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写给不想做学术的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87 次 更新时间:2017-11-15 20:09

陆铭 (进入专栏)  

这是在毕业时节最想说的话。近些年各地走走,学界朋友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还是对学生的感慨,无非是说,现在认真读书的人太少了。到了学生这边,觉得自己的论文一定是能通过的,不如把时间花来考CPA和CFA。一位学生感叹到,周围八个同学有七个在考证,自己也准备不再只是“读书好”,而要努力爬到更高的“社会阶梯”。

很多人先验地判断,认为我不喜欢学生去实习和工作。其实不是,我最优秀的学生除了个别走上学术道路,其余几个都是既实习又工作的。在我眼里,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唯一区别只是他有没有认真地完成过他的使命,那就是做好一项研究,完成他的毕业论文,收获他应该收获的,因为无论未来做什么,这种简单的认真都是重要的。这话由我来说没有说服力,所以,还要请允许我摘录两篇我最优秀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后记。


后记之一

本文基本上可以算作是我三年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的一个简单总结。仔细想来,这篇论文已经做了整整一年了;而如果从数据的收集算起,则已经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了。两年前,在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陆铭、封进、许庆、樊潇彦等几位老师带领我们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一帮学生,开始筹措在上海市全市范围内进行一次主题为“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的调研活动,而我则有幸参与了从问卷设计、方案制定到实际调研的整个环节。坦白讲,整个调研活动的实施过程遇到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在中心几位老师和我的师兄弟师姐妹不计回报的辛勤付出下,调研还是蹒跚着走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我在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一户下岗职工家庭所遇到的尴尬场景,还是记忆犹新,当时他们拒绝回答我的任何问题,只是不停地诉说和抱怨生活的艰辛,还不停地向我诘问“你们的这个调研能帮助我们解决切实的生活困难吗……”。但不管怎样,当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奔往位于上海南陲的奉贤区进行最后一批的调研时,我知道,此次历时半年之久的活动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做过实证研究的人都有体会,数据的获得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冗繁的数据处理工作,而这一步工作的完成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之后的统计与计量分析能否取得“成功”。也就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进行这项工作,针对各种各样已经或可能存在的数据问题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这一段枯燥乏味的工作实际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为我后面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的工作是按部就班的,去年暑假,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基本完成,之后几经修改和完善,到今天才算最终完成了全部的工作。本论文(实际上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已经被一家还算有名的匿名审稿杂志所接受,也曾经在去年的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经济篇)上报告过并且获得了三等奖。但坦诚讲,作为一项应用研究,我个人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篇如何优秀的经济学研究论文,特别是在学术层面上。这绝不是虚伪的谦虚之辞;我只是觉得,自己“认真、踏实且规范”地完成了一项研究工作,并且这项工作的结果还是基本令人满意的。

说到这里,我想对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那就是,对于不走学术道路的硕士研究生而言,究竟需不需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一篇规范的经济学论文。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言论,“本人既不读博又不出国,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虚无缥缈的研究上,随便写写能过关就行了”。去年奔波于找工作的忙碌时节,我曾经偶然问起一个同学有关毕业论文的事情,他的表情让我觉得自己问了一个“外星人”式的问题;“你觉得我们会因为论文而毕不了业吗”,这是他的回答。诚然,在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会因为毕业论文不过关而无法顺利毕业。但我觉得,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事实,毕业论文才能够真正折射出一名学生做事的态度和做人的品格。如果在毕业论文方面随随便便地蒙混过关,其实对不住的并不是导师和学校,而是自己的良心和那一纸印制精美的硕士学位证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习惯于凡事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那么,“做一篇规范的经济学论文”这件事情的成本与收益孰重孰轻呢?为写论文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无疑是主要的成本,但前提是,它们的机会成本应该是有价值的,而据我所知,很多学生并没有如声称的那样将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赚钱”和“考证”上,而是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了……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研究上,也并不一定就能做出优秀的论文来,这里面充满着不确定性。这其实又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对于我们这些不走学术道路的研究生来说,应当做什么样的研究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真的没必要非得做“惊天动地”的研究,那是大师和天才们的事情;我们也没必要非得追求学术层面的深度和难度,那是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同学的事情。我们要做的,简单来说,就是认真、细致而且规范的研究,这是底限。我始终相信,选定一个还算有意义的研究题目,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基础性、累积性的工作,认认真真地写出一篇规范的经济学论文,同样能够得到导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认可,同样可以对得住我们硕士研究生的身份。


后记之二

我在写这篇后记,意味着我已经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这篇从零六年夏天我开始着手处理数据的之后倾注了我和导师许多努力的毕业论文。我在写这篇后记,意味着我在复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即将告一段落,我可以静下心来,回顾体味我在复旦度过的这三年时光。我在写这篇后记,意味着我在以一种方式告别我的学生时代。我在写这篇后记,心里充满了激动,一直的感动,和最初的心动。

从踏入复旦的校门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就很清楚,三年后我会离开这里踏上社会,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告别我的学生时代。我没有在继续学术研究和开始工作这两条道路之间有过片刻犹豫,这份犹豫早在本科学习的四年间被清晰地沉淀。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写论文,做每一个细致的工作,我乐在其中。让我快乐的不是论文被发表了的消息,而是我导师的每一句肯定和鼓励,我自己的小小成就感。我珍惜和清华北大的学生一起竞争得到的和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一起实习的机会,飞快的工作节奏繁重的压力,我乐在其中。让我快乐的不是这份实习带来的简历上光亮的一笔,而是我学会的忍耐和坚持,我自己的小小满足感。让我快乐的是,我发现,写作论文时的字斟句酌和在工作中撰写报告时需要的认真是一样的,处理调研数据时的细致和在工作中处理分析数据时需要的耐心是一样的,做调研问卷时与各式各样的人去沟通交流和在工作中与形形色色的人去周旋是一样的。看似两条分叉的道路,是一直都有交集的,都需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我想每个在写后记的人一定都会想着,这三年,我收获了什么。我收获了什么呢?除了一份好工作带给我的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一份好实习带给我的对现实社会更亲密的接触,我收获了和导师一起发表的几篇倾注了导师许多心血的文章,我收获了每个周二在导师组织的讨论会上听到的许多篇有启发的好文章,即使没有启发出我这个没有多少学术天赋的学生写出多么杰出的学术论文,但至少也让我领悟了什么是好的学术文章。这三年,我对学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术不是符号,不是公式,没有密码,学术不是深奥,不是复杂,学术是在生活中充满了的值得研究的课题,是我身边的学问,让我学会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我感激我的导师让我相信经济学也可以是有人情味的,学术是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的,是可以做些什么,对这个我们生存的世界有所贡献的。我收获了在这样一个互相交流、迸发智慧的讨论会上两次报告文章的经历。我收获了对合作和坚持的认识。我收获了每次导师和我们谈做人做学问时的感悟。我收获了一份坚持和踏实走好每一步的决心。我知道,我不够聪明,但我努力。我不够创新,但我细致。我不够杰出,但我坚持。我不够学术,但我认真。我不够做学术的天赋,但我有一个总是给我最好指引的导师。


几句评价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写下的话。我对学生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是因为去做了别人认为重要的事而成功的,相反,倒是有很多人只是去做了自己热爱的事,最后倒是成了大事。这是条法则,不管你是去挣钱还是去做学问。一个成功的人,其实不在于他有多聪明,而是他首先拥有了一种气质,为自己所爱的事业而工作。我愿学生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了去养成这种气质。成功不是计算来的,不是被别人说出来的,它是在简单的快乐和坚持中不期而至的。



进入 陆铭 的专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89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好学者,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