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礼群: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强国之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04 次 更新时间:2018-03-01 23:13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魏礼群  

2月26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经济参考报》合作举办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高峰论坛暨《动力变革》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为一名“老智库人”,我很高兴参加在这里举办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高峰论坛暨《动力变革》新书发布会。这是面向新时代、服务新时代的实际活动。我首先向今天的论坛和新书发布会表示祝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前些天,当我看到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教授主持撰写的“2018中国改革研究报告”《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书稿时,就抱有很大兴趣一睹为快。

通览全书,《动力变革》这部新著主张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与历史性机遇,更要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这就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并以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并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总的看,这本书有新视角、新思路、新观点、新对策。这里,我简要讲以下三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第一点认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要转向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动力变革?《动力变革》一书的突出特点,就是问题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能够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和基本追求。这是因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同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历史进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指导思想、理念思路、方针政策、体制机制、根本保证到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环境、外部条件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特征。

2.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符合我国发展的客观趋势。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党的使命所在,也是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人民群众既要求补上民生领域的不少短板,又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应当围绕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面临的问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包括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推动改革发展各方面问题的解决。

3.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发生重大变化,在继续保持经济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例如,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过去几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25位,比2012年提高9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大幅领先其他金砖国家。创新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在某些领域开始从模仿性、跟随型技术创新走向原发性技术创新。

第二点认识:坚持以“三大变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以“三大变革”助推高质量发展,是《动力变革》一书的主线和核心内容。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并以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并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1.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推进“三大变革”。这部新著系统论述了三大变革的关系。第一,质量变革是主体。质量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追求。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加快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二,效率变革是重点。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推动效率变革,就是要填平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一个稳固基础。第三,动力变革是关键。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必由之路,是释放资源活力、激发增长新动力的必由之路。

2.推动“三大变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把过去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靠创新、依靠人力资源和智力开发的发展方式,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3.在“三大变革”中关键是加快“动力变革”。动力变革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前提条件。实现质量变革,需要推动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智力开发与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强大动能;实现效率变革,需要依靠体制变革与开放创新,着力发展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全面提升要素供给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变革”,就是要以动力变革来推动效率变革,进而促进质量变革,由此形成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发展新局面。

第三点认识:推动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有周期性、总量性的,但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持续释放巨大内需增长潜力。为此:

一要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主要反映在实体经济上,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问题也主要反映在实体经济上。为此,抓住未来几年的历史关键期,在继续坚持“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要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实现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突破。

二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既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保护创新的大环境。适应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大趋势,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对外合作水平,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法治保障。

三要以打破垄断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创新,实现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已经成为当前市场化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

四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第一,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例如,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实体经济面临融资难的突出矛盾。因此,要加大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创造条件。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各种利益的交汇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财政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为总体改革承担成本,并巩固改革的成果。

在我们这样经济规模巨大和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并非容易,不可能一蹴而就、企求短时间完全实现,而是需要进行持续不断地奋斗,付出艰辛努力。因此,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动力变革为关键厚植强国之基,还有相当多的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希望包括中改院在内的智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供富有真知灼见的新见解新建议,以更好服务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首席专家,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

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62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