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 徐治道:“孔子热”潮流下人们是否真正了解孔子?

——《走进孔子—孔子思想的体系、命运与价值》为读者正本清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1 次 更新时间:2018-10-01 00:45

进入专题: 孔子  

韩星 (进入专栏)   徐治道  

【百道编按】《走进孔子——孔子思想的体系、命运与价值》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星创作的一本揭示孔子即凡而圣的伟大人格及其形成的历程,论述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围绕孔子和儒学的争论,勾勒孔子和儒学的现代命运,反映一个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历史的著作。本书出版后即获得众多媒体推荐,同时入选“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叁季(社科类)”。以下是徐治道对本书作者韩星的采访,为我们详细解答了本书的写作始末及意义。


《走进孔子——孔子思想的体系、命运与价值》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韩 星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徐治道:您能否透漏一下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与经过?


韩星:孔子两千多年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可是到了近代至今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千古奇变,民族危机、文化冲突、社会转型纠结一起。新文化运动有些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并很快为当时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知识界所接受,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文化革命性质的社会运动,冲击最厉害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并与所谓反封建、反专制纠缠在一起。新文化运动的批孔反儒使孔子儒学的声誉一落千丈,影响了几乎一个世纪,在中国形成了持久的反传统思潮,尤其使人感到痛心的是,历来受士人尊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象征孔子,经过激进人士的无情攻击之后,从道德圣哲变成了守旧人物,中华民族暂时失去了道德人格的理想,中华文化失去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到了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孔子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大批判,把“五四”以来反孔思潮推向了极端,推向了全社会的口珠笔伐的境地。我亲自经历过那个时代,印象深刻。吊诡的是,正是在那场全民总动员的批林批孔中,身处农村的我才有机会看到孔子的一些言论,尽快当时是供批判用的,但看了以后内心深处觉得孔子说得很好啊,怎么还要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更深刻全面地冲击,中国社会和文化正在全面西化,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今社会,信仰空虚,道德崩溃,价值标准混乱,是非好坏颠倒,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人们在茫然无助的时刻要么沉浸于物欲之中,浑浑噩噩地混一天是一天;要么沉溺于各种感官刺激,痴迷外来宗教,甚至邪教,以及沉渣泛起的封建迷信而不能自拔。这不能不说与批判孔子,扫荡传统文化有关。价值标准混乱的一个例子是多年前网上关于章子怡和孔子对于中国文化谁更重要的争论。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在探讨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时,语出惊人:“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张教授的新锐观点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众多网友不断在网易、新浪等论坛发帖表达自己愤怒的情绪:“章子怡惟一获得金球奖提名的片子《艺伎回忆录》,演的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艺伎,她何以能代表中国文化?!”尽管有网友的声讨帖子大多语言过于偏激,但对张教授的观点持否定态度的占99%。有些网友虽然觉得教授之言有些过分,但值得深思:不知道几千年优秀的文化还剩多少?更不知道现在该流行什么?许多中国人,甚至连一流大学的教授都如此地缺乏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这真是有几千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应该感到悲哀的!


在当代中国多元思潮纷列并争的情况下,孔子也被打扮成不同的形象,正如钱理群在《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一文中所概括的,当代中国有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孔夫子、作为“新国家意识形态”的孔夫子、作为“儒教”教主的孔夫子、作为“心灵鸡汤”的孔夫子、作为“文化产业”的孔夫子、作为“丧家狗”的孔夫子。孔子似乎成了魔幻人物,各派人物都用孔子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观点,实际上与孔子都没有关系,都不是真孔子。另外,围绕孔子,在网络上也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文化事件:章子怡PK孔子、奥运开幕式要不要抬出孔子、北大为什么不立孔子像、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孔子学院全球开花、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天安门孔子像事件、曲阜基督教堂事件、曲阜中华文化标志城,等等。这一切围绕孔子的激烈论争,显示了国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无知、误解和曲解,是站在孔子外面对孔子的任意打扮,急需学者从严谨的学术立场进行正本清源,先走近孔子,再走进孔子。于是,我就搜集相关资料,撰写此书。


徐治道:请问您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与学术贡献是什么?


韩星:对孔子的思想体系和重要思想内容的重新梳理和定位,提出自己的新见。如第一章“孔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担当意识”,把孔子放在中国文化由上古到近古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下,从道统的承传、学统的开创、政统的开创和教统的形成四方面来看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贡献,其中“教统”是我最近几年在牟宗三先生道统、学统、政统基础上提出来的。


说起孔子的思想,传统上人们出于对《论语·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段著名文字的误解,常常认为孔子思想主要是一种人伦道德之学,缺乏性与天道的形上层面。我认为所谓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当是孔门后学颇喜讨论性与天道,子贡乃追思孔子生平言论,发觉夫子罕有言及,故发此议论。孔子一生并没有坐在书斋里进行纯粹的思想体系的建构,他是在人生的、社会的实践经验中表达深化和完成自己思想体系的。由于性与天道的形而上性,孔子一般不抽象地谈性与天道,这就是所谓不离事而言道,所以他的弟子就很难听到了。这一致思倾向也成为日后儒学乃至中国思想的特点。由于“尽性知命”的“性与天道”之学的高深和需要悟证,孔子确实没有进行“普及”,而是与颜回这样有“中人以上”素质的学生进行过探讨,于是在庄子里面便出现了孔子的“心斋”和颜回的“坐忘”之说,其他“中人以下”素质的学生自然就“不可得而闻也”。这说明,孔子“性与天道”之说是子贡得未曾闻,并不是孔子得未曾言。至于子贡得未曾闻也许还有许多原因,其中比较重要的应该是怕他的素养不高的学生不能很好理解而误解这方面的思想,损害了思想本身,更有可能使学生误入歧途。应该反思的是,在中国思想史上,由于在《论语》中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再加上后儒把儒学纳入治国之术(汉代儒学)和心性之学发展(宋明理学),遗落了孔子思想体系的形上基础,以至于后世人们认为孔子思想中缺乏形而上学的层面。比如黑格尔就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论语》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格言,没有思辨的哲学,算不得一个哲学家。这样就造成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误解,需要我们正本清源,重新诠释。本书第一编第二章对孔子的思想体系进行了重新建构,又对孔子的政治思想与为政之道、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孔子的祭祀观念及其人文精神、中和之道与君子人格这些重要方面也做了详尽阐释。第二编对孔子在二十世纪的命运做了概述,这也是两千多年来孔子从来没有遭遇过的史无前例的命运变化,涉及到20世纪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不同层面。第三编对孔子儒学的当代价值从几个方面做了阐述。今天,孔子重新回到中国文化的中心已是进行时,儒学在中国大陆的复兴已越来越成为“显学”。


徐治道:请问您如何评价当今日益兴起的孔子热、儒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应该如何更好实现孔子的当代价值?


韩星:今日益兴起的孔子热、儒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社会的必要性、现实的紧迫性,但现在的问题是与传统文化断裂的时间太长,影响到了三四代人,对孔子的长期批判,一直是负面看法,有的人到了今天甚至还不自觉地随口还会说出“孔老二”这样的蔑称,可见几十年的政治运动和激进的反孔、反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洗脑”作用。还有辛亥革命以后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全面断裂,把经典教育从现代教育体系中彻底驱除,中国教育模式要么移植西方,要么移植前苏联,造成了当代教育体系没有延续传统,造成当代片面的知识教育、应试教育,弊端丛生,几代人没有接触、研读儒家经典,没有受过中华美德教育,做人做事,为人处世,所以人文素养、道德水准堪忧。道德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打倒孔家店,批判儒家伦理道德,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重科学轻道德、重才轻德、重功利轻道义、重外在事功而轻内在的修心养性的偏颇风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成为社会的普遍意识,甚至成为许多人潜在的“指导思想”,导致急功近利,物欲膨胀,贪污腐败,使人们在物欲横流中丧失了自我,没有人生方向,不能安身立命。习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道德短板使个人不能立足于社会,国家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不同的是我们是以道德理念和规范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文化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文化的本质特征,现在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基本资源重建伦理秩序,重塑道德规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主要内容,其中中华传统美德是基本内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还提出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当今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首先必须把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重建中华精神文明,重整道德标准,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增强民族的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国国学大师吴宓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具体地说,1、孔子本身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2、孔子是“中国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吴宓:《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大公报》,1927年9月22日)。吴宓痛诋当时社会道德沦丧、腐化堕落,而欲把孔子作为道德理想的寄托和人格理想的体现。他说不但一人一家,即一国一族之盛衰灭亡,世界文化之进退,都是以道德水准的高低、大多数人的人格水平为枢机的,并试图通过孔子的道德人格来改良世道人心。我想这个想法并没有过时,想吴宓到现在9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今天重建道德人格还是任重道远。


好在现在随着民间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学界有越来越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和传播,还有国家领导人越来越对儒学、传统文化重视、倡导,《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特别吊诡的是曾经传承发发展儒学的台湾正在急剧“去中国化”,去孔子儒学,很多人说台湾现在类似是大陆的文革。所以,孔子儒学、中华文化的复兴目前在大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社会各界对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复兴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本文来源百道网,作者授权爱思想网发布。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孔子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62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