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以全面创新推进动力变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70 次 更新时间:2018-04-18 16:22

进入专题: 全面创新   动力变革  

常修泽 (进入专栏)  


每年新春之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改院)都要推出一本“中国改革研究报告”,聚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今年,中改院课题组在与张卓元先生等众多专家讨论后,把《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作为“中国改革研究报告2018”的主题。现在,《动力变革》这部报告如期“诞生”,而且是一部有特点、有质量、有理论、有操作的力作。报告涉及面比较广,我重点从全面创新的角度,谈谈对《动力变革》所思所想。

“动力变革”是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的前提条件

十九大后,各方对“三大变革”进行了广泛研究,中改院把其中的“动力变革”单独拿出来进行研究,确有新意,而且抓住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

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动力变革,是新旧动能转换。我在2017年12月6日《浙江日报》关于如何推进动力变革的专访中提出,“动力变革”要抓住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趋势。从国际背景看,世界正处在快速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更深层次的变化。从国内背景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生了显著变化。“动力变革”,是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所决定的,是新时代所要求的。我很赞同《动力变革》的总体思路。其总论“以高质量发展厚植强国之基——新时代动力变革的大国选择”,明确了“动力变革”的根本目的,是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厚植强国之基。用火箭来比喻,就是要把火箭的化学燃料升级为“可控核聚变燃料”,实现更强动力、更大载重、更远航程。

以动力变革带动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不是并列的,而是有重要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是前提关系的。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最终体现为质量的改进和效率的提升,但根本取决于动力的变革。动力决定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增长效率。我赞同报告对三大变革内在关系的基本判断,即“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重点,动力变革是关键”。用我的语言也可以这样说: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标志,动力变革是“根基”。这就需要加快“动力变革”,以促进“效率变革”,实现“质量变革”,由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资源活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砸开“动力变革”这个“核桃”是一重大贡献。如何实现动力变革,需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动力变革》提出了五方面新动力,砸开了“动力”这个“核”:一是实体而不是虚拟,二是数字而不仅是传统,三是消费而不仅是投资,四是城乡融合而不是割裂,五是绿色而不是黑色。如果五个新动力能够有效释放,中国经济就有高质量发展的“燃料”,就能较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把全面创新作为“动力变革”的关键

《动力变革》突出特点之一,是把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与过去不同,新阶段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前所未有的机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出路是什么?是创新。除此是没有出路的。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新制度、新供给、新方式、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

第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快速变化的经济转型升级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活。比如,最近零售领域“变天”了,大型电商企业大举进军传统零售企业,阿里收购大润发,大润发董事长短时间内就换人。原董事长辞职时感叹,“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这是对创新最刻骨铭心的诠释:打败一个企业和经济体的,未必是竞争对手,而是发展趋势。在我看来,需要在“奇点”到来前加快创新。否则,“时代抛弃了你,连声再见都不会说”。

第二,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涉及到系统性的创新。一说到创新,很多人就想到科技和研发。这无疑极为重要,但不是创新的全部。在我看来,创新有四个要点:其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用一句形象的比喻,政府是企业创新的“助产婆”,而不是孕育创新的“产妇”。其二,创新的导向是“市场”,而不是计划。创新失败率很高,创新成功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很难规划也很难设计;而市场是创新试错,成本最小的机制。其三,创新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是各自为战。创新也要遵从“短板原理”。其四,创新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是袖手旁观。给小企业更大的空间,更少的管制,更开放的市场,可以使创新如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动力变革》对创新的分析聚焦三个方面,一是以发展中小企业为重点培育创新主体;二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国家创新体系;三是形成开放创新的新格局。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涵盖新制度、新供给、新方式、新主体,是宽视野的创新而不是窄视野的创新;是系统性而不是局部性的分析;既有微观基础,又有宏观视野。

第三,创新的关键要“造新人”。无论什么创新,都离不开人的作用。我很看重该书提出的“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的判断。我一直强调要“造新人”,一直倡导更多“无限制的新人”。这不仅要充分发挥近一亿人科技人力资源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而且也要释放数亿“潜在企业家”的潜能——在我看来,“人人皆有创造型破坏这种企业家的潜质”。80后的创业者已经在很多方面颠覆了现有产业格局,90后、00后带来的颠覆恐怕会更大。因此,要让每个人都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涌现更多的“新人”。

怎么“造新人”?关键是教育,核心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突破是去行政化。《动力变革》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从规模型教育转向质量型教育,从应试型教育转向能力型教育,从封闭型教育转向开放型教育,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根本。在这方面尽快破题,将成为新阶段改革的重中之重。

牢牢抓住制度创新这个“结”

破题动力变革

动力变革是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的根基,但动力变革并非“无源之水”,它是一定制度结构的产物。推进动力变革,绕不开制度变革 。

一是制度创新决定新动力的释放。《动力变革》没有单列章节专门分析改革,但通篇都在讲改革,在讲制度创新。要推动动力变革,客观上对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比如,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还没有完全恢复,社会资本投资增速低于全国投资平均增速已经持续两年了。这种情况值得高度警惕。《动力变革》提出,要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新时代的“傻子瓜子”效应,有效稳定企业家的预期。这就要求改革超越各种掣肘,要攻碉堡,要向“预期不到”的地方开火,取得突破。

二是做好“十九大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文章。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在于供给总量、结构、质量、效率要适应需求升级的趋势。这就需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文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做减法、除法,还要做加法、乘法。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这些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业态不是没有发展前途,更不是死路一条。但需要插上新经济的翅膀,加快转型升级。《动力变革》对此做了深入的分析,很有启发性。

三是做好全面开放这篇文章。中国不仅融入全球,而且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对开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40年来,开放始终是重要动力。但彼时中国只是世界经济大海中的“小舢板”,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一艘“巨轮”。“小舢板”的发动机不可能再驱动“巨轮”的乘风破浪。因此,新阶段中国的开放也面临升级的挑战。《动力变革》对开放也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包括倡导的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中改院对开放问题的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改革年度报告2017,即《二次开放》。

大国的动力变革,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有的大国跨过了这道坎,经济发展就上了一个台阶;有的大国没跨过去,就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跨过动力变革这道坎,对拥有14亿人口、12.7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的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动力变革研究方面,已经涌现了一批成果,但专门性的学术著作还不多。《动力变革》对于关心中国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各界读者,会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全面创新   动力变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56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参考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