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山:读太炎先生小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29 次 更新时间:2018-06-04 16:25

进入专题: 章太炎  

周树山  


近日读章太炎,有几点释疑,虽属小事,也堪一记。毕竟学问的积累来于一点一滴,与大师神会,岂可不恭谨乎!


一是我前些时写文章,语涉“主一无适”一词,此词不常见,但结合上下语境,我解释为:


所谓“无适”,可以理解为“无往而不适”。就是说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安然自得。梁启超说:“惟无适之义,则似平实而最切于用。欲求无适,必先有所主,而所主者必须为足乎己而无待于外者,否则非主也,而役从也”。就是说,在你的心灵深处必须辟出一个花园,那里茂草葳蕤,鲜花盛开,果实累累,你在不断的努力中使之丰满、圆融,郁郁葱葱,从而使你自身得到快乐和满足。这个花园,就是你的人生之“主”,也就是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个花园,不受外界风雨阴晴的影响,更无须借助外力来耕耘,它是你“自己的园地”。有这个园地,谓之人生有“主”,无这个园地,当然就是无“主”,无“主”者如无根的飘蓬,人生也就失去了依傍和目标。梁启超又说:“所主者有大德,有小德,为有用,为无用且勿论,苟诚足乎己,无待于外,则必能有以自乐,有以自信,无入而不自得”。无须用大德、小德、有用、无用来衡量你这个园地的价值,只要它使你自乐、自信、自得,就是好的园地。


这种解释,应该说大体不错。但“无适”究属何义?太炎先生精通“小学”和古代典籍,他认为,研究中国的学问,必须懂得“小学”,即中国文字的音、义、韵及古往今来之流变,“通音韵、明训诂、辨形体。”他说:“三国以下的文章,十之八九我们能明了,其不能明了的部分,就须借助于小学。唐代文家如韩昌黎、柳子厚的文章,虽是明白晓畅,但也有不能了解的地方。所以我说,看唐以前的文章,都要先研究一些小学。”(《国学之本体与治国学之方法》)太炎先生指出“主一无适”一语来于古籍《淮南子》,宋代理学大家程颐把“适”字训为“至”,但如果把“适”解释为“至”,则这个词就更难索解。太炎先生说:程子“不知古时‘适’与‘敌’通,所谓‘无适’实是‘无敌’之谓,‘无适’乃‘无敌对’的意义,所以说是‘主一’。”太炎先生的解释令我豁然开朗,“无敌”者,“无往而不适”也,意思虽无违本义,但“适”字一通,我后边“安然自得”的话显然出于引申。“适”与“敌”形体相似,明于“小学”的太炎先生,指出古时二者意义相通,令人云翳顿开。幸亏我前文的解释没有太离谱,否则弄出风马牛来,真要贻笑大方了。


二是读太炎先生,遇有一词:“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义?不解。后来读书,方知太炎此语,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倚衡。’”千金之子:旧时称富家子弟。垂堂:近屋檐处。这句话是指富人不近屋檐而坐,怕瓦堕伤身。 百金之子,当然要比千金之子低一个档次,但也属富家子,“倚衡”,有两解:一说是靠在车前横木上,还有一说是倚靠在高楼上栏干边,这两句的意思都是希望人们能够规避风险。 后来相同意思,有更通俗的说法:“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都是要告诫人们要有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三是我在1991年,写过一部话剧《19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而作。该剧由哈尔滨话剧院排演,后文化部调京演出,因故未果。在剧中,我把袁世凯写成一个醉心帝制的野心家,这大体不错,但有些脸谱化;把孙中山写成一个光辉照人的革命家,这也大体不错,但有点儿“高、大、全”。这样的立意,是出于主流思想对辛亥革命的解释,在政治上保险。太炎先生也在我的剧中出场,突出了他与孙中山的矛盾,他虽然不是反面人物,但在我的剧中,他的狂傲和学问家的本色,显得与当时的弄潮儿扦格难合,这使他像一个革命者中的异类。有一场戏,写到了革命者内部的矛盾和交锋:


孙中山  由谁来当民国政府的首脑要取决于公意,中山无意觊觎总统的职位。不过,对宋教仁内阁制的主张,我是不同意的。中国目前处于非常时期,满清王朝未倒,袁世凯在北方握有重兵,虎视眈眈,居心叵测,如果我们推戴一个人做我们的领袖,再给他设置重重障碍,捆住他的手脚,大家各行其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总统没有权力,他不过是人身上无用的瘤子,这个瘤子尽管十分神圣,它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章太炎  那么,请问,这个总统应该由谁来当呢?


胡汉民  (抖动着手中的报纸)“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太炎先生,您大概已经早有主张了吧!


章太炎  (冷笑)不错,我章太炎有主张。(挑衅地)中山先生,您远道而归,太炎有失远迎,请恕罪!据太炎所知,革命乍起,财政困窘,军饷匮乏,外间风传先生从海外携回三千万金镑,此事可当真吗?


孙中山  (知道对方来意不善)中山不名一文,带回的只是革命的精神!


章太炎  (讥讽地大笑)哈哈哈……笑谈,笑谈!国内的同志和满清王朝浴血奋战,何等英勇壮烈,难道“革命精神”还有劳先生从海外带回吗?


…… ……


后来读历史和《太炎先生自订年谱》,才知辛亥革命敌我阵营呈现出远比戏剧更复杂的面相。权力的争夺、彼此的猜忌、帮派间的龃龉真是波诡云谲,难以尽述。中山先生并不如戏剧所说那样,自云只带回“革命精神”,显然,太炎先生的嘲讽和反驳也是有力的。事实上,孙中山回国时,不仅声称带回了三千万金镑,而且还带回了四艘军舰。太炎先生叙中山归国事曰:“未几,逸仙返。甫达岸,自言携兵舰四艘至,且挟多金。又言战则非吾所任,和则吾能任之。军民惑焉,遂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云。”如果没有此时的大言炎炎,孙能否当上临时大总统,还真是未知。当然,三千万金镑子虚乌有,那么,四艘军舰是怎么回事呢?1917年,即中华民国六年,张勋复辟,黎元洪避入日本使馆,“孙公(中山)初以失位觖望,闻中央有变,辄喜,故与余辈异情。石屏(谭人凤)始终谓孙公不可居首长,余亦不能慊。然中国首义,人所知者孙(中山)黎(元洪)二公而已。”孙中山因失位不满,故对张勋复辟,抱着幸灾乐祸的窃喜之心,和许多人对辛亥革命的成果得而复失,国事艰危而怀忧惧之情不同。所以,革命阵营中很多人对孙中山并不看好,认为他不能当领袖,谭人凤是东京同盟会中的老人,“于同志年最长,耆艾骨梗,有湘军风。”武昌起义与孙武皆为首事者。除谭外,刺杀满清安徽巡抚恩铭的徐锡麟“鄙逸仙为人”至如陶成章(焕卿)与孙中山积不相能,后陶被孙党羽所杀,已尽人皆知。太炎先生也是对他不满的一个。黎元洪虽居中枢,知国内危机四伏,张勋之类的不逞之徒和心怀异志妄图作乱者非至一人,故“黎公初遣海军总长程璧光南下,冀为后图。璧光者,字玉堂,香山人。清末尝西行购军舰四艘,即孙公指目以为己物者也。性忠谨,孙公惭而疏之。”原来,孙中山所称带回的四艘兵舰,是程璧光清末从西方购入的,和孙中山并无瓜葛。孙中山初归国,以此指为己物,为己张目,所以对程“惭而疏之。”


我在剧本中,也写到黄兴,


黄 兴  我黄兴是主张功成身退的。“难可自我发,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立,其次功成而不居。”这就是我的座右铭。黄兴为革命出入枪林弹雨之中,历尽磨难,难道是为功名利禄而来吗?


胡汉民  太炎先生,你主张“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究竟是何居心呢?请问此时若依了你,岂不快了袁世凯之意,冷了天下民众之心?你名为推举黄兴将军和宋教仁,其实意在排挤中山先生。请问在革命党中,谁敢说他的声望和人格高于中山先生?谁?


章太炎  我……


众  (除孙中山外,皆愕然)你?


章太炎  (大声地)我要说——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运筹于艰难困危之时,是黄兴将军!大丈夫生而立德、立功、立言,这也是圣人之教。黄将军,为何功成而不居?黄将军——


[停顿,众皆注目于黄兴。


[黄兴紧咬下唇,脸色铁青,内心在做着激烈的斗争。


宋教仁  (迎着黄兴的目光)黄将军!


[孙中山岿然不动,如雕像一般坐在椅子上,陈其美嘴角带着嘲讽的冷笑,胡汉民紧张地注视着黄兴,良久——


黄  兴  (断续的笑声)呵呵,呵呵……(大笑)哈哈哈……(唰地从腰间拔出佩剑,戳在桌子上)有再敢言黄兴当大总统者——斩!这不是推举我,这是和我黄兴过不去!中山先生是同盟会的领袖,国内人心所向,如百川归海。先生之德望,如日月经天,惟有他才能主持大局!非要拥戴我黄兴,欲置黄兴于何地?欲置先生于何地?欲置中国革命于何地?


[停顿。


[章太炎的脸由红转白,宋教仁非常不安……良久——


章太炎  (凄冷地大笑)哈哈哈……好,这是我章太炎没长眼睛,是我的错!亚父范增说得好,竖子不足与谋,竖子果真不足与谋啊!


…… ……


黄兴是说过功成不居的话,但在辛亥后的权力之争中,并不稍让。当袁世凯派冯国璋攻打光复后的武昌时,陈其美集江、浙两省都督和可与集议者至上海议事,太炎先生也在。“克强欲自为大元帅,代表多屈从之。”太炎先生不同意,“余言克强功虽高,已受黎督(黎元洪)委任为汉阳总司令,不得以部将先主帅;且前已推武昌为中央,焉得背之。”首义者在武昌,黎元洪已为主帅,节制各方,黄兴已受任命为部将,何以自为大元帅,夺主帅之位?若此,满清未灭,革命队伍内部争端将起,大业毁于一旦矣。黄兴此举,实为不智。太炎先生此言一出,大家都不做声。时任浙江都督的汤寿潜不想趟这个浑水,借口浙江有事,离席规避之。此时,有一个名叫顾忠琛的人”竟横刀直入,喝道:“你们为什么至今不做决定?我是军人,容不得你们犹豫!”代表们惶怖,这才起身,推举黄兴为大元帅。太炎先生惧后果难料,说:“武昌先起,今处黎督何地?”大家这才推举黎元洪为副元帅。事情尚为完,有一个名叫章驾时的人,属于江苏都督程德全(雪楼)部下,大怒道:“南方倡义,可录者两大功耳:发难自武昌,下江宁者程公之力,黄兴何故得先之?若然,吾将举兵攻兴。”武昌那边尚不知情,江浙一带将兵戎相见。黄兴这才害怕,要把大元帅的位置让给程德全。程原为清王朝江苏巡抚,响应起义,被推举为江苏都督。他手下兵多,但他刚刚反正,军心不稳,所以也不敢接大元帅这个位子。上海都督陈其美(英士)是黄兴一党,派上海商团四十人做为黄兴的卫队,打出的旗帜叫“禁卫军。”十几天后,前往武昌的代表回来了,认为推举黄兴为大元帅非众人意,要重新讨论,各方代表集中江苏咨议局,商量大元帅人选,“主黄者犹未屈,诸军汹汹。”几成火并之势。黄兴知事情复杂,请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上海都督陈其美到江宁开会,浙江军方指责汤寿潜规避,不敢主事,此时,陈其美因事匆忙跑回上海,在汤寿潜的斡旋下,代表们这才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黄兴初得一些人拥戴时,原以为可任大元帅,举征伐之任,太炎先生也参与计议军国重事。他认为北军冯国璋部攻鄂甚急,应举兵援鄂,黄兴不同意,说武昌乃绝地,援鄂无益,提出北伐的主张。当时江浙一带的革命党所恃,多为清王朝反正的军队,太炎先生认为南方士兵连棉衣都没有,兵少将寡,何以北伐和袁世凯北洋之兵相抗?所以不该舍弃武昌的首义将士不管,而应驰援武昌,以固根本。程德全虽然赞成太炎先生的意见,但不敢明确表态。此亦可见黄兴并无主掌大局,运筹帷幄的主帅之能。这年(1911)3月,黄兴集革命党徒攻两广督署,不克,死者七十二人,这就是历史上的黄花冈之役。这次战役虽然震动了清王朝,有唤起革命的意义,但毕竟是失败的,“同盟会才俊亦略尽矣。”可见黄兴以勇而孚众望,其远谋则未必。


孙黄二人乃辛亥革命之元勋,在我们的意识和我的剧本中,他们是和衷共济的战友,但事情远非那么简单。太炎先生在自订年谱中写道:“初,孙公好尚与克强异,厌薄军官,而喜少年轻薄与江湖屯聚者,讫为大总统不能悛。”孙中山同盟会的基础乃是洪帮,他自己也是洪帮一头目,这也不必讳言。至如“少年轻薄者”,汪精卫也是一个例证吧。“孙、黄同时窜日本,英士(陈其美)等日夜怂恿孙公,杂集同盟会人及新附者为中华革命党,气甚盛,尤排摈克强。克强渐愤,避之美洲。”此民国五年事。


孙、黄二人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还为后来成为国民党标志的“青天白日旗”发生过一次激烈的冲突:“逸仙自南洋还东京,作青天白日旗,张之壁上。克强欲作井字旗,示平均地权意。见逸仙壁上物,争之曰:‘以日为表,是效法日本,必速毁之。’逸仙厉声曰:‘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克强怒,发誓脱同盟会籍。”


从前,中国一般的民众是通过戏剧来了解历史的,他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恶都是戏台上的演员传达给他们的。其实,戏剧即使不离谱,也是简化的历史,历史本身要比戏剧复杂得多。


2018年4月8日初稿于萨尔图安


    进入专题: 章太炎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28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