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莉: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互鉴之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6 次 更新时间:2018-06-21 11:20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  

毛莉  


“中医不仅是医学,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递了中国人如何热爱生命、如何看待与自然的关系等文化和哲学理念。中医‘走出去’,为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途径,要努力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点。”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说。他的话音甫落,一位来自格鲁吉亚的医学专家立刻发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格鲁吉亚有没有可能在免疫学方面开展合作?”

或许从这样的面对面对话开始,中格人文交流合作又将萌发新芽。如此鲜活生动的中外人文交流场景,6月14日在京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上比比皆是。此次以“‘一带一路’高端人文对话”为主题的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中亚和高加索国家的200余名代表与会,为更好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言献策。

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

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认为,当今世界处于西方话语体系之下太久,受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影响太大,让一种新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方式得到广泛认同绝非易事。“一带一路”建设不遵循单一的模式,可以根据合作对象的国情,灵活选择和创新各种模式。“不是中国认为对合作方有好处的项目就是好项目,好项目应该得到所在国政府、社会和人民的广泛认同。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对方,理解对方的国情、社情、民情,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愿、所忧。”

文化是进行人文对话的基础和先导。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看来,共建“一带一路”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的大合作,缺少一定的文化交流合作、文化认同、文化价值包容,是不可能做到民心相通的,更不可能有广泛社会共识。要长期稳定地深化文化交流和合作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软实力和共建共享共荣的思想基础,消除文化差异和文明隔阂所形成的阻力,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旗帜,引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实施。

亚美尼亚驻华大使马纳萨良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明互鉴之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在人文对话过程中真正理解和弘扬“丝路精神”,经贸合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人类历史也必将翻开新的篇章。

“目前世界上对‘一带一路’的解释更多来自政治和经济方面,对人文交流合作方面的理解亟待加深。”阿塞拜疆驻华大使杰纳利表示,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就会发现,它是人与人的心心相通之路,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作为多宗教和多民族的国家,阿塞拜疆对人文交流合作极为重视,阿塞拜疆举办的巴库全球论坛已成为不同文化交流对话的国际平台。他期望阿塞拜疆未来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动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合作。

展开精彩纷呈的人文交流画卷

“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表示,近年来俄中在体育、艺术、教育、媒体、旅游等多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包括不久前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观看的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筹备2022年中国冬奥会合作等诸多体育合作项目稳步推进;2017年,俄中第一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正式创建;受团队游免签政策影响,赴俄中国游客快速增长,热门旅游目的地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延伸至西伯利亚等更广大地区。

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雷舍夫介绍,目前有超过1.4万名哈萨克斯坦学生在中国留学,中国创建了四个哈萨克斯坦中心。哈萨克斯坦青年歌手迪玛希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哈还首次合作拍摄了讲述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患难之谊的电影《音乐家》。有关哈萨克斯坦历史、文学等方面书籍的中文译介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马纳萨良说,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已开设亚美尼亚语课程,而孔子学院也在亚美尼亚蓬勃发展。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亚美尼亚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年轻一代会说汉语已不再是新鲜事。

正如一位位驻华大使所介绍的那样,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一幅精彩纷呈的人文交流画卷在欧亚大陆徐徐展开,沿线国家人民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在不断拉近,文化共识与认同也在不断凝聚。亚美尼亚高加索研究所所长伊斯坎德扬动情地说,他前半生从未到访过中国,而在2018年的短短半年时间里他就已四次来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认为,“一带一路”不仅让中国学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也让中国重新认识世界、重新思考文化传播的路线图,从而摆脱西方中心论的桎梏,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更广泛的国家。

民心交融更需绵绵用力

经过五年的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将进入加速期。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人文领域合作更需精耕细作,民心交融更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智库如何更好发挥在人文对话中的作用,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热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表示,智库应对“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来的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总结,梳理早期收获的经验和规律,研究今后应该避免的问题。“沿线国家的智库应该在这方面开展合作,共同书写出‘一带一路’政治经济学。”

阿塞拜疆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伊利哈姆也对加强智库合作表达了浓厚兴趣。他说,“一带一路”是世界性的倡议,让阿塞拜疆对外人文交流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不仅要和文化相近的国家交往,也要和文化差异大、相对陌生的国家对话,这就需要通过智库间的合作加深相互理解。

如何突破传统领域、开辟“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新空间,也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心的话题。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丁方提出了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文旅研习新型产业的建议。他表示,“一带一路”自古以来既是贸易通衢,也是传道之途。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五大精神文化体系的思想,在“一带一路”上往返传播交流,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保存、修复、转移、创化,使其转变为文旅研习产业的内容,成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的载体。“可以用‘艺术+科技’的方法构建新型情景体验式智慧博物馆,及其他各种衍变体,直达乡村甚至家庭。”

创新我国对外人文交流合作工作机制,亦是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方面。“要用新思维推动文化‘走出去’合作发展,形成强大的文化场。”柳斌杰认为,要转变过去文化“走出去”一靠政府、二靠文化中心、三靠孔子学院的传统思路,要支持一切有能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机构、单位、学校、企业,开展“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建设,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在当地培养人、出成果,激活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


记者 毛莉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55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