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祖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着力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77 次 更新时间:2019-01-18 21:43

进入专题: 人工智能   教育  

苏祖祥  


据国内人工智能垂直社交资讯平台新智元的信息, 2018年7月19日, 来自数百家公司的2400名科学家, 其中许多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以及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联名签署宣言, 誓言绝不将他们的技能用于开发自主杀人机器。他们承诺: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 自主武器都对公民构成了“明显而现实的危险”, 他们“绝不参与自主武器的开发”。其中,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科学教授Walsh的话更是意味深长, 令人深思:“我们不能把谁生和谁死的决定权交给机器”, 因为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不具备这样做的道德”。


核武器 (包括放射性武器) 、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都是在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之后才被禁止。这次能否阻止自主武器的研发和应用, 端看科学家、政治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家、宗教人士是否能勠力同心, 关住潘多拉的魔盒。对此, 我们应抱持谨慎乐观的心态。美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斯蒂芬·平克认为人类的道德水准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他的根据是因战争而造成死亡的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在这最近的七十年里, 人类取得了减少暴力的最大进步。我们现在的确是生活在一个总体最和平的时代里, 死于人为暴力的人数最少。这是人类迄今取得的最伟大的生存进步, 也是道德的进步” (何怀宏《道德, 以止杀为第一义》,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8月22日) 。


在人性之维的六个维度———感性、知性、理性、德性、灵性、神性中, AI (人工智能) 在知性、理性方面确实远远胜过人类, 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Al--phaGo (阿尔法围棋) 战胜世界围棋顶级好手李世石、柯洁之后, 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深度学习能力让人类感受到巨大的挑战。但其实人工智能在感性、德性、灵性、神性方面完全无法与人类相媲美, 即使是在感性方面也无法具备深度学习能力。谷歌人工智能首席华裔科学家李飞飞在TED讲座上呈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频《我们怎么教计算机理解图片》:在全球各地近5万名志愿者的帮助下, 人工智能机器人经过不断学习, 在储存、辨识近10亿张图片后, 仍然无法正确认出一幅带有艺术色彩的图片———这幅图片的主体部分是街道上一个骑士跃马扬鞭的青铜雕像, 但机器人却说成是“一个男人在房子旁边的一条街上, 骑马前行”———机器人完全无法辨识艺术与现实的区别, , 以致在场听众发出哄堂大笑。李飞飞也笑了, 她说:即使在储存、辨识了近10亿张图片后, 机器人辨识图片的能力仍然远远比不上一个三岁女孩。智能机器人视觉能力无法与三岁女孩相提并论, 这也是现在自动驾驶无法得到应用的瓶颈所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无法理解和处理图片, 更不要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展开行动:监控摄像头虽然无处不在, 却无法在小孩游泳溺水时发出警告。造物主对人类的恩赐是无法估量的:人类的视觉处理系统历经5.4亿年演进, 才有了我们今天看似平平常常而计算机无法企及的视觉能力。人类如果僭越自己的本位, 想把自己打扮成造物主, 进而奢望制造出和人类相媲美的智能机器人, 这只能说是十足的妄自尊大:《蜘蛛侠》中的章鱼博士就是一个最好的反面镜鉴,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也给人类敲了警钟。


人工智能在感性方面的表现如此, 更不要谈在德性、灵性、神性方面的表现了———以目前人类的认知水平和制造能力来看, 人类无法制造出具备德性、灵性、神性的智能机器人。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未来的机器人一定不会有德、有灵、有神, 但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已经为我们呈现了不同能力水平、不同道德状态的机器人的同情心、同理心、悲悯心给予人类巨大的福祉, 或者是野心、凶残、恶毒所造成的毁灭性灾难。造物主之所以在知性和理性方面给人类设置诸多局限性, 并且让人类制造出在知性和理性方面远远超过自己的计算机,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以此警告人类, 不要产生理性的自负和狂妄, 以至于自以为是全知全智全能的超人, 自以为可以成为造物主2.0版, 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王牌天神”。但是人类在另外四个维度得到补偿, 并以此弥补知性、理性之不足:敏锐精妙的感性, 民胞物与的德性, 舒展自由的灵性, 诚笃恒定的神性。


进行以上梳理并不是要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一较短长、一比高低, 也不是要打消人的自尊自爱和创造能力, 而是想说明: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人所制造的器物, 其目的是为解放人类而服务, 是为人类获得更多的自由、幸福、美好而服务。只有品德详明、德性坚定的人类才有能力制造出高水准的智能机器, 只有灵性舒展、神性诚笃的人类才配享受智能机器高水准的服务。否则, 如果德不配器, 那就会反受其害, 反噬己身———哲学的异化概念指出了这一点, 生化武器早就证实了这一点, 各种黑客技术、电信诈骗也证实了这一点。


基于以上认识, 德器相配的认知和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如果人的理性认知能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并制造出比以往的器物不知厉害多少倍的大杀器, 造成大规模伤亡或心理恐慌, 而且没有适当的制衡机制, 这个时候就是德不配器的时代, 就是硬件与软件不匹配的时代;如果人的理性认知、制造能力与伦理道德、终极信仰的制衡相匹配, 那就是德器相配的时代, 比如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文明时代的发明创造, 极大地解放了人类。


知性、理性是人性中最活跃的部分, 好奇心、求知欲永远是人类最敏感的触角, 因此人类总是不满足于使用已有的器物, 总是出于功利或非功利的目的去发明创造新的东西, 以此获得更多的闲暇、美好、自由、舒心。正因为此, 科技发明往往会突破现有框架的束缚和羁绊, 努力挣脱固有的技术标准和伦理约束, 竭尽全力实现知性、理性无远弗届、无所不知的本性。


而伦理道德的责任则是在科技发明创造之前进行约束, 在科技发明创造之后进行规范。如果此一发明创造能促进人性的美好, 伦理道德就对其加以引导、规范, 就像河堤对河水进行约束一样。如果此一发明创造是打开潘多拉魔盒之后放出的恶魔, 那就尽快禁止、消除, 比如对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禁止使用, 对核武器试验进行禁止等。


当人类对未来感到惶恐不安、无从把握时, 历史总是会给我们提供教训和答案。


1829年, 英国的詹姆斯发明了时速25公里的蒸汽车。这种汽车装有笨重的锅炉和很多煤, 冒着黑烟, 污染街道, 并发出隆隆的噪声, 而且事故频繁地出现。


1878年, 美国城市交通秩序十分混乱, 车辆事故经常发生。解决交通秩序问题已刻不容缓。在公众舆论的推动下, 纽约市警察局决定制定交通法规。伊诺起草了世界上第一个交通法规———《驾车的规则》。后来, 这个规则又几经修改, 逐步完善, 于1903年正式被美国当局采用, 在全国颁布实施。


在中国, 早在宋代就已经有了交通规则。据《杨文公谈苑》记载:太平兴国八年 (983年) , 两京诸州要道处刻榜公布四句话为交通规则:“贱避贵, 少避长, 轻避重, 去避来。”除“贱避贵”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外, 其余三条都接近于现代的交通规则 (百度百科) 。


从1999年的“撞了白撞”到2018年的“斑马线礼让行人”, 19年的变化, 见证了法律法规的不断调整, 以因应人道主义的最高目的;也见证了在伦理道德和法律规则的不断诘问之下, 科学技术与道德法律的水平相匹配的历史过程。


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确立, 与一个群体的风俗习惯所体现出来的自发秩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性中潜伏着动物本能, 但也隐含着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于是在试错之后会有调整, 进而会有纠错机制, 于是也就有了一个个约束性的条约和公约, 对化学武器、生物武器进行限制, 对核武器试验进行制约。这样, 新的器物虽然会对原有的规范和伦理进行解构和颠覆, 但人们也会在试错之后进行重构, 并形成新的稳定秩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使得内生的理想精神, 外化为现实秩序。道统—法统—政统得以维持, 民族、国家、国际秩序就这样在器物文明的不断激发之下, 不断进行调整, 以适应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挑战。格劳秀斯所建构的国际法, 康德所构想的人类永久和平, 在人们的不断摸索之中, 逐步成为现实。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不断发现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和空间, 人们逐渐摒弃原来的先到先得的狭隘领土意识, 逐步认可并承认公海的共同享有地位, 南极成为全世界共同拥有的地区, 外太空和月球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空间, 这些约定体现了德器相配的人类逐渐走向文明、增进福祉的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 并没有让人类社会成为遍布牙齿更为锋利、出手更为凶残的猛兽的丛林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 今天人们在自诩创造能力空前强大的时候, 在夸耀人类赋予人工智能以超越人的思考能力的时候, 喜欢模仿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创世纪》———人类俨然成为点化机器人、赋予机器人灵性的造物主2.0版———这是值得警惕的一种僭妄。人类异想天开的想法可以嬗变为精准的工程计划, 再变为日新月异的器物, 并随之而产生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最大限度地增进福祉, 这都是拜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科学家、人文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以及宗教人士之所赐, 他们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不断完善现实世界的秩序和规则。


另一方面, 人工智能也引发了一些人的就业恐慌, 这些人担心高度智能的机器人会夺走人的饭碗。据凤凰网报道,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某次采访中称, 可以通过对机器人征税, 来筹集资金, 帮助被自动化所取代的工人进行再培训。 (凤凰网:《比尔·盖茨: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岗位应当纳税》, 2017年2月18日) 人类工作者获得一定薪资会被征税, 如果机器人做同样的事情, 机器人的拥有者也应该被同样地征税。在教育行业、养老行业等需要人类理解和同理心的行业, 还有大量的劳动力短缺, 社会可以通过向机器人征税, 从而筹集资金培训那些被自动化取代了的人, 让他们进入这些行业。倘若人们总体上对创新的畏惧多于热情, 显然不利于为科技创新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向机器人征税的建议初看似乎是奇谈怪论, 其实正是出于人类的同情心、同理心, 恰恰是人类高于机器人的表现。


其实, 由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就业恐慌古已有之:蒸汽机、火车、汽车、飞机、照相机、电报电话发明出来的时候, 肯定引发了矿工、马车夫、人力车夫、画师、信使担心自己生计无着的焦虑。不过, 新技术会导致一些人失业, 也会新增大量的职业。因应时代变化, 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努力在人性的六个维度得到发展, 让自己配得上享受先进器物的服务, 这是我们应有的姿态。我们尽可以把知性、理性方面的事情交给人工智能去代劳, 而在感性、德性、灵性、神性维度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这样人类才有资格配得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进步, 在合情、合理、合道德、合法、合目的性的标准下享受有尊严、有诗意、有幸福的生活。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 教育的着力点尤其要落在发展人的感性、德性、灵性、神性等维度上, 尽管知性、理性方面也不能完全忽略。如此既能保持、发展我们独特的禀赋, 也能造就德器相配的新一代人类。

(本文首发于2018年《师道》第十二期)


    进入专题: 人工智能   教育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65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