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垣:必须脱胎换骨地改造我们的教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26 次 更新时间:2006-10-24 00:51

进入专题: 教育  

刘福垣  

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主要手段,因而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10年,85.24%人口的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人才结构决定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结构。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创造了GDP的40-60%,看起来是中国当代的产业工人,而实际上他们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商品化,工资仅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一半,没有政府的帮助甚至连这一半也常常不能及时拿到。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程度低,他们的劳动力素质没有达到现代生产方式的基本要求,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也没有达到保护自己公民权利的水平。主体劳动人口的这种状态,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愿望。为了把愿望变成现实,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改革投资体制,调整人才结构,对教育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一、重新认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目前教育是不是一个产业,在我国争论很大。争论尽管在继续,在反对教育产业化呼声最强烈的教育部门中,很多人却已经扎扎实实地把教育当作一个盈利产业干了20多年了,违规收费荣居全社会各部门乱收费之首。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无论家庭和社会的成本都在大幅度提高。不但非义务教育有垄断价格,义务教育也分成三六九等,某些学校的收费水平甚至比发达国家的教育市场还高,迫使出国读书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这足以说明某些人反对教育产业化是假,垄断教育利润是真。我国每一个部门的市场化几乎都经历了这种过程。一个不是自然垄断的行业人为地搞垄断,必然产生腐败,必然会丢掉大量的国内市场。我国不断增长的教育进口,已经以铁的事实证明教育不仅是一个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数量短缺、对外开放对内封闭的产业部门。因此,对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们应该重新认识。

我们应该把对公民的政治、道德等思想教育和对劳动者的技能知识教育区分开来。前者是公共品,后者是商品。对作为社会人的公民教育,是伴随整个人生全过程不分阶段的教育,融汇在人们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之中,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对这种教育来说,不应该有专职教员,每个人既是教员,又是学生。而在劳动力商品化之后,对作为经济人的劳动者的技能知识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劳动力加工业。教育作为劳动力的加工业,不仅是一个产业,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所谓劳动力加工业,是一种以劳动力为加工对象的特殊产业。它用教育手段对成长过程中的劳动力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不同素质和不同技能、适应不同劳动岗位需要的劳动力商品。我们应该把向社会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商品的劳动力加工业明确为教育产业,而把政治思想教育称为政治思想工作。

目前,教育产业之所以在我国发展最慢,供给最短缺,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把它放在它应有的地位上,而是混同于一般社会文化事业,没有把教育投入当作经济投入和生产性投入。

我们以往只把一个生产要素即物质要素的投入、加工当作经济投入、生产性投入;把人的要素的投入、加工放到经济投入之外,视为生活消费投入或社会文化事业投入。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我们必须把劳动力再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消费和劳动力加工消费都看作生产性消费,树立教育投入是经济性投入、生产性投入的新观念。义务教育是政府为确保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向公民提供的公共品,非义务教育则是家庭和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是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标志。政府在确保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才应该考虑基础设施等其它投资。我们应该这样考虑问题,要修一条路,要盖一栋楼,必须先培训好修路盖楼的人。如果劳动力没有准备好,宁肯晚一点修路和盖楼,否则路和楼的质量就没有保障。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生产必须同时具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才能进行,所以国民经济的基础不能只有一个,而应该是两个。除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之外,教育产业即劳动力加工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农业和采掘业之所以被称为第一产业,是因为其自然再生产的特点以及其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分工的基础;而教育作为劳动力加工业也有其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它和农业同样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过程,并且对社会分工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更加决定性的影响。劳动力同农业、采掘业提供物质生产要素一样,为包括本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提供人力生产要素。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是一个产品数量世界第一,但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部门;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的另一个基础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然而多年来,我们很少像重视农业那样重视过教育。目前教育是比农业更薄弱的一个基础产业部门。所谓“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实际上是教育问题。现阶段我国科教兴国的逻辑重音应该放到教育上,把教育当作当前最需要加大投入、加速发展的部门,使之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育作为生产性经济建设投入,既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投入,也是直接创造国民收入的投入。教育是一个社会最直接的、成本最低的发展工程。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教育投入就是确保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升华、人天关系和谐、效益最高的投入。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第一推动力。而且,教育是解决人的发展权问题中时间性最强的事情,对于一代人来说,错过教育的最佳年龄,将造成终身遗憾,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加大后续成本。

我们说应该像重视农业那样重视教育,是讲重视的程度,而不是重视的方法。多年来政府就农业论农业,实践证明效果是不好的。现在我们重视教育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是应该换一种思路,在教育产品的市场流通体制上,即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下工夫。我们应该把劳动过程看作劳动力继续加工的过程。劳动者在使用劳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的同时,也在加工着自己的劳动力,就业是教育的继续,是检验和提高教育产品质量的过程。劳动者在教育过程中耗费的费用,物化在劳动力这种自然力上,形成了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超过社会平均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教育投入,不经过劳动力市场就不能转化为劳动力价格,也就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是在就业后的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人力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分离,是在劳动者从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生产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劳动过程是技能和新知识提高和积累的过程。劳动者如果不能就业,他在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和过去劳动过程中的积累都会无形损耗。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领域扩展到就业领域,就业过程也应该看作教育过程。因此,不仅应该重视学校教育,还应该重视职业教育,重视劳动过程中的教育。这就要提高就业率,改善就业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放开教育市场,完善人才市场,发展定单教育,推广劳动力的“来料加工”。

在我国要素市场上,目前最短缺的产品是教育产品,我国是教育净进口国。现阶段收入水平低的、就业困难的,大多数是受教育年限较少的人。我国的国民经济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尽快补上这块“短板”。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应该把劳动力加工业作为重中之重来考虑,争取有大的突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应该和国民经济发展将要达到的战略阶段相适应,也就是说教育投入要有所超前,要不断延长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在社会保障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就必须首先满足教育投入,如果教育投入不足,其它政府投入应该免谈。

只要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我们就会发现教育是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是一个可以贸易的产业。我们应该单独统计教育创造的GDP、进出口指标、价格指数。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调控过程中,应该确保教育增长的幅度不低于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

二、必须加快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的最大弊端是,该市场化的没有市场化,不该市场化的却已经相当程度市场化了,对教育产品的商品属性和贸易属性缺乏起码的认识。因此必须根据劳动力商品化的现实,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从根本上理顺教育投资体制。

必须明确,义务教育是正常的公共品,应该由国家财政支付全部义务教育的费用,而对非义务教育,原则上国家财政一分钱也不应该负担。我国目前义务教育的家庭负担还很重,而国家财政在非义务教育上的投资比义务教育还多,这种反常现象必须迅速纠正。某些重点院校的主要教育产品源源不断输入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不管我们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实际上是用高代价为别人办了一些教育特区。一方面高价进口发达国家的教育,另一方面无偿把高素质的教育产品输入给发达国家,我国在教育问题上吃的亏太大了。

我们应该以“有教无类”的精神,恢复义务教育的公共品属性。作为公共品,应该尽可能作到使教育对象获得比较均等的享受程度。目前国家的投入不仅在城市和乡村差距很大,而且同一个城市不同学校投入的资金数量和教师质量差距也很大。必须逐步缩小区际之间、校际之间教育产品的差异,使重点校的概念消亡,使教育移民和择校就不再有实际意义。要做到这一点,义务教育的投资应该由中央财政统一支付,全部免除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上的财政压力。

我国目前还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阶段,应该把目前的公费高校减少三分之二,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用于农民工的就职培训。国家把相当于目前三分之一的高校财政经费用于公立大学,作到“可教无类”。只要能考上公立大学,不分地域、民族、性别和年龄,一律享受免费教育,使那些有天分肯努力的人才,不再因非主观因素被埋没。然后,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这种免费享受高等教育的比重。另外要规定,凡是出国就业的中国公民在离境前必须把他享受的公立高等教育经费扣除服务年限退还给国家。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还不到在教育上支援别国的时候,应该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以此为前提,其他非义务教育一律放开市场,国家财政不再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向教育产业集中。目前三分之二的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企业化的学校,不再是财政拨款支持的公立大学。政府要引导教育企业适应市场的需要,不能再把教育搞成学历和学位教育,要鼓励培养实用人才。非公立学校的教育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主要由市场去认定质量,让教育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质量,形成平均利润率。

政府应该在基本满足义务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增加专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在满足实用技术专业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基础和前沿学科国立高等教育的投入。这样就不会再出现大量毕业生就业难,高素质人才外流的现象。

三、必须加快教育结构的调整

我们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结构,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目前我国教育最大的成本浪费是产品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对称,质量不高,学非所用。我们相信在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后能有根本的改观。政府应该引导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办学,逐步发展定单教育。但在教育结构投资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抓住重点,用财政的力量大力推进教育结构的调整。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高、中、低各种档次的人才都是相对的,缺一不可的,关键是要有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合理的组合结构。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我国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城乡两元社会结构的矛盾,目前大体上都是三、七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落后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必然有落后的人才结构。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2000年的人口教育结构是,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口只占3.61%,高中和中专学历人口只占11.15%,初中学历人口占33.96%,小学学历人口占35.70%,没有学历的人口占15.58%,其中文盲占总人口的6.72%。我国85.24%的人口是低学历人口;农村至少89%的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流动性大的简单的笨重体力劳动,从事附加值高的农业劳动也力不从心;现存的中等人才实际上只是初中学历的劳动者。这种人才结构不仅落后于现实的经济社会结构,更严重落后于这个阶段发展的需要。按主要矛盾三七开的经济社会结构,高中和中专以上的人口至少应该达到30%,而现实结构却低了15.24个百分点。在今后15年内主要矛盾的转化,要从三、七开达到五、五开,急需形成以高等专业人才为主体的人才结构。应该明确,我国目前急需的中等人才不是发达国家的普通大学水平的人才,也不是目前的初中和中专毕业的人才,而是高专水平的技术人才。到2020年我国的高专水平的技术人才应该达到40%左右。而目前高中、中专都算上,才达到11.15%,还差29个百分点。今后的三个五年规划期内,平均每年需要提高2个百分点。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无论多么艰巨都必须全力以赴地完成,否则我们就不要指望真正达到全面小康社会。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高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和我们这个大国很不相称,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少得可怜。但是,我国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61%,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这么难呢?问题就出在结构上。实际上不是大学生多了,而是有技术的高专生太少了,初中以下的劳动力又太多了。他们的比例是1:3:26。由于高专生少了,初中以下的劳动力太多了,才使大学生不好找工作,找到了工作,也大多干高专生、中专生的活。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完全是择业观念不务实。大学教育的成本高于相当多家庭的经济水平,家长们为子女上大学支付的费用和子女就业后的工资期望是正相关的。如果让一个大学生去干本来一个高、中专生可以干的工作(实际上还不一定比高、中专生干的好),拿一个高、中专生应该拿的工资,不仅本人心理不平衡,对家庭和社会来说也是一种经济上的浪费。

大学的学费和家庭收入比确实太贵了,毕业之后就业又很困难。这个事实也说明我国目前还不到普及大学教育的发展阶段。近些年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新经济的呼声,中国比美国还要高,几乎忘记了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片面强调培养高学历、高科技人才,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而质量日益得不到保障。国家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向主要重点大学投入了大量资金,然而这些用高投入培养出来的实际上是高学历人员,并不都真正用得上。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上,他们大多无用武之地。有些单位招收了这些人,高薪养起来,干中、低档的工作,造成人才的浪费;有些单位给的工资低于这些劳动力的价值,经常“跳槽”,这也是有些毕业生出国不归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企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素质又过低。这些低素质的劳动力和高科技人才很难结合为现实的生产力。

面对人才结构严重落后的状况,要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必须千方百计逐步提高中等人才在人口中的比重。要转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减少素质低的人口,必须从培养中等素质人口入手。我国目前急需有专业资格认定的中等技术人才。因此,我国的教育产业政策不是减少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而要在增量结构中向中等技术教育倾斜,把尽可能多的低素质人才提高到中等技术水平。当务之急是对目前小学毕业和没有考上中学、大学的青壮年劳动者进行高专水平的职业教育。

在人才培养上,要下决心对教育结构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把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财政教育资金向实用专业倾斜,逐步减少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比重,确保义务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中等技术教育的投入。为了引导家长和学生重视中等专业教育,我建议把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到12年。其中的9年为基础教育,后3年为专业技术教育,毕业即可就业。为考大学准备的普通高中不在义务教育范围。同时取消原来相当于初中阶段的中专教育,学生必须读完初中教育,才能进入专业教育阶段。今后的所谓中专,就是高中阶段的专业学校,即原来的所谓高专。如果政府采取上述教育政策,我国就业人口素质将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确保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除了教育产业结构调整之外,我们还应该高度重视教育产品结构的调整,适当少培养一点目前不急需的综合性管理性人才,多培养一些各行各业实际上很需要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当前大专院校中许多学科和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实用性不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比重很低。这是教育经费的极大浪费。

没有经过任何职业培训的低素质的农民工进入城市的经济建设,给工程质量造成的隐患是难以估量的。由于他们缺乏对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保护的能力,甚至享受不到起码的国民待遇。政府应该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教育。力争在2020年前,分期分批把35岁以下的全部农民培训为具有中专水平职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对35岁以上的农民主要是补文化生活、市场信息、农业科技、制度法规、生态环境、社区管理方面的常识课。在职业培训没有全面展开,大多数人没有取得职业证书之前,政府政策应该明确规定,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必须经过至少一周的职业培训才能上岗。经过几年的过渡期,比较正规的新的中专学校应该有相当数量,可以使可观的数量的民工在正规学校里免费学习三年。目前相当多的初中、高中的教学设施可以改造为中专学校。学校暂时容纳不了的民工可以继续经过短期培训上工。

只要我们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我们是有资金有能力把这件事办好的。既然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标志,我们就应该下大决心,发大誓愿,在确保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再考虑其他投资。

四、必须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有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价值和其他商品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也是物化在这个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但劳动力毕竟是受劳动者思想支配的特殊商品。同等价值的劳动力,它的潜在使用价值和实际使用价值的差异很大。在知识、技术和技能等方面考核成绩相同的劳动力,由于劳动者的思想品质不同,对自己在生产中的自我定位不同,劳动态度是不一样的,因而实际发挥出来的使用价值也是很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在劳动力加工业加工劳动力的同时,学校必须重视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加工,把专职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的成本也计算到劳动力的加工成本之中,使之成为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组成部分。应该明确政治思想教育也是对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所必要的加工过程和程序。这道工序是不能省的,没有这道工序的劳动力产品实际上还是在制品,不是产成品,在实际使用中有可能成为废品。

几十年来,由于形式主义、假大空比较严重,人们一提到政治思想教育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把它等同于政治说教。但是,反对政治挂帅的后果却是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混乱、金钱挂帅。高等学府这个传统的神圣殿堂,已经和这个世俗社会没有多大差别。早恋、早婚、同居,杀人、自杀、卖淫,赌瘾、毒瘾、网瘾者应有尽有。思想教育的松弛和失败不言而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学生们得有多大的自制能力,才能成为家长和国家所期望的合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这使人不能不怀念五、六十年代的学校。我至今为能在那个年代进入学校而感到庆幸,深深感谢学校在我们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我们的良好教育。

政治思想是人的灵魂,它不挂帅,什么来挂帅?人没有灵魂就是行尸走肉,科学技术、技能是要靠思想来支配的,思想出了问题,很难学习有用的东西,即使学到了东西也用不好。所以,政治思想从来都是帅,不是挂不挂的问题,而是什么政治思想在挂帅,如何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不挂帅,其他政治思想必然阴魂不散地挂在学生的头脑中。除非是白痴,人人头脑中都有一根弦,不是这根弦,就是那根弦,没有空白。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要当仁不让地占领政治思想教育这块阵地,切不能书生气十足,教书不教人,让别的东西挂了帅。我们的问题不是出在政治挂帅上,而是没有弄明白什么是政治,政治思想不科学。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应该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入手,不能一开始就宣传我们的共产主义大目标。我们要把教育和宣传严格区分开来。从小就让学生学会确定和调整自己在家庭、同学、社会中的时空定位,逐步深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人天关系。不要过早地把复杂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直接灌输给中小学生,应该把这些原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融入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之中,没有必要单独编制政治教材。只要我们的教材编写科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没有单独的政治思想课,实际上是堂堂都在讲政治思想课。我们必须从教育对象刚懂事时起,就要逐步灌输科学的政治思想,让他们逐步加深认识,成为他们的世界观、发展观、方法论。不能把党政文件、领导讲话、目标口号当作政治课的内容,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让学生背诵。

政治思想教育教的是政治思想,不是一种政治,是一种思想,是如何思、如何想政治问题。核心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政治。你得让教育对象懂得我是谁,我们是谁,我和我们是个什么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为一部分人谋取利益的社会行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们应该让教育对象懂得个人利益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只有服从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才会有自己真正的最实在的利益。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只为个人谋利益,只为一少部分人谋利益有什么不好,后果如何,使学生树立一种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标准的是非观念,而不是以家长、老师、上级、领袖、哥们的意志、指示、观点为是非。这应该是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核心内容。其他的大道理让教育对象自己逐步去体会,不必系统灌输。

在大学的哲学专业、经济学专业、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学专业,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教材为主体,不能像目前这样,西方经济理论成了主体,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倒成了辅助或参考材料。这是必须坚决要纠正的错误倾向,对此我们决不能含糊。

改造我们的教育,必须首先改造我们在教育领域的政治思想工作。而改造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又必须首先改造我们的教师队伍。不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不能当我们的文科教员和校长。我们可以请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学者甚至西方的政治家来我们的学校做报告,但不能聘任他们到我们的学校当教员。我们的学校不能搞多元政治思想体系,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统天下。在我们高等院校里,西方经济学的教员首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介绍西方经济学,而不是向学生宣扬和灌输西方经济学。所以,我们的教师队伍也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进入专题: 教育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2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