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14)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15)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51页。
(16)刘智峰:《国家治理论:国家治理转型的十大趋势与中国国家治理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12页。
(17)杨念群:《近代中国研究中的“市民社会”——方法及限度》,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视角》,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22-37页。
(18)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视角》,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406-427页。
(19)张妍、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0)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年版,第134、140页。
(21)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页。
(22)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年版,第280-288页。
(23)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
(24)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改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5)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29、55、80页。
(26)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的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27)张妍、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2页。
(28)虽然双轨模式对传统社会县下辖区“治理”特征的肯定是在2000年以后,但是双轨模式对县下辖区“治理”特征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治理”特征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讨论的较为明晰,因此对于“治理”特征的认识并不局限于2000年之后的文献。
(29)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邓军译,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30-31页。
(30)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9页。
(3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2页。
(3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页。
(33)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16页。
(34)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式: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4-111页。
(35)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7-98、101-102、304-305页。
(36)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页。
(37)贺雪峰:《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24-134页。
(38)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第5-25页。
(39)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页。
(40)韦伯:《韦伯作品集Ⅲ: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2、103、212页。
(41)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61-163、237-240、250-261页。
(42)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
(43)周雪光:《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开放时代》2014年第4期。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思想与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4707.html 文章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