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诗经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天命,天道。於,慨叹声。穆,壮美。不已,无穷。於乎,呜呼。显,光。於乎不显,难道不光明吗?假,嘉。溢,盈溢之言。收,受。骏,大。惠,顺。曾孙,后王。笃,厚。小序旨此篇:“太平告文王也。”乃周室子孙以祀文王,前四句谓文王德配天命,后四句谓文王德被子孙。文王纯而不杂的德性,不正是善体乾德的“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形象?九五在祝颂中不断温习这一形象,并遵之而行,是否就可以“中正以观天下”?
观卦上九爻辞:“观其生,君子无咎。”与九五爻辞只差一个字。陈梦雷《周易浅述》:“上九以阳刚居尊位之上,亦为下所观瞻,若宾师之位也,故亦当反观己之所行,求免于咎也。曰其生者,上无位,不当任事;避九五,不得称我也。”人间的最高位是九五君主,上九所处之位,无法在上下级的序列里陈放,陈梦雷就把师放上了这位置,而照颂的说法,则居此位的也不妨是神明和祖先,于是便是一国之宗庙。这个上九虚位的存在,虽然并不任事,却因为民人观仰,需要不断省察自身,如象辞所谓:“观其生,志未平也。”——“自省其身,未得自安,故曰未平,不敢以不居其位而晏然不自省也。”甚而言之,九五因应具体,有理由不用做到完美,而这个不居位的宗庙之象,却没有任何借口:“观为阴盛之卦,而九五阳刚得位,故有可以观示下民之象。然高位为众所仰,非可易居,而阴盛亦多戒惧,故五仅无咎而上志未平也。”
顾炎武《日知录》:“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闭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虽然“颂”于成功告神之时,“必言子孙勉力保守,以慰祖考”,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尽管文王、周公万邦作孚,吐哺握发,既明且哲的他们当然不会真的奢望“曾孙笃之”“本支百世”,后代难免出现幽、厉这样的亡国之君。只那些不断省察自身并不断接受着省察的“志未平”形象,如文王、周公、孔子,穿过不同时代的范囿,透出不可磨灭的光芒,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叫作天下、变动不居的精神景象,激励人们不断上出,约束人们不陷入率兽食人的困厄。没错,只要这光芒一直在,只要有人一直继续着对所有最卓越形象的观仰与省察,那个古人念兹在兹的天下,就一直会在。
进入专题: 诗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1461.html 文章来源:《读书》201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