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不以无过为贤”——刘邦、王猛的用人襟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06 次 更新时间:2018-08-03 12:36

进入专题: 刘邦   用人之道  

黄朴民 (进入专栏)  


汉高祖刘邦身上令后人诟病的毛病固然很多,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也有许多优点,否则你就无法说清楚他最后坐上龙椅的理由。在他的众多长处中(如豪迈豁达、遇事能忍、酒肉不分家、风流成性—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等等),善于用人乃是最关键的优势。他自己也曾将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自己比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能任贤用能,把天底下最优秀的人才笼络到自己的帐下,替他打工,啃自己啃不动的硬骨头:“夫运筹策幄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能用人任贤固然很了不起,而在用人上能够做到不以无过为贤,放手使用,则更是不容易。能人有能耐不假,可是能人身上有毛病同样是真,而且越是有能,一般毛病就越多,轻的是骄傲自大,桀傲不羁,眼睛长在额头上,脾气就像炮筒子,既不易相处,更不好领导;重的是“寡人有疾”,或好色,或贪财,或凶蛮,或嗜血。总之,给他们栓上缰绳,加上笼套实属不易。可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流氓无赖出身的刘邦却做到了这一点,这反映出刘邦善于用人确实要比其他人高出一筹。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他对陈平的任用。

陈平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在秦末农民战争和随后的楚汉战争中,他先后在魏王无咎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手下为官,因关系相处不好而坐冷板凳,被边缘化,无法充分发挥才干,最后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辗转投奔到刘邦的麾下,刘邦“与语而说之”,“但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是生活中的常态,君主用人也是一样,刘邦视陈平如宝贝,金口一开,便破格擢拔他出任都尉一职,并使为参乘,以监护诸将。刘邦的那帮子狗肉朋友们对此愤愤不平,牢骚满腹,纷纷议论道:“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这些话很快便传到刘邦本人的耳中,但刘邦不为所动,“愈益幸平”。

陈平这个人在私德上确实有亏损之处,年轻时风流成性,闹出过不少桃色新闻,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与自己的嫂子有上一腿,“盗嫂”恶名在外,弄得沸沸扬扬,颇为人们所不齿。而到了刘邦那里担任典护军要职后,又贪婪之欲膨胀,明里暗里接受收取一些将军的贿赂,中饱私囊。那些本来就嫉妒陈平的将领便抓住这些把柄攻击他,其中以周勃、灌婴等人闹得最凶,把状直接告到了刘邦那里。

他们对刘邦说:陈平这个人虽然外表英俊漂亮,如同美玉,其实是绣花枕头,“银样蜡枪头”,并没有真本领,至于个人品德嘛,更是差劲得狠,典型的大坏蛋一个。听说他原来在家里就曾凭小白脸蛋,勾引自己的嫂子,闹出叔嫂玩暧昧的绯闻。他先投靠魏王无咎,得不到重用,于是就跑到楚国,但仍因名声不佳,无法获得楚王项羽的青睐。这样他才辗转千里前来投奔我们。现在大王您对他委以重任,并让他兼任护军。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此人依旧劣性不改,又在收受诸将的贿赂。谁送他的金钱多,他便给他以好处,“投桃报李”,上下其手。反之,陈平就找那个人的麻烦,典型的雁过拔毛、以权谋私。可见陈平实实在在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辜负了大王您的信任,对这样的小人,大王您千万要小心呀,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置,不可姑息养奸,放任自流!

周勃、灌婴等人与刘邦有过命的交情,是刘邦真正依倚的亲信班底,他们的话对刘邦还是非常有影响的。于是刘邦便对陈平产生了怀疑。他先找来陈平的推荐人魏无知,狠狠责备一通,说你怎么将这样下三滥的货色推荐给我呢?

但魏无知很沉着地回答了刘邦的责难:“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己之行,而无益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服暇用之乎?楚汉相拒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史记·陈丞相世家》)

可是,刘邦对陈平还是有些放心不下,于是又把陈平召来加以责问。他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意思便是你陈平这样朝三暮四、出尔反尔,难道称得上为守信义、讲正气?

陈平是绝顶聪明之人,一听便明白了刘邦这番话的意思。这就从容坦然回答说:“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陈平一番话振振有词,天衣无缝,说得刘邦疑窦冰释。于是刘邦便向陈平诚挚地致以歉意。为了表示对陈平的充分信任,刘邦重重地赏赐了陈平,并拜封他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不但监护一般将领,连高级大将也得接受陈平的监察督管了。这样一来,便是周勃、灌婴这样的方面大员也不敢对陈平说三道四、妄议短长了,那些普通将领当然更是噤若寒蝉、战栗忌惮。“县官不如现管”,你既然“身在屋檐下”,那么你也就“怎敢不低头”了!

刘邦不以无过为贤而信用陈平,经历史检验,是完全正确之举。陈平人品尔尔,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邪气,但才能出众,急智多谋,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楚汉战争中和巩固西汉王朝统治方面的确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离间项羽君臣关系,使项羽赶走唯一谋士亚父范增是他出的奇计;在云梦泽诱捕韩信,帮刘邦坐稳龙椅是他定的妙策;贿赂阏氏,使刘邦白登得以解围的也是他贡献的智慧;翦除诸吕,平定汉室内部动乱的还是他提供的谋略。所以司马迁对他的功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史记·陈丞相世家》)这一评价,就陈平而言,是当之无愧的!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刘邦“不以无过为贤”的用人襟怀不是孤立的现象。前秦王猛用将善容其短的做法,实可与刘邦任用陈平之举相媲美。

王猛(?—375年),字景略,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海郡(今山东昌乐县西)人。王猛家世寡素,早年“以鬻畚为业”,曾经贩卖畚箕于洛阳市上。后徙居于华阴,博学好读兵书。他富有政治才能,苻坚当上前秦皇帝之后,即加以重用。从此,王猛忠心耿耿辅弼苻坚,鞠躬尽瘁,为前秦王朝统一北方、巩固统治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史称“(王)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力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下王猛附传》)这基本上概括了他一生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大建树。

王猛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他在治军方面的作为,集中体现在拔擢将才,因人任职这一点上。其中在对待猛将邓羌的问题上,王猛“容其所短,收其所长”的做法,尤为后人所称道。

?  且说东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六月,王猛接受苻坚委派,统率步骑六万征伐前燕国。前燕国主慕容暐闻报前秦大军蜂涌而至,便于八月间下令太傅上庸王慕容评“将中外精兵三十万以拒秦”。同年十月,王猛与慕容评各自统领大军相持于潞川(今山西潞城东北)。“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在双方决战前夕,王猛出于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考虑,派遣将军徐成前去侦察前燕军的“形要”——虚实情况,所谓“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兵法·虚实篇》)。并事先规定他在日中返回大营报告。但是,这位徐成将军却违背军令,“及昏而返”。王猛十分生气,准备按军法处死徐成。这时,有位名叫邓羌的猛将站出来替徐成求情。说:如今敌众我寡,马上又要开战,徐成是位良将,应当赦免他的性命。王猛断然拒绝,声称“若不杀(徐)成,军法不立”。

邓羌坚持自己的请求:徐成是我邓羌的部将,虽然他违期失律理当处斩,但我愿与他一起效力死战以赎其罪。可王猛坚持原则,仍然不予许可。王猛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军法不是儿戏,岂能出尔反尔,且宽宥了徐成,自己身为主帅,颜面又往哪里搁?

急性子的邓羌被王猛这种冷峻执法的态度激怒了。于是便一不做,二不休,他匆匆返回营地,“严鼓勒兵”,准备攻打王猛。王猛知道此事后,便询问邓羌这样胆大妄为做事的原因。邓羌愤怒地答道:“受诏讨远贼,今有近贼,自相杀,欲先除之!”王猛觉得邓羌这人既讲朋友信义,又有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当的勇气,是位可用之才。杀一徐成,再搭上一个邓羌,这买卖可赔大了!于是出于笼络安抚、息事宁人的考虑,派遣使臣前去转告邓羌:请将军息怒,我现在就赦免徐成。

邓羌见徐成从鬼头大刀底下逃脱性命,心里石头平稳落地,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做法属于以下犯上,过于放肆,便来到王猛的主帅军帐表示歉意。王猛对此显得毫不在意,他执着邓羌的手说:“吾试将军耳,将军于郡部将尚尔,况国家乎!吾不复忧贼矣。”

时隔不久,王猛统率大军与燕军在潞川进行决战。当时,前燕军队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王猛为了打击敌人的气焰,并战而胜之,便想起用邓羌这位猛将冲阵。于是他便召来邓羌,告诉说:“今日之事,非将军莫可以捷。成败之机,在斯一举,将军其勉之!”(《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上》)

可邓羌这时却奇货可居,同王猛讲起条件来了:“若以司隶见与者,公无以为忧”。意思是如果能给司隶校尉的大官给我当,什么都好商量,打败燕军小菜一碟。其潜台词当然是如不满足我的官瘾,那么只好骑驴瞧唱本,走着瞧,别指望我出工又出力。

王猛听了后很不满邓羌在关键时刻的要挟,对方“漫天要价”,自己便“就地还钱”,回答他说:这不是我所能办到的,我只能答应给你安定万户侯的官职。邓羌见王猛不痛快答应自己的要求,心里很不舒服,便悻悻而退,回自己的军营去了。

不一会儿,大战开始了。王猛急召邓羌,邓羌居然是“寝而弗应”。不得已,王猛只好亲自驰赴邓羌的军帐,当面满足了邓羌的索官要求。邓羌这时才改变消极态度,“乃大饮于帐中”,待到酒足饭饱,来了力气之后,便与部将张蚝、徐成等人一起,“跨马运矛,驰入(慕容)评军,出入数四,旁若无人,搴旗斩将,杀伤甚众”。(同上)打得前燕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王猛见初战获胜,遂乘机指挥前秦主力全线出击,“乘胜追击”,大破燕军。前燕军主帅慕容评本人仅以身免,“单骑走还邺”,秦军取得了潞川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引述崔鸿的话说:“邓羌请郡将以挠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无上也;临战豫求司隶,邀君也。”这三条,在古人的眼睛里都是非常大的罪过:“罪孰大焉。”然而,作为大政治家的王猛,却均能够“容其所短,收其所长”,终于调动起邓羌的积极性,“以成大功”。这是真正高明的善容其短之用将艺术,也属于政治上的大智慧。

刘邦、王猛用人上“不以无过为贤”、“容其所短”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也给后人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启示,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地方,都有值得肯定的优点和精华,从“道”充斥宇宙角度而言,世上没有一无是处之人,亦无一无是处之事,“无弃人”“无弃物”。高明的统治者要善于辩证地观察问题,做到善于资鉴,从而更好地充实丰富自己,把握主动权。因此,在用人上,必须分清主次,要看一个人的主流,而不要纠缠于枝节问题;有时甚至要忍耐,为了大目标的实现而作暂的妥协,暂时的让步。在现实中,不少人的成功,其奥妙在于其“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于其“弃小利而获大利”,虚怀若谷,不为人先,谦让以取美誉,韬晦以待时机。这表面上是多让步,少争先,是多投入少产出,实际上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以间接路线达到直接路线所不能达到的战略目标。

这样,人才才能涌现,事业才有希望。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刘邦   用人之道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135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黄朴民读史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