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10] Kwong-loi Shun, “Mencius on Jen-Hsing, ” Philosophy East & West, Vol. 47, no. 1, January 1997, pp.1-20.
[11] Heiner Roetz, Confucian Ethics of the Axial Age: A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Aspect of the Breakthrough toward Postconventional Thinking,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pp.197-213; Lee H. Yearley, Mencius and Aquinas: Theories of Virtue and Conceptions of Courage, Albany: Suny Press, 1990, pp.58-62.
[12] 陈澧,《东塾读书记》,钟旭元、魏达纯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页32、33。
[13] 钱穆,《孟子要略》;见《钱穆先生全集·四书释义》(新校本),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11年版,页231。
[14] 钱穆,《孟子要略》,页231。
[15] 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页153-162。
[16] 陈淳,《北溪字义》,熊国桢、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页9。
[17] 黄震《黄氏日抄》卷二《读论语·阳货篇·性相近章》。黄震,《黄震全集》,张伟、何忠礼主编,全十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页23。
[18] 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见张载,《张载集》,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1版,页23.
[19] 程颢、程颐,《二程集》,全二册,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页63、1253。
[20] 朱熹,“答陈器之问玉山讲义”。见朱熹,《朱子文集》卷之七,丛书集成初编本(全10册),中华书局1985年,页287-288。参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五十九《孟子九·告子上》,理学丛书,全8册,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页1376、1387、1389。
[2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一十七《朱子十四·训门人五》,页2816。
[22] 参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页226-230。
[23]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全四册),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版,《全集》卷二《语录二》,页72-73(卷二《语录二》);页133-134(卷三《语录三》),页1442-1443(卷三十五《年谱三》)。
[24] 王阳明,《大学问》,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页1067。
[25] 牟宗三,《圆善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页19。
[26]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页254,等。
[27] 梁启超,“梁启超论孟子遗稿”,载《学术研究》1983年第5期,页77-98。
[28] 刘述先,“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载李明辉主编,《孟子思想的哲学探讨》,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印行,1995年,页75-95.
[29] 李耶理(Lee H. Yearley)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说法来解释孟子性善论,或可借用来说明说这里的本体说。他借用Joachim Wach关于宗教经验的表达方式理论论证认为,孟子“对于四端的直觉是一种宗教经验”,其对于人性善的经验可认为具有宗教性。因为孟子论证的善性具有“超越人的”(transhuman)“终极的含义”(ultimate referent)。所谓终极含义,是孟子提出的、植根于性的善(仁义礼智)的、代表了人人皆可能有的“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价值,因而是一种终极价值。所谓“终极价值”,是指它足以摧毁一切其他价值、放弃一切其他义务、彻底改变人生方向。这不仅表现为孟子不吃呼与之食的例子,更表现为孟子关于“生与义不可得兼”时舍生取义的论述中。(Lee H. Yearley,“Mencius on Human Nature: the Forms of his Religious Thought,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vol. 43, no. 2,1975, pp.185-198)
[30] 参李明辉,《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版;李明辉,《孟子重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页111-131(可重点参阅其文:①“焦循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及其方法论问题”,页69-109;②“再论牟宗三先生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页111-131)。
[31] 陆世仪著、张伯行辑,《思辨录辑要》(1709)卷二十七“人道类”,四库全书本。
[32] 伊藤仁斋,《语孟字义》(1692)卷之上,“性”条。见井上哲次郎、蟹江义丸编,《日本伦理汇编》,第五卷,东京:育成会,1901年,页35。
[33] 丁若镛,《孟子要义》(1813年)。张立文、王国轩总编纂,《国际儒藏·韩国编四书部·孟子卷3》(总第XV册),北京:华夏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方国根、霍本科点校,页455。
[34] 唐文治,《孟子大义》;见氏着,《四书大义》(上下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孟子大义》序”,页10-11,725。
[35] Angus C. Graham,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n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Singapor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6), pp. 7-66.
[36] D. C. Lau, trans. , Mencius, London: Penguin Group, 1970, pp.”introduction”, 16, etc..
[37] 陈确,《陈确集》之《别集·瞽言三·性解下》,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451。着重号引者加。
[38] Lee H. Yearley, Mencius and Aquinas: Theories of Virtue and Conceptions of Courage, Albany: Suny Press, 1990,pp.60,etc.
[39] Ames, “The Mencian conception of Ren xing: Does it mean ‘human nature’? ” in Chinese Texts and Philosophical Contexts—Essays Dedicated to Angus C. Graham, ed. Henry Rosemont, Jr. , La Salle: Open Court, 1991, p.157.
[40] Philip J. Ivanhoe, Ethics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the Thought of Mengzi and Wang Yangming, second edition, 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ke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2, p.43.
[41] James Behuniak Jr., Mencius on Becoming Huma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5, pp,73-99,.83(especially).
[42] 方朝晖,“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页100-112。
[43] 方朝晖,“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页110.
[44] 方朝晖,“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页100.
[45] 例如杨泽波表示,“孟子的性善论并不是‘性本善论’、‘性善完成论’,而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0页)
[46] 由于事实判断涵盖上表中价值判断之外的其他所有判断,特征判断涵盖上表中本质判断之外的其他所有判断,因此这两种判断我们不再具体分析。
[47] 王安石,《原性》;见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726。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024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