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森:警惕灰犀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19 次 更新时间:2017-10-20 21:34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经济改革  

韦森 (进入专栏)  

今天的话题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

在中国,国务院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先生较早提出中国经济增速会下行,我在2012年也提出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个自然趋势。去年我在东京做讲演,正好是津上俊哉先生给我做评论,当时我们就发现我们的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比较一致,都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个改变不了的趋势。这种情况下,讨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确实一个合适的话题。刚才蔡昉教授提出,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可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刘世锦主任和白重恩教授提出来要研讨我们国家目前企业的制度成本。我今天则想想谈谈创新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原因是今年我五月份我陪十几个中国企业家到德国参观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参观了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感触颇深,也产生了一些想法,故在这里谈一谈创新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图,我比较喜欢引用这个图,无论是讲制度经济学还是讲比较经济学,我都喜欢用这张图做开场白。这是一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所描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这张图非常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大家看一下,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了多少?没长多少。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到1978年,我们全国9.6亿人生产的GDP还只有3679亿元人民币,还没有现在的北京、上海交税多,还不到上海每年交税的一半。我粗算了一下,1978年我们中国人口占全球四分之一,但中国的GDP份额只占全球的2.3%。因此可以说计划经济对中国来说是灾难性的,是失败的。

中国的三次市场化改革,导致了三次经济增长。这说明,只有市场经济才是人类所能发现的唯一能带来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体制,也是我们中国经济未来当走的道路。

大家看一下右边这些数据,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最高份额大致是清代道光年间,当时我们中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然后不断下降,而最低的时候应该说是我们计划经济时期的后期,只占2.3%。这个图告诉我们什么?它告诉我们,经过四十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是对的。也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三次市场化改革,三次经济增长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我们要坚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所确定的建立法治化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从1978年以来,三次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三次经济增长,从中国经济增长率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点。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的三次市场化改革,导致了三次增长率上升,图像非常清楚。但是,按照今天上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普雷斯科特所参与发明H-P滤波方法来计算,许多研究都发现,从2007年开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开始下行,这是一个改变不了的趋势了。实际上,我在2012年5月、8月和11月,曾在FT中文网上发表了三篇长文,就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会下行,就讲出了这个意思。

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讨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前景和增长新动力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最近媒体经济学界争论比较多的是中国经济是不是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在判断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有几点需要考虑。第一个,判断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前景,要对全球的经济现状和增长前景有一个大致了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和外贸依存度目前已经很高,只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才能理解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几年前世界银行的一些专家做了一些研究,发现2007年全球金融风暴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增速中轴在下移。

特别是最近IMF的几位经济学家在4月份发表了的一个报告发现,在世界各国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

根据这一点,IMF的几位经济学家认为,这说明在未来世界经济不可能有强劲的增长。大家再看看他们制作的以下这张图:

根据全球的TFP的增长和变动来看,他们发现最近这几年发生的这场世界性的危机复苏比任何之前的复苏都困难得多。左边的这张图告诉人们,一般在经济危机后3年到5年左右,TFP就开始回升,接着经济从危机中慢慢走出来。但是,2007-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都好几年了,全球的TFP还在下行,说明全球的经济复苏步履维艰。而右边这张图告诉我们,全球的TFP复苏困难,与企业的负债率有关。哪些企业的负债率高,没有钱研发,它的全要素劳动率就下降快、复苏难。中国经济也完全符合种情形和这个全球的大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做?那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了,要进一步进行逆周期的加大投资,采取进一步的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是不是现在还要靠更大规模的投资来确保中国经济的增长?去年11月我在东京的讲演中曾讲过,没有现在中国这么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还会有今天6.7%以上的经济增长吗?我们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这几年连续三四年,我们全社会的固定资产完成额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80%。这么大的规模的投资,还能继续加码吗?

再看下面这张图,单看2012年到2015年这三年之间,我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已经将近190万亿元,加上2016年的60万亿,最近这5年间,我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接近250万亿了,250万亿的投资才保持了6.7%的增速,我们才有五、六万亿的GDP的增量,这种模式能继续下去吗?从这几张图中我们就知道,我们国家的6.7%的GDP增速是如何来的了。

但是大家请注意,这几年,我们国家的投资在加大,每年都超过60万亿规模,但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却在下降,消费在GDP的贡献在上升,大家不要忘了背后的故事是我们的投资规模是那么大。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是投资越来越没效率。说明我们经济靠这种模式增长所付的代价是越来越大。

刚才我跟白重恩教授还交流了一下,因为投资规模这么大,老多投资现在又基本上投在基础设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去年10月份在国务院参事室的一次宏观经济研判会上,黄益平教授也谈到中国经济的资本投资回报率在下降。刚才白重恩教授说他们的估计是2.8,但是,黄益平和他的学生最近做了一个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经济的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已经接近5.9元了。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进一步加大投资确保6.5%以上的增速?我们能不能未来靠这种增长模式往前走?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投资的资金来源或者说融资不是靠一级市场,不是靠债券市场来融资,而主要靠银行贷款,于是下面这张图的喇叭口就发生了。大家看一下,我们国家的贷款规模是这样地往上增,但是GDP的增速是这样往下走。这叫去杠杆?而是在不断地加杠杆,连稳杠杆都稳不住啊。这张图说明了我们整个经济的基本面,也说明了我们中国经济在依照一个什么样的增长模式在前行。

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GDP增长统计的贡献在上升,投资对GDP增长统计的贡献在下降。而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还把这一点作为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绩来报!大家不要忘了,我们6.7%以上的GDP增速,背后是天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啊!全社会占GDP比重8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其对GDP增长的贡献却降到了40%以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投资越来越没效率啊!这也说明我们这种多年来靠增大基建投资来保增速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不能延续下去、且延续下去越来越危险啊!

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讲的观点是,这种不计后果靠基建投资保增速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策略,会不断在从根本上积累中国经济的金融风险,且把风险越来越积累到银行业上。

请大家看一下下面这张图。这张图意味着什么?

蓝颜色的是到期的中国银行业利率总额,红颜色的是每年中国的的GDP增量。大家看一下,到2012年以后中国的到期银行利率已经超过了GDP增量了,到了2016年,我们中国13.8亿人生产的GDP的增量,还不了银行利息的三分之一。在这种整体格局中,全社会还在加杠杆。这种情况能延续下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走,如何去杠杆,怎么保持一个平稳的增长,应该是我们中国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吴敬琏老师多年来一直呼吁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天可以看看,如果目前这种增长方式继续下去,在未来我们面临着什么?近两年,大家都在谈论金融风险,谈论明斯基时刻,谈论“灰犀牛”。在我们面前,有多少头“灰犀牛”正在向我们冲来?!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搞宏观经济研究的。大家都知道,一国的经济增长从技术上来说,主要靠什么,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TFP。前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都是TFP高速增长的时期。那反过来,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TFP在下降。如前所述,全球TFP都在下降,中国也在下降,这说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速还会下行,不会像现在一些媒体经济学家所判断的会回到超高速增长。最近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确实在回升,但这应该是一个短期的补库存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走?如果我们的TFP再继续下行的话,没有TFP支撑,我们的增速可能下到很低,大家看一下我的一个好朋友,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ConferenceBoard)首席经济学家的BartvanArk教授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所做的一项预测。按照他的研究,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在未来10年后,中国经济的增速会降到3%以下。

在这种情况下,那我们是不是还继续靠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来确保经济增速这种模式来继续前行呢?显然那是很危险的。BartvanArk教授的这张图也告诉我们,未来的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要靠TFP的增长。TFP如何继续增长?除了深化政府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外,那我觉得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还是要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故我也同意上午刘世锦主任和蔡昉教授所讲的,要靠减少中国经济中的制度成本,也要靠放开劳动力的城乡户口之类的改革。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也确实应该是未来中国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过去38年中,尤其是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以后,中国制造业的产量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了,很多产品都是世界第一了,中国的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和制造业的水平也都达到了一个非常先进水平。我这几年我到南方一些企业调研参观,发现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这些年确实做得很好,出现了在一些民营企业都是世界老大了,这也是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现在申请专利的数据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申请专利数是很大了,但右边一个图表明全球专利收支排行榜,中国却没在里边,连个小国家都不如。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大量的申报专利并没有转化为企业创新,在这种情况下,马上就遇到一个问题,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请大家看下面另外两张图,这两张图是长江宏观固收赵伟博士的团队所做的一项比较研究。这两张图告诉我们,目前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占的比重还没有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日本和其他国家高。这说明,在科技创新在转化为生产方面,尽管这些年我们的政府、科研机构、大学投了大量的钱,发明申请专利数也很多,但是没有转化为企业创新,说明我们发明从科研到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方面还有很大问题。

最近我在网上发现,《人民日报》的一些记者曾在月份到几个省的100多家企业做了一个调研,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他们问了100多位企业家:你们觉得你们企业竞争最大的亮点什么?将近80%的企业家说还是科技创新方面的突破。故大量的企业家还是相信这一点。这说明我们只有科技创新突破,我们才能有未来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从右边这一栏中大家可以看到,这项调查也问企业家,说你们企业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接近69%的企业家都说我们企业的各项成本太高了,至许多企业家普遍说:“开厂不如炒房”,大家都说,一年辛辛苦苦雇千把号人,到年底赚得钱还不如买套房子赚得多,这又怎么行?故这几年,我个人一直主张,我们要通过政府减税,降低银行实际利率和融资成本,以及人民币的市场化浮动来减少中国企业的实际运营成本。这才是当为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

在2014年提出来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发现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这想法很好。这些年政府也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许多措施。但是这几年,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桑巴特的理论,创新实际上是企业家的事情。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中也确实是如此。过去30多年,没有这么多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出现和和创新,会有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吗?目前,按照有关方面的统计,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就业的80%,工业产值的70%,外贸出口是80%以上,甚至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超过60%份额也来自民营部门。

可见,在现下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上,要更加注重发展民营企业,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的成本,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让大量民营企业家对未来有信心,才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长远之道。民营企业的发展了,民营企业的创新,中国经济才有可持续的增长。

今天在座的可能有很多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税负重和制度成本高,经营企业的难处和苦痛,政府知道吗?社会大多数人理解吗?所以在目前中国经济的这种发展阶段上,注重企业技术创新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一回事。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还是考虑民营企业发展,让中国的企业家对未来有信心,中国经济才会强,中国才会有一个稳定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那么怎么才能让中国企业家有信心呢?关键经过四十年的改革,中国经济走到今天这个阶段,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建设法治化市场经济这个中国改革的大方向。若改革方向不明,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不清楚,这会影响企业家信心,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影响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作为与不作为,实际上也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有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道路方向清楚了,企业家才会有信心做长期投资,才会进行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民间投资才会自然增长,中国经济才会真正走向稳定的和持续发展的轨道。

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确立的建设法治化的市场经济这个改革大方向,推动我们中国的改革,那中国经济才会有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增长。

谢谢大家!

进入 韦森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经济改革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53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野三坡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