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允星:北漂族的社会情感体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17 次 更新时间:2017-12-09 09:35

辛允星  

廉思的《蚁族》一书出版以来,社会反响持续高涨,而电视剧《蜗居》更是与之形成了遥相呼应的态势,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命运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7月到2006年8月是我的两年北漂生活,这段时间的经历与记忆促使我在2008年底写成了一篇小型的调查报告,取名为《北漂的社会情感与婚姻—基于北京百名高级打工者的调查》,由于尚未找到合适的平台,本文一直未能发布。受“蚁族”和“蜗居”类似词汇的刺激,我很希望将自己的“北漂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用公开的文字表达出来,权且当作对“蚁族”群体研究的一个注脚,更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人群的更多关心。

一、相信市场不相信眼泪。北漂族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坚信市场经济可以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遇,因此他们有着充足的干劲和拼搏精神,在成为北漂族一员的早期阶段这种信念更是特别明显。但是随着不同人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差异,他们很容易自发地分划出几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态度:事业顺利的成功者当中有的人更加相信“努力就会赢”,从而专注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行业前景,而对“空洞的”社会政治话题保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最终演变为“政治冷淡的经济人”;也有的人庆幸自己的事业发展机遇,并深刻领会到社会运作的某些潜规则,从而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维持与建构格外注意,成为耳听八面、眼观四方的“社会能人”。大部分北漂成员的事业发展往往并不合意,于是很多人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所谓“平等竞争”其实并不公平,进而哀叹自己的出身和社会交往技巧,成为无可奈何的“社会抱怨者”;而有的人则自感命运不济、个人能力不足,将事业的失败主要归因为自身某些素质的暂时性缺憾,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与生活目标,成为暗自反省的“社会适应者”。以上四种心态虽然体现了北漂族社会情感体验的差异,但是他们仍然有着相似的情感认同,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只有适应“市场”经济,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不管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则到底是什么;北漂人必须自立自强,眼泪可以换回人们的同情与怜悯,但不可能挽救自己的北漂命运。

二、对社会公平问题的矛盾认识。除了对市场经济规则的共同信奉之外,北漂族对社会公平的认识也有着大体一致的心理感受和社会理解,他们大多都能隐约体会到所谓“不平等体制下的平等机会”这样的现实。不管是将个人的现实境况主要归结为社会因素还是归结为自身,他们大多都能认识到当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平等与不平等”的结合体,平等体现为市场经济的机遇对北漂族中的每个人都是大致相同的,只要个人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资源就有可能把握住这些机遇;而不平等主要体现为行业的垄断和事业发展起点的不平等,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个人把握机遇的能力之差异。关于对当前社会整体性“公平度”的评价,对一百位北漂的调查统计显示:有61%的人持中立态度,分别有13%和5%的人持不信任和基本不信任的态度,分别有19%和2%的人持基本信任和信任的态度。由此可见:北漂族对社会公平问题的理解从总体上看呈“不置可否”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看到了“爱拼就会赢”的鲜活例证,另一方面又亲身体验到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由此而徘徊于对社会公正现象与非公正现象之间,难以同时在情感与理性上调和这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普遍和鲜明的籍贯观念。“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既可看作对北漂族地缘意识的一种调侃性形容,也可以看作他们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表达,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与他们的生活状态直接相关的。长期漂泊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城市当中,对友情的心理需求可以通过身边的同事或同学取得满足,而对亲情的心理需求则只有借助有着地缘关系的老乡来满足;所以在一个企业单位里面,每位员工的籍贯几乎是所有人都熟悉的基本信息,同事之中发现老乡经常会“亲上加亲”,就更容易成为知心朋友,且他们还会通过其他渠道来扩大自己的老乡群体,从而形成“滚雪球式”的群体发展方式。随着北漂当中“找老乡”现象的扩展,某些比较活跃的北漂人不定期地组织召开“老乡会”,还有的人借助腾讯QQ网络平台建立了老乡聊天群,以方便随时保持信息联络,在百度空间中(百度网站设立的博客专栏)还出现了专门为在京老乡聚会提供有偿服务的公司广告。老乡聚会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强烈地区观念是北漂族情感需求的产物,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人借助老乡关系扩大业务往来和谋取事业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在日常生活中还出现了河南人与山东人“套老乡关系”的奇特现象,这是一种地缘关系的“异化”还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正当延伸在此难做定论,只是它已经具有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四、成就心理与生活压力感。北漂族有着强烈的事业成就心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天然地具备了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有着无尽的成就动机和愿望。这种心理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工作狂人”,尽管他们自己也感到身心疲惫,需要放松自己的精神和体力,但仍旧从事着“没有假期”的工作,为着“看不到尽头”的目标而努力。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北漂族形成的社会根基存在着密切关系:该群体的早期成员天然就是一批具有经济探险精神的年轻人,他们来到大城市所携带的最大愿望就是实现自己的“自由创业梦想”,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全部青春。这种北漂传统必然催生出一股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形成了该群体成员空前的社会压力感,对100位北漂人的调查证实:有22%的人回答生活压力特别大,有31%的人回答生活压力比较大,有40%的人回答生活压力一般,只有7%的人回答基本没压力,而且大多是因为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本来就不指望能够在北京独自创业,只是前来“历练下自己”。

五、群体分化与失落者的选择。梦想终归是梦想,社会的成功人士只能是少数人,北漂族也逃脱不了这种社会发展的通则。他们的社会地位分化十分迅速和显著,无数北漂的“老板梦”最终只得走向破灭,不得不安心于为别人打工的生活,即使同为“天涯沦落人”,他们的收入差距也是很大的,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天壤之别。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中,某些人的心理反差逐渐形成,于是开始探索事业成功之外的其他渠道,以此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比如“男女驸马”现象(找一位北京当地人为妻子或丈夫)就体现了此种心理状态,它已经成为北漂族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条“捷径”。此外,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动,有些人逐渐脱离了北漂群体,比如有的人购买了住房并具有了北京市民户口,还有的些人不甘心于“漂”在北京而返回家乡,这些人都不再属于这个群体的成员,这充分说明了该群体边界的模糊性和流动性。北漂族为了自己的创业之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了极少数的创业成功者之外,绝大多数人所收获的都是青春的流失和身心的疲惫,而最后不得不“打道回府”,返回自己的家乡再创业或继承父业而继续演绎祖辈的人生轨迹。网名为“心共孤云”的一位北漂朋友本来在北京某公司从事财务工作,后来因身体生病返回家乡,病愈之后就没再回来,她感觉在北京的生活压力太大,结束自己的北漂生涯是迟早的事情;现在她在河北老家经营自己的书店,生意还算红火,这也算对她北漂生涯的一个“现实交代”了。

六、遥望自由而艰辛的空间。北漂族中的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自由生活与快节奏工作,而对自己家乡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所以有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返乡生活”之后不得不再次返回北京。网名为“无奈”的一位北漂朋友在工作压力之下返回河南老家生活了半年,最终因为难以习惯农村的生活方式而再次回到以前的工作岗位上,她认为:“在北京生活虽然很辛苦,但感觉很有意义,能让人感受到自由的空气,但在农村老家是不可能产生这种感觉的”。自由至上的理念在这个群体当中十分普遍,但是获得自由的同时也经常伴随着收获迷茫,北漂族当中的不少人抱有“坚持一天是一天”的态度,他们对自己前途未来的认识通常是不清晰的,对100位北漂的统计调查证实:他们当中有高达76%的人回答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到哪里生活,占调查样本总体的绝大多数,只有10%的人回答一定会在北京生活下去,另外分别有7%的人回答“迟早要回老家”或已经返回家乡(其中又有人已返回北京),北漂人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茫再次证明了他们生活的“无根”状态。

七、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群体。北漂族的生活处境与中国的户籍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户籍又不是根本问题,因为市场经济的淘汰机制不是几项社会政策就可以改变的。北漂人的命运天然地与其经济地位的改变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如果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不管是否具有正式的北京户口都难以真正享受到正式市民的待遇。自由的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同时也早已注定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竞争结果,北漂族从形成那一刻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大部分成员将成为“自由”的殉道者,成为北京这座大都市的过客,他们用青春创造了一座城市发展的奇迹,而自身却随着时光的流逝实现着内部的自我淘汰。北漂族不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也难以发展成为能够改变社会分层格局的社会群体,因为它是流动的,是不断更换内部成员的“临时部落”,他们有组织却无领袖,有经济能量却无政治能量。北漂族那种“相信市场不相信眼泪”的性格,那种渴望自由、推崇竞争的理念早就决定了他们必然自动遵循自由市场经济的法则来选择自己的人生未来,当他们不得不结束自己的“无根”生活之时,他们会水到渠成地被吸纳到另一个社会群体当中去。


本文责编:xinyunx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22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年8月3日/第11版(发表时有些许改动,本文为原始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