解决举措和方法很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这需要我们立足于特殊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摸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而习近平的生态思想作为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集体智慧结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习近平的生态观不仅在制度层面上得到落实,更在实践层面得到贯彻和发挥。一方面,在制度层面上,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且在2015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上修改的《环境保护法》,第一次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国家查处了一大批污染环境的企业,比如宁夏中卫明盛染化有限公司,起到了震慑作用。治疗水土流失和雾霾等环境问题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而美丽中国的建设,既需要经济发展方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又需要优质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其前提条件和坚强后盾。习近平强调,“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大自然足够的生存空间,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习近平的生态思想蕴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反映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比之前“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美丽”二字的增加,意味着习近平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要统筹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推进,着力建设美丽中国。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站在时代高度,阐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它承载了亿万中华儿女的伟大期许,指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前途,每个公民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筑造者。真正的中国梦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而习近平的生态观是中国梦中的生态梦的重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寄予了更高要求,在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到达中国梦的自然基础。只有先实现了生态梦,把我国建成美丽中国,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得到圆满。绿色发展在全球各国之间已达成共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们积极响应世界潮流的趋势,倡导绿色发展,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梦。[16]

(四)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绿色发展理念发端于自然正义思想,是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平衡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实践回归。[17]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具有全球视野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对待本国与他国发展的重要问题,积极倡导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机制。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生态治理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环境保障。习近平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8]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具有山水林田湖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的意识。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是共同命运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与自然不仅要建立生命共同体,人与人之间也要建立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梦的实现和当今各国的利益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良好的生态体系的构建,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进入专题: 习近平   生态文明   生态经济   生态安全   生态民生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生态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563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