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劲秀:新四军中的中共特别党员

——奥地利籍犹太人罗生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81 次 更新时间:2018-04-17 00:43

彭劲秀  


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来自奥地利的犹太人——雅各布·罗森菲尔德(中国名字为罗生特)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并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新四军,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罗生特与白求恩、柯棣华等献身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国际主义战士一样,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他们的名字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上海


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菲尔德,1903年1月11日出生于奥地利加里齐思的莱纽贝格。1923年考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1927年毕业,后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德国法西斯肆虐时期,他的父亲因富有正义感,遭受法西斯迫害,惨死在纳粹集中营里。在父亲的影响和欧洲工人革命运动的推动下,具有强烈反法西斯意识的罗生特加入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并积极从事爱国反帝斗争。


1932年5月,罗生特被奥地利当局以“参加反政府组织”的罪名逮捕,坐了一年零两个月的牢。上世纪30年代后期,德国纳粹阴谋吞并奥地利,罗生特又投入到反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斗争,并资助遭受迫害而逃亡奥地利的德国反法西斯人士,1938年6月被关入集中营。


在集中营里,罗生特多次遭受严刑拷打,两根肋骨被打断,肾被打坏,胳膊被打伤,还被敲掉了几颗牙齿,但他始终没有屈服。1939年夏天,法西斯分子不得不将他释放,但勒令他两个月内必须离开奥地利,而且永远不得回国。


罗生特关心时事,知道一些有关中国的情况。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他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十分关注和同情。当他离开集中营时,纳粹党徒冷笑着问他有什么打算,罗生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要到中国去,从事医务,实施人道主义!”纳粹党徒听罢,恐吓他:“如果你再有损我们的事业,就是逃到天涯海角,我们和盟友都会把你送上绞架!”但是,罗生特没有被法西斯党徒的威胁吓倒,他要到中国的信念也没有产生丝毫的动摇。


1939年冬,罗生特告别了亲友,从欧洲辗转万里来到中国。当时,中国上海是世界上少数容许犹太人避难的地方之一,罗生特毅然来到上海,用妹妹从英国寄来的生活费,在上海法租界内开了一家诊所。


不久,他耳闻目睹了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种种法西斯暴行,其惨无人道令人发指。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面临着比疾病更为深重的灾难。


毅然决然投奔新四军


罗生特关注中国人民身受的苦难,他加入了波兰籍犹太人希伯领导的一个小组,经常在一起研究抗战问题。曾加入过德国共产党的希伯,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关系密切,一年前曾以记者身份到皖南新四军驻地采访,常常谈起这次旅行的见闻。当他(罗生特)得知新四军和根据地人民医药奇缺、伤病员往往得不到及时医治时,遂决心投奔新四军,为中国抗战贡献力量。


在希伯的介绍下,经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和材料科科长吴之理的考察,中共地下党组织护送他到了苏北。


当时新四军刚刚重新组建,军部设在苏北盐城。1941年3月20日,新四军卫生部、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特地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代军长陈毅和政委刘少奇参加了大会,欢迎他的到来。


罗生特只会说德语,沈其震担任翻译。他讲述了在集中营的经历和来到新四军的兴奋之情,引起了在场人的共鸣。陈毅在致辞中说:“新四军的事业是正义的,而正义的事业总是会得到人们的支持。这种支持是没有国界和人种区别的。八路军有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派来的白求恩大夫和印度派来的援华医疗队,现在新四军的卫生工作也有了从奥地利来的著名医生——罗生特博士。罗生特先生前来参加新四军,这在苏北是第一个。”“中国的革命和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全世界正义人士都在声援我们!”


华中中共机关报《江淮日报》于3月25日刊载了《国际友人罗生特访问记》和《国际名医罗生特参加新四军工作》的报道。


为抗战军民救死扶伤


罗生特到盐城后,新四军军部将他安排进新四军总部医院,后又聘请他担任新四军卫生部的顾问。


由于新四军的卫生机构在皖南事变中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各部队医务人员奇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罗生特认为尽快培养医务人才是当务之急,便向新四军领导人提议开办培训学校。陈毅军长十分赞同,并亲自出面筹措,不久即建成了“华中新四军卫生学校”,第一批招生50余名。学校开学后,罗生特定期到学校上课,从医学基础理论、生理解剖、内外科、药理、护理等到战地救护,都精心讲解。在他的传授下,很快培训出一批出色的新四军医务人员。


罗生特无论在门诊室里还是在手术台上,都极端负责。他常对战友们说:“做一个好医生,只有高明的医术还不行,应该有鹰一样锐利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以精确的观察去认识病人,辨别病情;要有一双灵巧的手,手术时才能缩短时间,并尽量减轻病者的痛苦;还要有戏剧家的嘴巴,以明快的语言去安抚病人,减轻病者的精神痛苦。”


有一次,军部机关一名战士左脚踝受伤,两天后,整个左腿青紫肿胀,军部医生怀疑是破伤风,决定将整个左腿截掉。准备工作就绪,就要动手术时,恰巧罗生特巡诊回来。他对病人做了认真检查,认定无需锯腿,当即采取其它有效的办法施治。一个月后,这个战士康复出院,他逢人就说:“是罗大夫给了我一条腿。”


罗生特经常奔走于新四军各部队之间巡诊,解决疑难病症和进行战地救护工作。当时,新四军第三师驻阜宁陈集,第四师驻洪泽湖畔半城镇,第二师驻盱眙大柳营一带。由于日伪占据了苏北的主要交通线和重要城镇,新四军军部与各师师部实际上处于被阻隔状态,罗生特若从军部去二师、四师,必定要越过敌人设下的封锁线和许多据点,很不安全,何况这一带又是水网地区,交通极为不便。但是,罗生特总是不辞劳苦,不怕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走在炮火连天的战场。


罗生特患有心脏病和严重的夜盲症,在集中营留下的伤疾也时常发作,但一接到任务,他便马上准备好医疗器械,揣上点儿干粮,带着警卫、翻译和护士,骑马或乘小船出发;在战斗开始后,只要听到枪炮声,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和生命危险去火线救护伤员。


1943年4月,陈毅军长得知山东军区政委罗荣桓患肾病,于是邀请罗生特来为罗荣桓诊治。经过罗生特的认真检查和积极治疗,罗荣桓的病情很快好转,但罗荣桓急于返回山东工作,陈毅无奈,决定派罗生特陪同罗荣桓赴山东,护理罗荣桓,罗生特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到山东后,罗生特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卫生顾问,又忘我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11月,八路军在山东滨海区发动对敌攻势,罗生特带领医护人员在离前线不远的村庄紧张地抢救伤员,一连做了几十个手术。刚走下手术台的罗生特头晕眼花,腰也直不起来了。可当他听说一位指挥员在前线负重伤时,便毫不迟疑地翻身上马赶去。到达目的地时,由于过度劳累和一路颠簸,罗生特出现了心脏病发作的征兆。但为了抢救伤员,他喘着粗气,强忍着心脏不适,争分夺秒地实施手术,终于使这位指挥员转危为安。


有一次部队急行军后,罗荣桓的旧病复发。治疗时,由于设备不全,不能验血,罗生特依据丰富的经验,用多种方法从验尿中判断病情,并不时将耳朵贴在罗荣桓胸前仔细听诊,一番认真治疗后,再次使罗荣桓脱离了危险。


1944年初冬的一天,罗生特正在一所茅屋里为一位八路军指挥员做手术。突然,数架日机飞来,一阵狂轰滥炸。大家劝他暂停手术,撤到附近山谷去隐蔽,他却镇定地说:“手术不能拖延,抢救病人要紧!”


在新四军军部转移至阜宁一带时,罗生特还热心地为当地群众服务。农民李士芳有个8岁的男孩患病,经罗生特精心治疗,终于恢复了健康。阜宁羊寒区儿童团有4个孩子患了“大腮巴症”, 经罗生特治疗后,很快痊愈。


1943年8月,罗生特来到新四军第四师驻地大柳巷参加卫生保健会议。一天夜里,大柳巷围堤决口,汹涌的洪水吞噬了土地、庄稼和房屋,情况十分危急。师长彭雪枫当即率领四师将士和与会代表奔向决口处。为了确保罗生特的安全,彭雪枫让他守在堤上。然而,罗生特却将药箱交给助手,脱掉上衣跳进齐胸深的洪水中,和战士们一起拉起人墙,然后用草木和石块堵住了决口,保护了方圆数十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四军中的中共特别党员


罗生特在苏北根据地时,与新四军军长陈毅一起工作,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毅从各方面关心和爱护罗生特,指示供给部门给罗生特以特殊的优待。当时,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很差,新四军指战员吃的是杂粮、山芋干等,而供给部门专门配给罗生特一定数量的大米和面粉;知道他有吸烟的嗜好,又给他增加了适当的津贴。部队一旦从敌人手中缴来香烟、咖啡、食品罐头等,陈毅总是马上派人给罗生特送去。


罗生特对部队首长给予他的特殊待遇总是婉言谢绝。他对供给部负责人说:“我来这里是帮助消灭日本法西斯的,不是来享受的。”平时,他坚持和新四军战士一同睡地铺,吃杂粮;行军中,他总是把马让给伤病员或体弱的战友,自己徒步行走。见到有的战士身体虚弱,他则将节省下来的津贴拿出来买营养品送给他们。


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工作的劳累,使罗生特身体消瘦许多。陈毅军长对他非常关心,他却说:“我能在新四军这样一支伟大的部队里工作,为中国同志服务,苦和累算不了什么,我感到十分快乐!”


1942年春天,罗生特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陈毅和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钱俊瑞是他的入党介绍人。1943年初,中共中央华中局根据罗生特的申请和表现,批准罗生特为中共特别党员。


罗生特与陈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陈毅称赞他是“活着的白求恩”。


1943年4月,罗生特在赴山东敌后时,陈毅与罗生特作了彻夜长谈,并设宴送别。之后,罗生特转战山东、东北等地,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满怀遗憾病逝以色列


新中国成立后,罗生特提出想回祖国奥地利去和家人团聚,寻找失散的女友,同时动员旧友来参加新中国建设。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


送别罗生特时,刘少奇说:“当年在盐城欢迎你,那是在抗日战争艰难的敌后;今天在天津欢送你,我们已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开始建设新中国。这中间有你很大的功劳。”之后,罗荣桓夫妇将他送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在上海,时任市长陈毅设宴为他践行。


当时,他的新四军老战友、时任解放军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吴之理正好在上海。多年后,担任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的吴之理还清楚地记得,临行前,罗生特告诉他,自己还会回中国,并且要带着未来的妻子一起来。罗生特在中国的九年间,他和罗生特多次分别又重逢,他以为,这一次分别亦是寻常事。没想到,竟成永别。


1949年11月末,罗生特回到奥地利,得知母亲已惨死于集中营,弟妹也都逃离了奥地利。


后来任中科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的沈其震在接受奥地利对华友好及文化关系促进协会(奥中友协)副会长格尔德·卡明斯基访问时曾告诉他,罗生特向中国驻东德大使馆申请签证,但因在抗美援朝期间,中方对与西方人员接触非常审慎,罗生特要求到中国来的要求没能如愿。


1951年,罗生特又去了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再次提出去中国的申请,迟迟未获答复。他决定去以色列投奔弟弟,同时等待答复。


1952年初,他终于接到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回复,请他去大使馆面谈。这次见面的详情,已经无法获知。3月11日,他给在英国的妹妹写信说:“应我的老公司(指代中国的暗语)的邀请,我在欧洲呆了四个星期。会面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不过我还是充满信心。”


返回以色列后,健康每况愈下的罗生特住进了医院。1952年4月22日晚,心脏病发作,他骤然病逝于以色列特拉维夫。他在中国抗战中结下了深厚友谊的陈毅和了解他的中国军民闻讯,无不感到悲痛万分。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罗生特


1977年11月底,肺癌晚期的前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王雨田在北京医院对妻子、时任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的张惠新说:“罗生特是个伟大的人,和白求恩一样。我没能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到他,希望你们能做点什么。中国不能忘记他。”


王雨田向妻子交代完这个未了的心事,不到半个月就去世了。怎样纪念罗生特成为了他的中国老战友们共同的心愿。


1986年,解放军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成立了后勤历史研究室,冯彩章、李葆定都是该室研究员。


李葆定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过医生的冯彩章提议,研究后勤历史,从卫生领域的人物切入,也许更为方便。于是,罗生特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1987年秋天,他们到罗生特曾经工作过的山东省莒南县调研。抗战时,这里是八路军山东军区机关驻地,罗生特1943年8月曾来此给患肾病的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治病,并且留在了这里,一直到抗战胜利。莒南县委办公室主任徐林田和县党史办公室主任张开文接待了他们,陪同他们四处走访。


当地老人亲切地称呼罗生特为“罗大鼻子”。“罗大鼻子”抢救产妇、治疗癌症的故事,比比皆是。如1944年,山东省参议会参议员彭葆仁患乳腺癌,罗生特和王雨田搭档,成功实施了手术。


冯彩章和李葆定调研后认为,罗生特在中共军队中服役9年,转战三大战略区,是担任军队实际职务最高的西方人,对中国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贡献很大,但却几乎不为人知,这是很不相称的。


1988年1月30日,他们在《健康报》头版发表了纪念罗生特的文章《迟到的纪念——追记奥地利医生罗生特》。罗生特这个名字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他们还向莒南县徐林田、张开文建议,现在改革开放了,就是要打开国门、发展对外交往,当地是否可以考虑搞个纪念罗生特的“五个一工程”:开一次纪念会,出版一本纪念册,命名一家医院,塑造一个雕像,摆一个陈列室。这对莒南的发展也有好处。


莒南县委领导批准了这一策划,决定由县党史办牵头,成立了纪念罗生特活动筹备小组,徐林田担任负责人。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搜集材料。“罗生特跋山涉水来中国,我们有这个责任,千方百计都要把熟悉他的人一个不落地找到。”


1988年初秋,经冯彩章和李葆定介绍,徐林田带着材料组成员进京拜访了罗荣桓夫人、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林月琴。林月琴和肖华的夫人王新兰热情接待了来访的客人。


罗生特是泌尿科和妇科专家,陈毅的长子陈昊苏就是他接生的。战争年代,随军家属多不想要孩子,罗生特常忙于做人工流产手术。医疗器械匮乏,他就去镇子上用银器打造了一把银刮匙,和一套从小号到大号齐全的子宫颈扩张器,用来做人流手术。他还打了几条尿道探条,加上之前从奥地利带来的膀胱镜,构成了泌尿科必需的器械。很快,他就名声远播。林月琴曾特意到新四军驻地,找他做人工流产手术。


罗生特一直渴望去延安。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埃德加·斯诺一样,写一本有关中共领导人的书。1942年,刘少奇从新四军返回延安,他随同前往,但因人多目标太大,中途而返。1943年6月,新四军再次送他去延安。


李磊是随罗生特一起北上的医疗组成员之一。当年,他是新四军二师卫生部直属医院手术室室长,负责为罗生特做术前准备和麻醉工作。离休前为总后勤部解放军军医学校校长的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医疗组每到一处驻地,都会耽搁一阵,帮助当地建立医疗护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组织工作班子和培训医疗护理人员。


罗生特要求配备一个会说德语的医疗专家,从北平协和医学院研究生班毕业的王雨田(当时叫黄农)从新四军七师调到八路军山东军区,任卫生部部长,和罗生特搭档。


1945年,日本投降。罗荣桓率领山东军区主力挺进东北,罗生特和王雨田随军前往。


在新四军、山东军区和进入东北初期,罗生特的职务都是卫生部顾问。他不安于在后方做顾问,要求到火线上抢救伤病员。1946年下半年,他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即解放军王牌部队38军的前身)卫生部长。


1990年8月,林月琴和国务院原副总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谷牧(曾任八路军山东军区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出席了临沂市(莒南县是其下属县)的一次会议。在会上,谷牧对山东省副省长宋法棠和省政协副主席陆懋曾谈到罗生特,要求他们抓一下纪念活动。


刚退休不久的张惠新也热心地为此事奔走。其子王民伟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了她的日记。自1990年8月起,她每个月的日记上,都记载着此事的进展。


9月20日,林月琴约张惠新次日一起去万毅(原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等人家里,收集资料,以便向中央军委写报告。


9月28日,报告完成。上面写道:“罗生特,同白求恩、柯棣华一样,是战争年代在我军卫生战线工作的国际主义战士。由于对他非常熟悉的我党我军领导人刘少奇、陈毅、罗荣桓、肖华、黄克诚、彭雪枫等均已逝世,加之过去对他未予大力宣传,致使这位曾为中国革命作出卓越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报告建议,在1993年罗生特90诞辰之际,出版《罗生特传》和《纪念罗生特》文集,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并建议,由38军负担部分经费,由总后勤部后勤学院或军事博物馆负责编辑。


谷牧、万毅、林月琴、沈其震、张惠新、吴之理都在这个报告上签了名,此外还有时任中顾委委员的梁必业中将、曾任中共中央委员的苏静中将和新中国成立后空军首任后勤部部长谷广善少将,共9人。


林月琴找到《罗荣桓传》编写组副组长黄瑶,希望他能为罗生特作传,黄瑶答应了。张惠新请外交部分别给中国驻奥地利和英国大使馆发函,请其帮助寻找罗生特的遗物,寻访罗生特的妹妹等。


张惠新和黄瑶开始采访亲历者,收集材料,写作罗生特传记。黄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总政批款作为出版罗生特传记的经费。


由罗生特接生的陈昊苏(陈毅长子)其时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得知此事后,让协会欧亚部主任尹盛仑参与其中。


时任38军112师师长冯兆举是莒南人,听说此事,特地派出车子和司机,帮他们解决了交通问题,并派出摄像,录下访谈的过程。多位老同志接待了他们,回忆与罗生特相处的往事。


最后,他们共录了11盒录像带和20盒录音带,整理出50多万字的口述材料,出版了回忆录《罗生特在中国》。谷牧为该书作序,张震、洪学智、叶飞、姬鹏飞等题词。


山东省委为纪念活动拨款100万元。莒南县医院更名为“罗生特医院”,新建了病房楼和罗生特资料陈列室。医院前塑起了一座罗生特雕塑。雕塑参照了位于石家庄的白求恩塑像,高度近5米。


1992年4月,在对外友协的安排下,徐林田和奥地利对华友好及文化关系促进协会(奥中友协)副会长格尔德·卡明斯基见了面,向他介绍了纪念活动的安排,代表莒南县邀请他出席当年10月举行的罗生特医院和雕塑的揭幕仪式。


格尔德•卡明斯基是维也纳大学法律系教授,身兼奥地利联邦科研文化教育部局长、奥地利中国及东南亚问题研究所所长、奥地利联邦外交部中国问题高级顾问、奥中友协常务副主席,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多年来,他80多次访华,足迹遍布中国大地。访华期间,邓小平三次亲切地接见他。为表彰卡明斯基教授的贡献,奥地利政府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的称号。


5月18日,奥方发来传真告知,鉴于此次纪念活动的重要性,决定派出由奥联邦议会副议长瓦尔特·施图岑贝格为团长、由18人组成的高级代表团前来。这样,对罗生特的纪念活动上升到了国家纪念的高度。


1992年10月4日,奥地利高级代表团来到了莒南县城。罗生特的侄女和侄孙女也随同前来。


10月5日,在五六百嘉宾的见证下,山东省副省长宋法棠和奥联邦议会副议长施图岑贝格为罗生特塑像揭幕,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对外友协、奥地利代表团和罗生特的侄女分别敬献花篮。


10月8日,国家主席杨尚昆在北京会见了奥方高级代表团,称赞罗生特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奥地利的白求恩”。卡明斯基表示: “我觉得应该说,白求恩是加拿大的罗生特。”


1992年末,黄瑶和张惠新所著的罗生特传记《一个大写的人》出版。1995年,卡明斯基所著的《罗生特传》由杜文棠翻译,在中国出版。1997年,黄瑶、张惠新所著《罗生特的故事》,被收入“中国人民的朋友”丛书出版。


2003年,由对外友协主办,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伟大的奥地利国际主义战士罗生特生平展”,同时举行了《中国的大时代——罗生特在华手记》中文版的发行仪式。该书是卡明斯基根据罗生特在华时的手稿整理而成的。


此前,卡明斯基请奥地利总统托马斯·克莱斯蒂尔为该书写了一封贺函。为此,对外友协打了一份报告,请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也为此书写了贺函。


胡锦涛在贺函里说:“罗生特大夫从1941年到1949年间,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的光辉业绩已载入史册。他是中奥人民友谊的象征,将永远为后人所缅怀。”


据2013年5月22日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供稿的《中国大使馆“罗生特生平”专题报告》披露,中国驻奥地利使馆青年读书会邀请奥中友协常务副主席、《中国的大时代——罗生特在华手记》一书作者卡明斯基教授为使馆馆员作“罗生特生平”专题报告。中国驻奥地利大使赵彬和使馆人员出席了报告会。


2014年7月7日,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高燕平率使馆外交官在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之日到特拉维夫市郊凯亚特·肖公墓,祭奠长眠于此的抗日国际主义战士罗生特。


高燕平大使代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驻以色列使馆向罗生特墓敬献了花环。刘延东副总理敬献的花环题词为“缅怀抗日国际主义战士罗生特”,驻以色列使馆敬献的花环题词为“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罗生特致敬”。


高燕平大使在祭奠现场接受了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抗日战争已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罗生特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更是伟大的抗日国际主义战士。”“今年5月刘延东副总理访问以色列时,曾深情地讲述了一段其父亲刘瑞龙将军与罗生特先生当年并肩抗日、结下深厚友谊的真实故事,并当面向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赠送了罗生特先生与刘瑞龙将军等抗日高级将领的一张合影照片。今天驻以色列大使馆受刘副总理委托,代表她向罗生特先生墓敬献了花环。”


2015年4月6日,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詹永新携使馆工作人员前往位于以色列拉马特甘的犹太公墓,拜祭在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犹太医生罗生特。


詹永新大使表示,罗生特作为一个医生,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救人无数,同时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也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地投身于反对法西斯的斗争。


今天我们纪念罗生特有多重意义。第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整个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部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帮助和支持过我们的人,特别是像罗生特这样一位同我们的先辈并肩战斗过的人。第二,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友好相处,罗生特的事迹就是这种友好关系的一个缩影,我们纪念他也是为了发扬光大他的精神,推动中以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时候,我们纪念这样一位反法西斯、反军国主义的战士,也是为了更好地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让过去的悲剧重演,从而维护人类的和平、良知和正义。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清明节祭奠罗生特的祭文中开篇就说:“维乙未年,清明时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以色列国特命全权大使詹永新,以鲜花之仪致祭中华民族挚友罗生特。”称“先生罗生特,世之良医,犹太人杰,中华挚友”。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先生不忍华夏儿女横遭屠戮,奋然投身抗日,转战大江南北。处枪林弹雨之中,秉妙手回春之术,挽将士于生死,救生民于水火。不畏艰险,未辞辛劳,建学校,育人才,奔走穿梭,鞠躬尽瘁。其功勋之卓著,彪炳史册。其情谊之切切,永志心间。其精神之高尚,日月同辉!吾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患难与共,足见真情!


戮力同心,终奏凯音。时至今日,凡七十载。岁月沧桑,日月新天,和平发展,势不可挡,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然寰宇之内,仍未安宁。侵伐袭扰,此起彼伏,黑云翻墨,压城遮山。夫水断源则江海涸,木无本则枝叶枯,人忘祖则德行不修,国弃史则信义不立,此世人所共知。不忘严冬之寒,方知春风之暖,永志战争之痛,始有太平之望。今予寄哀思于罗生特先生之墓前,盖与犹太友人共忆民族之殇,感患难之情,守和平之念,避战争之祸,以携手同心,共图人类和平发展之大业。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掬诚祭扫,伏祈灵鉴。”


2016年4月4日,中国的清明节。受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詹永新委托使馆参赞付莉华前往特拉维夫市郊凯亚特·肖公墓,祭奠长眠于此的抗日国际主义战士罗生特。


2017年4月5日清明之际,驻以色列大使馆临时代办蔡蔚鸣等前往祭扫罗生特墓。蔡蔚鸣代办向罗生特墓敬献鲜花,深切缅怀其不畏法西斯强暴,奋勇帮助中国人民抗日和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丰功伟绩,高度赞扬其捍卫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


诗人马志信在长诗《寻找雅克·罗生特》“人民的呼唤”中写道:

良心在呼唤

正义在呼唤

罗生特你快回到人间

大地在寻找

淮河在寻找

中国在寻找

雅克你有没有听到?

华夏想念你

维也纳思念你

以色列惦记你

犹太人关心你

新四军的女兵

当年的老战友

你的房东大妈

翘首在盼望你

你的病人

你的伤员

你的"罗生特宝宝"

在问候你

共和国总统打听你

国家主席在褒奖你

专家学者在研究你

娃娃们准备学习你

敬爱的雅克·罗生特

你在哪里?

……

雅克不在地下不在九天

我们的罗生特就在千万人群里

我们的雅克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他活在东方的古老中国

他活在东方黄河上海滩

他活在奥地利的维也纳

他活在以色列的锡安山……


参考资料:

姚鸿飞:《国际友人卡明斯基:和我一起谱写罗生特!》

中国大使馆“罗生特生平”专题报告(驻奥地利使馆供稿2013年5月22日)

顾永俊:《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人·罗生特》(安徽日报2015年7月18日)

徐天、杨天宇:《被遗忘的罗生特:堪比白求恩的犹太中共党员》

(新浪历史2015年10月16日 17:22)

王祖远:《罗生特:一个投身中国抗战的奥地利人》(羊城晚报2016年05月21日)

国际在线专稿。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52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