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床:基于情感与互动的社会学考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92 次 更新时间:2018-04-09 19:07

进入专题:  

刘晨  


中国人对于“床”的感受并不陌生,从出生、成人到死亡。按照一般的理解,“床是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所以床的功能也就是“睡眠”,本文所希望谈到的内容就是“睡觉模式”下的“床”及其在床上所产生的内容,比如情感与互动(尤其是基于家庭关系的考察)。进一步说,一方面,情感不仅仅是心理上,还有生理上,即“身体的欲望”和“他/她身之欲”(丁瑜,2016),另外一方面,互动也可能包含身体的互动和心理的互动,后者包括“床聊”,“说闲话”等,我们可以发现,在床上聊天的人们,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甚至可以超越“封闭空间”。同时,在床上的互动会更加“无隐私性”,抑或是“闭合性”更强。


第一,床的功能有哪些?


(1)床是睡觉的工具,也是装饰的用品。上文中已经有了对床的定义,它是一种睡觉的家具。其实,既然是家具,那么我们认为其还有装饰的作用。于空间分布的美学来讲,如果一间房子里没有床,卧室情何以堪?是否会感觉到非常的空洞?所以,有些人家在选择床的款式、大小、颜色等都要精心而为,否则就觉得“不漂亮”。


(2)床可以帮助人类进行繁衍。床只是用来睡觉吗?于生理学的意义讲,床的生理繁殖能力也不可小觑,大多数的性爱行为都是在床上进行的(我们猜测如此,也不好怎么去做统计。)看似一个很小的用品,其实对人类延续用处很大。


(3)床可以增加感情。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没有结婚就不能睡在一张床上,为何?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只有举办了婚姻仪式,才取得了彼此“上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否则,就不严肃、不庄重,“是个随便的人”,“是随便的家长”,云云。此类风俗,虽然很道德,但难以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保留”,尤其是恋爱的小情侣,不一定要到家中“睡觉”。于是,为了迎合时代,家长往往在价值上作出一定妥协。否则,如果禁止情侣与“夫妻”之间存在性行为,估计很多都无法“海枯石烂”,“山盟海誓”。因为,它违背了人性。反之,它可以增加家庭/情侣的感情,维系之前的互动模式,直到“入洞房”和“白头到老”。


(4)放置室内的物品,有储存的功能。我们无法忽略床底的空间,它也应该属于床的功能。通常,床底下可以藏人(如躲猫猫、《床下有人》等),也可以放置物品。尤其是后者,往往被家中一些东西填满,且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存在此现象。同时,床底下的东西,大多数和床所在的空间及其空间的定位(主卧、客房等)有关系。比如,主卧的床底下和主人的东西有关,甚至是比较关键的东西,如钱、被子、多余的鞋、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箱子等。这些东西都是生活的物品。因为放在房间的其它地方显得并不美观,于是人们就将其藏在床下。所以,床的这个功能与秘密、雅观等不无干系。


第二,床上的情感互动模式有哪些?


我们把床上的情感模式分为两种,理性或不理性的模式,善与恶的模式,前者是根据床上的行为,后者是根据床上的关系性质。


(1)理性与非理性的模式。人是非理性的动物(卡西尔),也是理性的。我们认为,在床上的人有时候是理性的,有时候是非理性的。如在进行聊天的时候,尤其是夫妻之间的悄悄话,往往是理性的,他们会谈论关于家庭的计划、开支、八卦一些人和事情,而且聊到很晚,或者早晨并不急于起床,而在床上进行聊天。窝在被子里的聊天,显得格外的“舒服”,甚至话题“敞开性”十足。


而在性行为的时候,床上的人们并不是“理性”的(我们假设如此,因为我们并非是专门研究“性学”),因为激情、诱惑、渴望、抚摸、亲吻,以至于彼此之间的肉体欢愉与切合,让身体的欲望得到满足,甚至作出“不恰当的举动”(福柯或许会定义为恰当),为此就显得“不理性”。


如果都是理性,无法想象此刻的“床”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床上的情感互动模式可以分为这两种,一种是理性的,一种是非理性的。


(2)善与恶的模式。有文献谈到了“三种互动模式恶化夫妻关系”,即“互相指责模式”、“追与逃模式”,“冷与退模式”。笔者并不是太明白后两种模式定义,结果查询得知,所谓“追与逃”,他们的解释是“面临感情危机时,男人通常感觉自己受到对方批判、拒绝与否定,而扮演退缩的角色。女人谈的则是自己被抛弃、未被接纳、失落与孤单的感觉,感觉没有受到对方重视或珍惜,并因为对方鲜少回应而感觉生气。”为此,女方是“追”而男方是“逃”。


所谓的“冷退”就是指“一旦强势、严苛的那方,试着压抑情绪、放弃并开始沉默,两个人都已防卫与否定,关闭自我,进入自我保护的状态中。两人都认定他们自身的缺点就是问题所在,为了隐藏自己的不可爱、没有人愿意冒险向对方伸出手,因此之间根本没有互动。”


进一步说,在床上打架、争夺被子,踢脚等也是一种互动,只是他们不属于语言上的互动,而是副语言,即身体意义上的互动。这种互动模式也会导致最终“不互动”的结局,甚至原先互动的主体也会选择分开。婚姻名存实亡或者解体。


所以,互动到底是善,还是恶的,要看是什么人在互动,如何互动,符号的意义是什么?肢体的意义有哪些?而且,在床上互动的两人(一般意义上如此,因为婚姻具有排他性),正是因为存在依赖关系(“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个体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所以才有别样的互动模式。尤其是角色的互动。


其实,床上的互动还有很多,我们只不过将其简化为“理性”和“非理性”,“善”或者“恶”的互动。而就通常意义上,床上的互动主要还是语言和行为。亦或者,还有一种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存在的“互动中的不互动”。


第三,现代社会床上情感互动出现了那些变化?


(1)从“悄悄话”到“无话可谈”,手机充当“不会说话的说话配偶”。我们不难发现,在床上的情感互动模式在发生变化,不再是如以往那般,在被子里暖脚,或者悄悄话,或者谈论家事,八卦人家家里的事情等,而是已经抽象地简化为一种特殊的模式,即“睡觉”+“性爱”+“手机”。正如下图所示,他们彼此都在关心手机。而看似是在一个封闭空间,却因互联网而显得“不在一个空间内”。这到底是亲密关系的松散化,还是更加遵从于个体的自由的“相处模式”?


(2)价值观念的改变而导致互动的频率也在降低,家庭/婚姻质量在下降。首先,对现实社会的互动感到“压迫感”,交往变得是“累赘”而不再是“为了心灵慰藉”等。其实一些人对于交互和互动是觉得比较麻烦的事情,而于互联网这种空间内会觉得比较自由。在互联网社会中,你需要注意的是语言,而其他的表情、衣服等都无需在意,也就是“去仪式化”、“去情绪化”等。为此,他们更多倾向于“玩手机”,“打发无聊”,“总比在床上说着说着吵架好”。


一系列的原因导致的结果是,“据国家民政部最新统计,2010年全国有120.5万对夫妻登记结婚,同时,有196.1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也就是说,过去一年中,我国平均每天有5300多对夫妻离婚。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婚姻出现问题时,女性并不会像人们想的那样忍耐,在所有离婚案件中,80%是由女性提出的。”(见《生命时报》,2011-4-12)


再反观过去,“忍耐”、“为了孩子”而不选择分开等原因不绝于耳,女性在过去被极为束缚,现在却越发“自由”,她们在改变。


(3)身体互动次数减少,因迫于奔命和现代性压迫。2017年5月的一篇报道谈到:“研究人员在期刊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上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称美国人在21世纪10年代早期的年均性行为次数比上世纪90年代末少9次,从每年62次降至53次,下降了15%。且各性别、种族、地区、教育水平和工作状态的人群中都存在这一现象,其中已婚人士下降得最为明显。”同时,“2013年,英国国民性态度与性生活调查(NATSAL)发现,16岁至44岁之间的英国人每月性生活次数不到5次;而2000年的调查显示,男性每月平均6.2次,女性6.3次。”且,因为现代性的压迫和“碾压”,“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多为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会更加加重床上互动的减少。


总而言之,现在的床上互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因其是私密的空间却很少被关注和研究。不难发现,其会给未来的我们带来新的“社会事实”,但我们不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无论是基于文化保守主义还是其它价值等)。


总 结


床,是一个符号,也是工具,更是平台,还是意义(马克思·韦伯)。我们如何对待床,如何看待在床上的互动,是一个社会学值得关注的问题。


同时,于床来说,我们在此文更多的是基于家庭来讨论,而没有对其他的生活模式进行更多的解析。问题是,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床”的功能,角色等发生了变迁。同时,在床上的情感互动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基于这些变化,我们要反思的是,“床”还是“床”吗?床还有那么被重视吗?(古代还有与床相关的生活习俗,比如《燕京岁时记》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可见清代还有此风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8页))答案或许是未知的,目前来看,随着现代性的加深与进展,“床”的情感互动功能会衰败。这是本文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生活人群的增加,这样的可能性还会加大。


此外,本文还想提醒的是,有句话这样谈到:“世界那么大,床却那么小”,其实“床”并不是“小”,而是越来越“宽”,越来越“空”,这预示着什么?


原载《社会学吧》,2018-4-5


    进入专题: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36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