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荣:学术泡沫及其成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29 次 更新时间:2006-08-15 22:15

进入专题: 学术规范  

杨晓荣  

关于学术泡沫的环境性、体制性起因,学术界、教育界已经有许多讨论。本文拟从社科类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谈一谈我们眼里看到的学术泡沫及其直接成因,但愿在帮助我们自己更清楚地识别学术泡沫的同时,也能帮助那些本无意制造泡沫的作者避免参与制造泡沫,或者起码是少制造一些泡沫,少浪费一些资源(纸张、油墨、时间、精力……),多增添一点研究的含金量,以此为学术多赢回一些尊严。

既然是“泡沫”,就是说写出来的东西其实没有什么价值,不管它是发表了还是没有发表。学术泡沫不少是学术不端的产物。那些似乎称不上“不端”的泡沫,其起因或是学识、学力所限,或是缺乏严格的学术规范意识,无论如何,尚可理解为被逼上梁山却又未谙此道,而真正的学术不端则是精神、品格方面的问题了,欠缺的是良好的学术道德。

对学术不端的表现也曾有不少文章从各种角度作过分析,本文只谈在来稿中见到的比较突出的一些现象。就表现形式而言,学术不端又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加上学识所限等等,这些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显性学术不端

这是指一些明显的违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稿多投。审稿是要有一段时间的,为了“与时俱进”,各刊都已经尽量把这个周期缩短了,从半年直至三个月甚至两个月。但这仍赶不上作者方出于种种原因“用稿”的紧迫。因此,在投稿时的一稿多投已经比较普遍,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得已之举,关键是如有一家打算采用了,就必须立刻通知另外几家,否则真的都登出来,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一稿多投。无论是粗疏所致,还是故意而为,一稿多投都是对学术研究首创性、原创性的欺骗,也是对读者和编辑的不尊重。因此,一旦出现一稿多投,有关期刊对作者的惩罚性处理都是比较严重的,至少要“封杀”几年。还有一种做法也是比较恶劣的有意违规,就是从已经出版的专著中抽出一部分,敷衍成文后再次发表。期刊审稿人受阅读面所限,遇到这种情况,一有疏忽,极易中招。

2、文献引注粗疏。虽然近几年学界一再强调引注规范,但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很普遍,有意无意地掩盖着研究中的许多漏洞。如极为常见的“模糊引证”:只给作者名和出版年份,不给页码,让读者无法查证。又如仅凭记忆“旁征博引”而不给出处,顶多只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条目,却看不出引用他人观点和文献的关系,同样无法查证。这些做法很容易造成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张冠李戴,甚至于无中生有,“查无此话”,使研究失去根据,进而失去价值和意义。其实,只要是认真的研究,就必然会认真地引注,不注和粗注只能说明有糊弄之意,无求真之实,一个“粗心”是解释不过去的。

3、关系稿。有一句话很厉害,但却基本上是事实:凡是托人说情的,都不会是好稿子。例外的情况是,明明文章写得不错,仍然笃信关系。不正常的成了正常,正常的成了稀罕,不知是哪一方的扭曲。

4、关于作者职衔的一些看似“无意”的“小错”。如:硕士生→硕士,博士生→博士,副教授→教授,等等。一字之“差”(当然不会反向“差”的),“预支”了前程。

二、隐性学术不端

相比之下,隐性学术不端不太容易看出来,一般要细读才能发现。当然,有这种情况的人是非常不希望有人真的去细读他的文章的。但是,编辑审稿要细读,学位论文审查要细读,该细读的不细读,无异于协同制造学术垃圾。这类不端行为常见的有这么几种:

1、编译拼凑他人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是一种剽窃。但是,以不说明或说明不足的方式编译国外文献作为自己的著述,这种现象在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比较多的,语言学界和文学界都有,背景因素有两个,一是闭关多年后对国外理论的渴求,一是学术中断多年后对治学规范的陌生。时至今日,以违规的编译方式著述这一流弊已收缩为学界十分警惕的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偶有发生,一般总会有人揭露,有关刊物也会表态,予以谴责。虽然目前我国有关体制对这种现象还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表现得比较宽容,当事人不致因此而身败名裂,但其学术声誉还是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据笔者所知,就有人为此不再觊觎高职,埋头做一基层教师了事。这种编译拼凑,量越大越容易发现,如果是在文章局部出现,那么,不是同一领域的研究者,或者受阅读文献所限,就很难看出来,只能诉诸作者的学术良知。

2、自我复制。即同样内容改头换面分别作为单独的论文发表。如果说上面是抄别人,那么这里就是抄自己。如果说一稿多投有的是出于时间上的不得已,那么这里的改头换面就是明知故犯的“恶意透支”,是一种欺骗行为。这种泡沫也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同一作者完全可以就某一专题做系列论文,但每篇论文之间的差异究竟有多大,这些差异的性质如何,具有多少学术含金量,这才是文章是否值得发表的关键所在。

3、粗制滥造。比如,文献信息错误百出:张三某年出了什么书,一查,根本没有;李四在某期某刊上发表某文,你去查,要么题目错了,要么刊期错了;王五在哪本书里说了什么什么,把书找来翻开一看,掐头去尾,断章取义,根本不是原话。这种粗粗拉拉的所谓“小错”,让作者自己去改,不少人都是反复数次也“打扫”不干净。这是一种非常遗憾的现象,因为正是这些“不过是不准确而已”的地方,使得研究失去了可靠性(出一个错,就说明其他地方也可能有错,这是心理常识),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可惜的是,这种粗制滥造相当普遍,反映出我国学界确实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并不能解释为仅仅是个人性格大大咧咧所致。

又如,很漂亮堂皇的图表、数据,却是认不得真的:里面的数字不对,还有的图表前后的文字说明和表中反映的情况不符。像这些问题,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读者真的要用到其中的某个文献信息或数据了,一查却发现是错的,此时看这些发表出来的洋洋洒洒,无异于废纸。而这类文章有很多还是各种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看上去非常唬人,真不知这种糊弄人的成果有什么价值。

还有一些粗制滥造属于逻辑问题,大到整个论证的逻辑推理,近于信口开河,小到一句话的语言逻辑,可以作中学语文课上的病句实例。曾有一文,小节序号与论述层次不符,比较混乱,向作者提出修改,回答竟是:我这篇文章在国际会议上做过发言的,反映挺好嘛!虚名膨胀之下,治学天然之严谨竟入不得法眼,令人语塞!

4、参考文献注水。有些文章看上去是很像样子的(泡沫亮闪闪的外形),中英文摘要、长长的参考文献、各种图表,要什么有什么,就是不能较真。比如那些图表。拿参考文献来说,除了上面所说的粗制滥造,还有些别的猫腻。由于篇幅所限,也为了避免用没看过的文献装点门面,现在期刊一般都要求文内没有提到的文献不列入参考文献。为了让文章和参考文献“好看”,有些作者就将二手来源的转引也作为直接引证并列入文献,但由于作者毕竟没有看过原文,引证就很容易曲解甚至出错。还有些作者喜欢大量自引,想来都有一些非学术因素在里面作怪。

虽然学界并非真空,但中国人的成见里,学者的形象总是和书呆子挂钩,书呆子又往往是老实人的别称。如果做学问真的老实,上面这些现象就不会那么多了。环境所迫,老实人也不太老实了,自然是一种悲哀,但不管怎样,这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放手制造学术垃圾的理由。

三、学识所限形成的问题

学海无边,对任何人来说学识都是有限的。但是,到了哪一级就得说哪一级的话。可惜的是,一些本应是研究生写文章才容易出的问题,在许多来稿中都可以见到。前面说了,这大概是逼上梁山所致,但既然是做起来了,就得遵守游戏规则。本文重点是前面两个部分,这里主要是罗列一下现象。

简而言之,学术研究是常识和创见的有机结合。如果出了问题,要么是常识方面的,比如做认知语言学弄不清“概念”指什么,谈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却没读过他的代表作;要么是创见方面的,比如重复研究,比如说不清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所谓创新却根据不足;要么是两者之间的结合有问题,比如研究方法不合理,等等。除此以外,就是一些技术性问题、语言基本功问题和一些非学术问题了。常见的有如下情况:

1、不了解课题背景、已有成果,把旧话当新说。主要原因:文献检索不足,或文献范围偏狭(如偏于国内或偏于国外或偏于某个人),不具代表性。

2、不去了解背景和已有成果,凭空“创造”新理论,既没有依据,也无法继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法验证,怎么说都行。

3、拿腔作势,用最宏大的叙事方式囊括整个学科,却说不清观点,逻辑混乱,概念不清,论证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诘问。

4、题目琐碎,又挖掘不出其中价值,落得一地鸡毛。

5、语言(汉语)表达能力差,话讲不通、讲不清。作为外语研究者,有不少文章的英文摘要语言质量实在不高,技术性错误并不罕见,有的甚至有语法错误,有的堆砌大词,用最正式的短语、最复杂的句式,却讲不清意思。

6、不会写摘要:只说本文谈了什么,不说本文究竟是什么观点,或者只是从正文里“拷”了几句话凑在一起,整个摘要形不成一个由内在逻辑凝聚为一体的连贯的、独立的语篇。

7、不会找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是用来检索的,应该是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词(概念),而有的作者随便找三五个了事,甚至把例词也列入其中。

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看到好文章是由衷地兴奋,看到以上问题也是由衷地为作者惋惜。值此学术爆炸之秋,但愿能以此文对其中泡沫浇一盆冷水,或能催生一点真货也未可知。

2006年7月29日 南京茶亭

作者为杨晓荣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来源:学术批评网

    进入专题: 学术规范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1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