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思余、刘志鹏:青年政治学论坛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基于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十年发展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2 次 更新时间:2018-07-12 23:58

阮思余  

青年政治学论坛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基于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十年发展的思考


阮思余  刘志鹏





自从 2006 年第一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举办以来,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至今已经走过整整十年的历程。此后,论坛分别在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河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举办。由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学科研究团队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于 2016 年 4 月中旬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以“政治学发展与中国社会治理: 十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着重回顾过去十届的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思考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来自全国 70 多个科研单位、150 余名学者,围绕相关专题内容展开深入研讨。


纵观过去十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的主题,一个总体趋势就是,从最初侧重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逐渐聚焦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本土问题,关注中国国家治理和中国政治学自身的发展。第四届之后的青年政治学论坛在主题上有明显变化,分别为: “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建设:西方视域与中国经验”( 第四届) 、“民主治理与国家建设”( 第五届) 、“挑战与对策: 社会公正视域下的分配改革”( 第六届) 、“现代性与多元治理”( 第七届) 、“国家理论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第八届) 、“国家治理与中国政治发展”( 第九届) 、“国家治理现代化: 理念、制度与实践”( 第十届) 。由此可见,青年政治学论坛的主题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国家与社会治理,着眼于发现中国问题,讲述中国故事,提炼中国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对于促进和推动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起到学术舞台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这一平台的搭建,对于促进青年政治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不仅加强青年政治学者之间每年一度的交流,推出各种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由于它的活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更是有助于老、中、青、少四代政治学的精英同堂汇聚。二是推进了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建设。青年政治学论坛在全国各高校举办,有助于主办单位的政治学学科发展和科研团队的整合,还吸引了不少海外青年政治学者回国交流。这对于形成中国政治学的学术共同体功不可没。三是推动并见证了一批杰出青年政治学者的成长。早期发起并且积极参加青年政治学论坛的学者,如今在其所研究的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就,不少学者已是各高校政治学学科的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四是推进了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新发展,激发出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诸如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共和主义、施特劳斯,经验研究的公民身份、基层治理与抗争政治,等等。总起来说,青年政治学论坛有助于增强青年学者的学术自信,提升学术自觉,正是他们的不断努力与茁壮成长,才使得政治学学科蓬勃发展,为中国政治学的代际传承铺陈基础。


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的发展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政治学研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情况。基于十一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的研讨情况,回顾历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的成果,观照中国政治学发展成绩与不足,探寻中国政治学发展新趋势,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为国家政治建设服务。

一、政治学发展取得的进步


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所呈现的十年成果,既反映了青年政治学者的进步,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十年来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


( 一) “问题意识”在不断增强


十年来,中国政治学学者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 一是主动去寻找、发现研究问题。“我要研究什么问题”,成为所有政治学人,尤其是青年政治学学者时常思考的问题。二是力图清晰阐述、回答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把所要研究的“问题”说清楚,也成为政治学人日益关切的问题。青年学者关心的是: 本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说清楚了吗?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是力图寻找一些有价值、有关怀、有影响的研究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者总是要不断追问: 此研究问题有意义吗? 是中国问题吗? 有何价值关怀?研究成果发表之后,对学术本身的发展有何积累或者推进?


政治学者的问题意识增强还表现为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域。纵观过去十年青年政治学论坛,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问题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关于民主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近年来,与民主相关的热点问题主要是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中国式民主、人民民主、第三波民主等等。二是基层政治与地方治理研究。基层政治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乡村治理、城市社区治理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包含在内。地方政府的运行机制与管治逻辑,地方政府创新与地方治理的绩效等也属于这一问题域。三是非政府组织、社会运动与公民社会研究。非政府组织及其运行机制,诸如群体性事件、环境保护运动之类的社会运动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社会的自主培育与发展也越来越成为政治学者们的关注对象。社会运动、抗争政治业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学、政治学研究的“显学”。四是权力政治研究与权益政治研究。人们需要去揭示权力政治的逻辑,尤其是权力是如何运行、如何行使的? 比如,县级政治权力的运行逻辑到底是什么? 学者们也很关心权益政治的逻辑,这就是谁受益、谁受损; 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五是转型社会与治理机制研究。转型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成为政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分配冲突加剧,政治失序与政治腐败,如何进行有效治理,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提升。六是城市化与城市政治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伴随着征地拆迁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公民身份问题、项目制与网络治理问题、城市政府的治理机制问题、政策供给与制度创新问题,也日益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七是非正式政治、政治行为与政治过程研究。政治学研究越来越强调非正式制度主导政治过程的研究,于是,深入揭示政治行为、政治过程背后的逻辑越来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域。


当然,就具体研究问题来说,政治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也存在研究热点的快速转换问题。比如 20 世纪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之初流行的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热,到后来的乡镇、县域政治热,再到人大预算热,地方政府创新热,协商民主热、“治理”热。政治学研究热点的频频转换,一方面,说明政治学的问题意识总是在不断刷新; 另一方面,也说明政治学的问题意识深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或者说,政治学研究为国家治理、执政转型贡献智慧的意识也在明显增强。


( 二) 研究方法走向科学化


十年来政治学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一是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程度明显增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分越来越明显,少数文章开始使用混合研究方法。不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定性研究越来越多,而且专门的定量研究也明显增多。实证政治学研究基本上都会在文章的引言部分交代本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二是科学的求证和检验意识明显增强。对于研究发现与研究结论的质疑、对话越来越多。研究者基于其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的研究,比如做案例研究,总是需要讨论研究结论的适应性。即研究结论在多大范围内适用? 在何种条件下适用? 从文献来看,这些年大量的“对话类”、“商榷类”文章明显增多。尤其以不同的个案、不同地区的经验进行研究,得出不同的发现为代表的商榷类文章明显增多。


( 三) 学术活动走向高品质


学术活动也是展示政治学发展的方式之一。学术活动的质量往往可以从论文的遴选、与会代表情况、交流状况等方面体现出来。一场高品质的学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进政治学的发展。一是注重会议论文的质量。越来越多的政治学会议,包括青年政治学论坛,也越来越注重“以文参会”、“以文会友”。而且,会议组织者还会对会议论文进行精心遴选,选择优秀论文作者参会。二是注重深入的讨论交流。高品质的学术活动,一定是建立在深入讨论交流的基础之上。深入的研讨还需要一种自由批判、从问题出发、从学术出发的理性讨论交流风气。三是高品质的学术活动应有良好的会风保证。追求学术交流、问题研讨、理论探究为目的,力求去形式化。让学术的回归学术,让学术会议真正变成思想的盛宴、精神的大餐。四是高品质的学术会议,需要优秀学者的积极参与。正是他们的参与,才保证深入研讨的可能。


( 四) 学术传承有序推进


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学人的努力,使得政治学的“香火”不断延续,学术传承顺利,推动了良好学术生态的建构。良好的学术传承建立在以下要素的基础上: 一要承认学术发展的代际差异。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学术发展确实存在代际差异,不同时代的学者对于学术问题的兴趣、学术研究的进路、研究方法的使用,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的,是科学研究进步的体现,也是国家政治建设发展的体现; 二要培养学者的学术使命和时代责任。每一代政治学者的学术使命和时代责任都不尽相同。学术要能够有序传承,需要学者具有自觉的学术使命意识和时代责任感。三要有良好的学术心态。年轻学者要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但更要避免专业内部、不同专业之间的互相诋毁。


( 五) 优秀青年学者涌现


中国政治学发展有赖于青年政治学者的茁壮成长。十年来,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学者。他们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推进。这主要体现在: 推进学术理论的运用、完善与发展; 推进研究方法的转型,尤其是实证政治学、定量研究方法的转型; 推进一些研究领域、特定研究问题的发展,尤其是我们比较薄弱的学科、学术问题的研究的发展; 推进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在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推进这一代政治学人的学术研究进路、学术研究方法、学术研究品格的整体转换,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二是社会责任。青年政治学者除了积极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之外,还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包括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讨论,为转型时期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贡献有深度的专业解释和有逻辑的理论分析。总之,青年政治学者既在书斋中不断推进学术的发展,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专业的知识和理性的分析。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重大决策、公共政策等诸多问题中贡献应有的能量,进而以最大的努力促进国家治理的转型和良善政治的实现。


二、政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治学的发展取得了成绩,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少,需要政治学人在未来的研究过

程中不断克服,努力改进。


( 一) 西方学术霸权“压制”中国理论构建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生活在一个被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所包围的世界,我们不自觉运用这一整套话语体系来思维、研究、写作、分析问题。如今,中国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学术的自主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青年学者的重视。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变迁,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治学概念、理论来解释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 这就涉及到中国本土政治学的理论构建问题。但是,要构建中国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势必要对现有的西方学术霸权进行解构或者重构。许多学术研究正在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或者重构。但是对于如何构建有效解释中国问题的概念、理论,仍然缺乏高度的共识。在这一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之中,西方学术霸权与中国理论构建之间的紧张性也就在所难免。


( 二) 对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认同有待加强


本届论坛重视跨学科研究,尤其是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法学等临近学科对社会治理的共同关注,青年学者共同参与对政治学问题的研讨中,试图构建广泛认同的学术共同体。从目前来看,学术共同体的认同问题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于学科体系的认识有待提升。何谓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体系到底该包括哪些方面? 围绕这些问题的争论很激烈。二是对于政治学的“功效”与“贡献”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政治学到底是经世致用之学,还是帝王政治之学? 政治学到底是多些现实关怀,还是回归理论致思传统? 三是政治学者的学术自信和专业自信的问题。在“经济学帝国主义”、“新公共管理运动”、更加接地气的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重夹击中,政治学者的学术自信和专业自信受到严重影响。总之,如何提升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认同度,青年学者们显然正在思考并理性面对。


( 三) 政治学研究国际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由于当前中国政治学所运用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基本上来自西方,尤其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主流政治学传统以及最新发展。这意味着中国政治学研究要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对话能力。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真学习、积极借鉴西方政治学的理论成果。西方政治学有很多已经被公认的理论成果、研究方法、分析进路,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是与其交流对话的前提。二是理性批判、慎重对待西方政治学的理论成果。不能忽视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但是也不能将其视为不可挑战的“圣经”。三是努力将中国政治学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播到欧美政治学界,让西方政治学界了解中国政治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中国政治学人。四是中国政治学努力建构与西方可以平等对话的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当然,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没有自己的独特建树与学术自信,确实很难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尤其是与一流的国际权威学者的平等对话。在青年论坛刚落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 5 月 19 日)

这正是青年政治学者以及中国政治学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



( 四) 方法论尚缺乏共识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意识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长足提升。最典型的就是关于政治学研究的各种方法论培训班、工作坊正在逐渐兴起。特别是针对青年学者的方法论培训班、工作坊的开展,针对硕士生、博士生,以及 211、985 学校政治学专业本科生的方法论课程的开设,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方法论水平。历届青年政治学论坛的论文集和最近十年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研究成果都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但是,围绕方法论问题的争论仍非常激烈。比如,何谓一个好的定性研究? 何谓一个好的定量研究? 如何将逻辑推理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如何结合起来? 混合方法论到底该如何使用? 个案研究到底是要追求地方经验、个案的特殊性,还是要追求普遍性、一致性的结论? 诸如此类的方法论问题仍然缺乏共识,还存在不少争议、质疑与困惑。


三、政治学发展的特点


透视十年来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的成果,思考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政治学研究和政治学科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中国政治学以后一段时间内发展的基本趋势。


( 一) 研究问题的多元化


十年来,政治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呈现“多元主义”的发展态势。除了传统政治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些经典问题之外,政治学发展越来越关注与中国社会政治现实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社会运动与抗争政治,基层民主与地方治理,转型社会与国家治理,党国体制与国家建设,民主理论、民主模式与民主转型,公共政策与城市政治、非正式政治与政治过程,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等等。这些问题的涌现,使研究者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不再局限于经典政治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模式。研究问题的多元主义取向,表明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复杂的社会政治现实问题,或者说政治学研究者回应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迁,新的问题还继续暴露出来,这也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研究问题。


( 二) 政治学发展的规范意识逐渐增强


纵观十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青年政治学者们的规范意识正在不断增强。这种规范意识主要体现在: ( 1) 研究问题的规范化。研究者越来越重视“问题意识”,强调规范性的问题缘起。研究的问题要么来自文献综述,要么来自某种社会政治现象。这有助于建立一种学术问题的规范意识。( 2) 研究过程的规范化。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整个研究过程的规范,比如定量研究重视研究假设、抽样、数据分析、基本发现、结论与讨论这些必不可少的研究环节。不管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研究者们都越来越重视几个研究内容: 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运用、论证过程的严密性、推理的合理性、基本发现、结论与讨论。( 3) 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学者们对于研究方法的自觉也在不断增强。比如,是采用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制度研究还是行为研究,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 然后再遵循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特性展开研究。( 4) 学术表达与注释的规范化。总体来说,近年来学者们的学术表达越来越强调使用学术界公认的规范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注释标准化格式的推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术研究的严谨表达。


( 三) 政治学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政治学的科学化越来越被学者们所承认、接纳和推广。科学化程度表现在: ( 1) 政治学发展整体转向“科学化”。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政治科学”,而不是“政治理论”成为青年学者研讨的重心。比如,本届论坛从 301 篇来稿中遴选的 87 篇论文中,政治科学类的论文是政治理论类的两倍。( 2) 定量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科学化最明显体现在定量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随着定量研究方法引入到政治学教学研究中,青年学者群体基本接纳定量研究方法,能够自觉认识到,即使不做定量研究,也能理解开展定量研究的基本过程。( 3) 定性研究侧重科学求证与理论检验。即使在定性研究领域,学者们也越来越强调经验研究的科学检验与求证。比如,村委会选举与基层民主发展状况,学者们都会针对已有研究成果,然后再根据其他地区的个案或者经验素材,提出一些商榷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探讨。


( 四) 政治学发展的中国关怀明显增强


十年来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本土关怀”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 ( 1) 研究中国问题。直接关注现实问题,而不是关注纯粹的理论问题,是“中国关怀”的最直接表现。特别是针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往往有助于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并建立新的治理机制。比如,群体性事件、信访体制、人大预算监督、政务公开,等等。可以说,这些问题都具有直接的现实关怀意义。并且,通过严肃的科学研究可以直接为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西方问题背后的中国关怀。当然,如果不直接研究中国现实问题,而从西方研究入手,也能够体现中国关怀。比如,研究西方协商民主及其运行机制、早期西方国家建构,都有意识考虑到中国的本土建构。( 3) 研究意义的现实关照。从硕士生、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训练论文,到青年学者的独立研究,都强调现实关怀、现实意义,这让政治学者时刻关注当下中国的现实社会与政治生活。


( 五) 政治学发展的地方化、基层化与底层化色彩浓厚


十年来的政治学发展逐渐呈现出一种从国家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底层转变的趋势。青年政治学者越来越关注地方政治发展,包括基层政治变迁、底层政治逻辑、微观机制研究,从而中国政治学发展出现微观研究与中观、宏观研究并举的局面。地方政治研究,侧重于研究中央人民政府以下的次国家政治,包括省级政治、市级政治、县域政治等等。比如,近年来流行的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晋升机制问题、地方人大预算问题,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问题。基层政治研究,主要侧重的是乡村政治的研究,包括乡镇政权、乡村治理、村级组织( 村委会、居委会) 的研究。相比市级政治、省级政治而言,基层政治涉及的问题更加精细化,更好操作化,成果发现也更为精致,往往更容易受到青年学者们的关注。底层政治研究往往关涉的是特定人群,比如农民工问题、打工妹群体、农民问题、贫困人口、下岗工人,等等,使青年学者更愿意走出象牙塔,把理论和问题带入到具体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与检验。简言之,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地方化、基层化和底层化研究。


( 六) 政治学发展的经世致用与价值追求并举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逐渐出现经世致用与价值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分野。从经世致用来说,政治学延续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传统,即政治学研究从来就没有脱离对于政治现实的关照,对于政治问题的诊断、把脉及其治理。只是 20 世纪 80 年代更加侧重宏大叙事研究,进入 90 年代末以后,逐渐转向更为具体的问题研究,更为迫切的现实问题的研究。这种经世致用的传统后来逐渐通过“课题制”、“项目制”的方式体现出来。不管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都体现出明显的“经世致用”特点。当然,政治学发展也从来没有失去价值追求的品质。这种价值追求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带有强烈价值关怀的社会政治思潮不断涌现。常见的有: 儒家宪政主义、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等。其次,这些社会政治思潮之间杯葛不断,争论不休。青年学者在研究中确实反映出某种价值观的冲突,但也不乏对自由、民主、法治、平等等人类基本价值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


作者: 阮思余、刘志鹏,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州市,510631)




本文原载《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3期,




本文责编:ruansi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最新来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94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