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深入领会十九大报告 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1 次 更新时间:2017-11-20 13:16

进入专题: 十九大   现代化经济体系  

贾康 (进入专栏)  

学习十九大报告,讨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全面领会与把握中央大政方针。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发展历史方位作出了“新时代”的判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新的阶段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这才落到了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里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深刻认识十九大精神,必须同时领会如何保持住前进定力,要看到“两个不变”。


实现“强起来”  历史飞跃的时代


对于新时代,概括起来应该是说,我们已经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两个时代,而现在进入的是发展实现“强起来”历史飞跃的时代。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新起点的判断,对应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以这个思想来作为今后的行动指南。

作为具有统领和指导全局意义的理论思想,面对现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有一个原点和支柱: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的运行中间,对主要矛盾应持有怎样的认识?十九大报告非常清晰地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物质文明之上还有精神文明,过去已经说到“文化”,已经涉及精神生活层面,而现在实际上是进一步提升对于人民的需要的认识,更综合地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整个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相关要素都加入进来。

人的需求层次有逐步提升的规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不断发展的动力,又是对供给侧有效供给的压力与挑战。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是,在另外一侧,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充分只能是相对的,现在的关键是把充分与否,作为一个动态变化中更偏于总量描述的概念放在平衡的后面,作为从属于“不平衡”问题的新表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平衡与否,是动态变化中间直指结构问题、更偏于质量描述的概念。这也正是“追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新发展理念所必须牢牢把握的关于矛盾主要方面的认识。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与社会主要矛盾一脉相承


以此分析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新表述,后面的政策含义是十分清晰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是和前面原点性质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认识内在契合、一脉相承而引出的。

在实际生活中,这会进一步指导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改革攻坚克难瓶颈期、现代化关键的冲关期,在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之下,着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体系质量效率的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的潜在威胁——也就是要面对制度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文生态结构等等方面的风险因素、不平衡的因素,及时、有效地来加以克服。

我们别无选择,必须以制度创新为龙头,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巨大潜力空间,形成动力体系和供给体系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式创新,即以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动力体系再造。全要素生产率不是指对所有供给侧要素等量齐观,强调的是传统要素支撑力下滑过程中间,怎样使科技和制度这两个供给侧要素的巨大潜力得到发挥的问题,这是为支撑我们能够在“追赶-赶超”的现代化道路上继续实现超常规发展,所必须抓住主要的供给侧关键要素。


诸多新变化中的两个“不变”


十九大报告里面有这么多的新变化,也特别强调了两个不变:一是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另一个是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实际”,只有认识这个最大实际,才能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在其成熟阶段的代表作之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非常清晰地讲到“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方面,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终于看到了超常规发展态势,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形成了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有那么多现实情况,在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避免的种种不成熟。在这么多不成熟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党中央强调两个不变,实际上是认识上的清醒剂。对于我们这些年发展成就方面,须注意容易被渲染到不中肯的状态,我们要防范思想认识误区。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传承


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一个传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六十条”改革举措,最核心、最浓缩的认识是提出了现代国家治理,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要坚持现代治理这一最浓缩的核心概念。

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境界大不一样,管理所强调的无非是各级政府自上而下掌控这个架构,而治理强调的一定是突破原有的认识框架,使政府和非政府的多元主体更多平面展开、充分互动,把管理和自管理、组织和自组织、调控和自调控结合在一起调动一切积极性和潜力活力,来解放生产力。这是“六十条”的精神实质,反映着现代化必须要掌握的现代文明发展的前沿概念——包容性发展。“六十条”后面跟着反复强调的现代市场体系,十九大进一步扩展为整个经济体系概念,但基调仍然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同时还要求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必然要进一步引到非常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应于供给侧掌握的新认识框架,即探讨怎么样“守正出奇”。

“守正”是说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遵循、顺应、乃至敬畏市场力量和市场规律,但“出奇”是说我们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和我们以前探索市场经济的初步经验,而必须在创新开拓中寻求“出奇制胜”。“出奇”就可能有巨大的风险,超常规发展处理不好就可能违背规律。这种复杂性、挑战性的问题是供给侧改革要处理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最简洁地强调“有效市场”后面要加上“有为和有限”的政府,即政府怎么样施行理性的、成功的供给管理。


推进现代化必须强调理性供给管理


供给侧不应是一般泛泛而说的供给管理,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命令经济可归为一种非理性的供给管理,比如企业建个厕所这种细节问题都需要领导机关审批。中国推进现代化必须强调的是理性供给管理,是追求一定要在“守正”前提下“出奇制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应该是这样一个“守正出奇”中走向现代治理的体系。

经济体系如讲内涵,要处理一系列结构、机制优化问题,包括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怎么样更好处理结合互动的关系等。对此,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非常明确地强调,金融出发点和归宿都要落到服务实体经济上。

经济体系从外延讲,包括怎么样进一步处理好国内和国际的互动关系、全面开放环境下义无反顾加入国际竞争面对的关系,比如一带一路推进中,怎么寻求共赢;人民币最终要自拆防火墙,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而真正国际化等等。在外界视角,现代市场体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回避地要处理如何对接到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并对接到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谈论经济体系,如果以为是到经济为止,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是个系统工程,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怎样对接整个配套改革的攻坚克难和全面配套改革的问题。

按照时间表,要力争在实际上有很多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实现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突破,在十九大之后得到中央进一步指导,争取2020年全面小康的同时,全面改革能够取得决定性成果,而这一决定性成果,可以给我们进一步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2035年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充沛动力与后劲。



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十九大   现代化经济体系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95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贾康学术平台,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