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为什么要在桂林纪念梁漱溟逝世30周年

——桂工社工师生在梁漱溟先生墓前举办缅怀活动的一些内容和侧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02 次 更新时间:2018-07-06 20:13

进入专题: 梁漱溟  

刘晨  


(一)


一个人是需要有生命价值的,这是我一直给自己,也是给学生强调的某种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的意义在于,你的“存在”和“此在”对于他人,国家和社会来说,是有作用的。无论是多大的作用,而不是成为时代的“泡影”。


换句话说,人活着,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


对于梁先生来说,他做到了。长话短说,今天,我发了一条信息,谈的是《民国18年,晏阳初的一段英文演讲》,而后《人民论坛》的郑老师转发,后清华大学的王教授又转发,并附上了一条评论,他谈到:“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于1943年与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1955年被《展望》杂志评为“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 这样的评价已经算是很高了。


而只要但凡了解一些当初乡建运动的人,都知道,和晏阳初一道的还有梁漱溟先生,他被评价的也不凡,著名学者林毓生曾这样评价他: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当然,还有更多的评价,比如说: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等。


由此可见,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还是有一批知识分子(我们曾经从专业知识分子角色的角度探讨过梁漱溟先生及其乡建运动,详见《知识分子与农村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七章。郝志东、刘栩、刘晨、郭正阳(著))在为了理想,而希望去用自己的实践性来改变世界的人。并且,卢作孚、辛秋水都是属于这类人。这也给我们的当代社会提出了一个启发——走向现实的研究,注重实践性而不仅仅是夸夸其谈,甚至,如何来把过去的历史资源和思想遗传用在“中国的问题”当中,意义也就别具一格。


(二)


导致我们在其墓前进行哀思和悼念的原因是我的一次偶然的发现。起初,我并不知道其墓地在桂林有一个,而以为全部在山东邹平,但是因某些原因,而无意间遇到,回头我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学生K,他和我说,你可以做一个纪念活动。于是,我连夜写了策划案,并将这个策划在第二天修改,给的同事们,不料,却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许,老师们提议,何不在6月23日这一天做点事情?于是就有了我们的这次悼念活动。大家可谓是同心协力。(在此感激)


问题是,悼念什么,我们大致上做了以下内容:


献花并默哀1分钟。


对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1)了解梁漱溟先生和桂林的关系和渊源;(2)了解梁漱溟先生的“乡建思想”及其具体内容;(3)知道“乡建思想”对农村社会工作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启发?以及社工又该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有所作为;(4)了解梁漱溟先生的生平,并学习梁漱溟先生的爱国精神,忧国忧民,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悲怜贫苦的情怀,以及他对国家和社会勇于奉献,善于创新,乐于践行的优秀品格。


进行自由交流,谈一些感想。


有些方面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在此过多的表述,届时会有老师来专门写出成品性的论文加以谈及。当然,在学界研究中,也有了一些类似的表达。


而之所以能够举办出这样的活动,事实上也正是肯定梁先生的思想价值,这最值得当代的我们敬重和纪念,尤其是他的乡建思想。


我从学界的研究中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包括:第一,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他谈到,所谓乡村建设,就是要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种新文化来,乡村建设不是单纯的乡村救济,或者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建设,是广义的文化建设。是中西文化冲突对中国文化的出路选择。第二,重建新的社会组织构造。他区别了中西方的社会形态,认为“个体本位和阶级对立”属于西方社会,而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位”的社会。他谈到:“重建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就需要从2个原则出发,一个是理性求组织,一个是从乡村入手”,前者的意思是一伦理情谊为本原,以人心向上为目的。后者的意思是,要“继续发挥中国乡村固有的伦理社会,情理社会的风气”,从而建立“村学和乡学”,集“政,教(教育),养,卫”为一体的村社组织或乡村组织。第三,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他主张,“农业是一国之本,且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发展工业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注意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协调,力求探索一条超越西方工业化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第四,农民自觉与知识分子的作用。他认为,乡村自救,就需要农民自觉,就必须对农民进行教育,而教育的关键是解决乡村的精神破产,“让乡下人活起来”。具体而言就是“启发农民智慧”,“乐生之心,进取之念”。问题是谁来引导呢?他认为,除了农民自觉和乡村再造之外,要靠有眼光,有新办法,有新技术,有知识的人来帮助农村。


这里面归纳的并非全面,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指出了他的乡建思想所在。


而正是这些思想,对社工来说又有一定的启发和价值:


我归纳出来可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情义为核心的伦理关系的重视;第二,无差别的职业分途观的深入剖析;第三,强调农民自觉精神和知识分子的作用,注重团体意识的培养;第四,重视文化因素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第五,社会系统理论的应用。


且,对于农村社工而言,也有四个启示值得注意:第一,注重个人潜质的发挥,有效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第二,注重团体精神,协调和合作精神的培养;第三,激活乡村文化,发挥文化和教育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第四,走整体发展的农村建设道路。


在以往我个人的研究当中,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有知识分子的角度,而今,偏向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谈,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


由此,这样的不一样,可以反映出梁先生在各个方面真的是“通达”,思想的启发面积可谓深广。并且,还有一个案例可以发现他的“广”。那就是:在我们举行纪念活动的时候,偶遇广西师大教育学部的闫老师,她告诉我,她们也在研究梁漱溟,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可谓让人喜出望外,要知道,梁当初在乡村做建设的时候,教育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不过,我们的学科是社工,是社会学,所以没有太专注和单一性的关注教育层面。


(三)


今天,相关的新闻稿发出后,包括北大马老师也给了赞,还有评价说我们的做法很有意义。此外,一些其它地方的著名学者,也有点赞,对我们的做法表示肯定,本地的一些政府单位工作人员也有表示肯定。


按理说,从意义层面来说,这个活动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全国,乃至全球华人意义层面的东西,为什么这样说?在当天,我发现《探索与争鸣》杂志就发了关于他的悼念专题,而且,当天刷屏的都是关于他的文章,比如说《这个世界会好的》等,而他之前问过《这个世界会好吗》,答案未知。总而言之,我们做的是一个意义面积非常广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桂林这个地方。


我们桂林既然有这样的资源,为何不加以进一步的发掘和弘扬呢?弘扬什么?正如我在原发言稿里所说的那样:第一,就是上文所述的“乡建思想”,第二,就是一个人的品格。且,就第二点来说,我觉得有一段话值得肯定,我把原发言稿里面的内容转载在此:


“那种爱国精神,忧国忧民,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悲怜贫苦的情怀,以及对国家社会勇于奉献,善于创新,乐于践行的优秀品格。”


“他觉得,“唯于社会问题,凡祖国外患,则若无所逃责”,而此处提到的“责”字,恰好也给了我们今天在场的各位一个启发,即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所说的:“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建设中国耗尽了梁漱溟的一生,也耗尽了更多人的一生,同时,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加入了求解的行列。你,我,都可能如此,或者已经在“求解”的路上。而我们今天怀念梁先生,也更多的是对他的“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予以敬佩,也更多的是对其“救国救民”,富有思想的创见而致以敬意。


(四)


这是一个新时代,也是一个狄更斯所说的“好时代”,这样的“好”,就是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多元的来看待梁漱溟的思想遗产,而再用这样的思想去发展我们的学科,建设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机遇里,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做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论述一二。


问题是,怎么做?除了要加强实践性、现实关怀以外,我们更希望的是,在本次纪念活动的基础上,来联合多家单位一起举办学术会议,这样岂不是更可以去挖掘、发现他的更多思想,发扬他的价值。我们当然希望在10月18日,他的诞辰日能够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以此更好的学习。


总而言之,从全文来说,最开始是纪念,再到最后也是纪念,中间穿插2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乡建内容,一个是品格内容。实话说,说的并不全面,但足以可以从大致的轮廓中看到桂林理工大学社工教研室在努力,尤其是借用他在桂林的“机会”,在我们身边的机会,从学理和心灵上,对我们增加了一些东西,借此再一起创造一个新的研究高度,再用成果来回馈梁先生的那个沉重的落笔——“桂林梁漱溟”,岂不是更加完美?也是我们这群知识分子的“责”。


2018-6-25

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学社工教研室教师


    进入专题: 梁漱溟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84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