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48] 司马光,《善恶混辨》,见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十二《议辨策问》,《四部丛刊·集部》,清华大学图书馆电子影印,2009年增补版。
[49] 苏辙,《孟子解》;见苏辙:《苏辙集》第三册《栾城后集》(全四册),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页954。
[50] 陈澧,《东塾读书记》,页32。
[51]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中“性”,何文光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页35。
[52]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才”,页41。
[53] 伊藤东涯,《经史论苑》“古今言性异同”条;见关仪一郞编纂,《续日本儒林丛书·第二册 解说部第一及杂部》,东京:东洋图书刊行会,1931年,页3-4。
[54] 梁涛,“‘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梁涛,“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意义”,《哲学研究》2009年第7期。
[55] 参Irene Bloom, “Mencian arguments on human nature (jen-hsing),” Philosophy East & West, vol.44, no.1, January 1994, pp.19-53.
[56] 朱熹,《朱子语类》卷第四《性理一》;[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全八册,理学丛书,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页58。
[57] 俞樾(1821-1906),《宾萌集》之二“性说”;载《春在堂全书》全七册之第叁册,据南京博物馆藏光绪末增订重刊本《春在堂全书》影印,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页799。
[58]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一》。见程颢、程颐,《二程集》,全二册,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页10。另参陆世仪,《性善图说》卷二十七“人道类”,四库全书本;程瑶田,《通艺录·论学小记·述性一二三四》,见《程瑶田全集》第一册(全四册),陈冠明等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页38-48。
[59] 关于“四端七情之争”,参李明辉,《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书末附“退溪、高峰‘四端七情’论辩资料选注”)。关于湖洛之争,参杨祖汉:《从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280-328;邢丽菊,《韩国儒学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页234-260。
[60] 俞樾,《宾萌集》之二“性说上”“性说下”。载俞樾,《春在堂全书》(全七册之第叁册),据南京博物馆藏光绪末增订重刊本《春在堂全书》影印,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页797-799。
[61] 史华兹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人性是善的”一句话来概括孟子的人性思想(Benjamin Isadore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p.292.另参[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302)艾文贺强调,孟子的观点常常被口号式地简化为“人性是善的”,而其真正内涵很少被人们严肃地关注到。(Philip J. Ivanhoe, Ethics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the Thought of Mengzi and Wang Yangming, second edition, 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ke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2, p.37)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024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