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静宁:当年的授课老师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

——张丽珠教授谢世周年纪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67 次 更新时间:2017-09-18 15:40

进入专题: 试管婴儿  

肖静宁 (进入专栏)  


去年秋季一开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中国著名妇产科医学专家、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缔造者,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的张丽珠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9月2日告别人世,享年95岁。9月8日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上有千余人挥泪参加,我曾在心中遥致崇敬与悼念。如今张丽珠教授谢世一周年了,我作为当年的大学生,曾有幸聆听她给我们通讲一学期的妇产科学,特以这篇小文表示我由衷地的缅怀与敬意!


穿越时光隧道,我仿佛回到了59前的1958年,我正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读四年级,我对讲授妇产科学的张丽珠老师虽然只有点滴的印象,但我却始终难以忘怀。回想起来,我对张老师第一印象是人如其名,真是一颗美丽的明珠,她深深地吸引了我。张老师身材比较高大,形象优雅,气质非凡,穿着得体,整洁讲究。她把上课当作正式场合,讲礼仪,还化了淡妆,抹了相宜的口红,这在那个年代是很罕见的,在别的老师身上是绝对看不到的,当时我就猜想她一定是留学归国的。


很久很久以后我才知道,1920年出生的张老师,青年时代兴趣爱好广泛,特别喜爱运动,还是排球健将。进入大学前,正逢“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轻的张老师怀着满腔热血向往“航空救国”,毅然报考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后因时局变化,她的志愿未能实现。父亲突然去世带来的悲伤,唤起了张老师学医造福于人的决心。她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永不满足、志存高远的张老师决心远渡重洋继续深造。1946年先赴美国作博士后研究,主攻妇科内分泌学等学科;1949年后受聘去英国做妇产科临床工作并考取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资格。在海外,张老师经过艰苦奋斗已崭露头角受到各方面的青睐。在新中国成立后,而立之年的张老师毅然决定回国,排除种种阻力,终于在1951年夏回到祖国的怀抱。从此,60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妇产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并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和进行学科建设。


现在想来,能有这样的老师给我们上妇产科学真是极大的幸运。可是,1958年是大跃进的年代,又是教育革命的年代,全民超英赶美,近于狂热,学校大办钢铁,进行“红专大辩论”,日夜奋战,教学秩序全打乱了。虽然没有宣布停课,实际上有的课已经上不下去了。


张丽珠老师总是按时来上课,当她走进教室,张老师可能看到了一个她从未见过、也未曾料到的现象,全大班180人绝大部分趴在课桌上睡觉,只有少数人抬头坐着。我虽然跟大伙一样熬夜,但我对睡眠要求低,精神不错,完全能坚持听课。除前述第一印象,张老师给我第二个印象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张老师直截了当地严肃的批评了这样的现象。我还记得她说,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们将来是要当医生的,是救死扶伤的,是人命关天的,你们这个样子,不听课,怎么做一个好医生。在当时,别的老师面对这种现象即使有意见也决不会说出来的。张老师却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显示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风骨,她所批评的话虽然没有错,但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政治风险的。张老师甚至说要睡觉的可以回宿舍睡,不要在课堂上睡觉,同学们被说的也不好意思了,那怕瞌睡连栽也拼命打起一点精神来。


张老师讲课是非常精彩的,她上中学与大学时就喜欢演讲,她的讲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演讲式的讲授,配合挂图与直观教具,非常生动,还富有激情和亲和力。课程结束后,我对一个生命的孕育全过程有了明晰的认识,对妇科、产科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老师的讲课是令人难忘的,她的学识、风采与严谨负责的科学精神更是使我受用终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年级当实习医生期间,我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独立地为一名妇女顺利地接生了一个发育良好的婴儿,婴儿的那第一声啼哭至今似乎还在耳边回想。我的妇产学科无论是理论考试或临床实习都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虽然我后来的学习与工作都与妇产科学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我在生理学研究生毕业后,也当上了高校的教师,如果说我的讲课受到同学的欢迎,那是因为受到众多有造诣的老师、特别是张老师授课的启蒙影响,我要在此深谢师恩!


从听完张老师的大课后,再没有一点张老师的消息。在这里,我要赞美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也迎来了自己学术的春天,张老师是最为突出的。信息工具的发达,足不出户也能知天下事。当得知,1978年7月英国科学家培育出的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剑桥诞生了,如今这个试管婴儿早已结婚生子。又据悉,台湾,香港相继在1984、85培育出第一个试管婴儿,不过全部设备技术都是国外引进的。我期盼、并坚信大陆的试管婴儿诞生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果然,特大喜讯,1988年3月10日我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在我的母校北京医学院第三医院妇产科手术室降临了,随着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历史把这一天记载到了中国的医学史册,她的缔造者就是我的授课老师张丽珠教授,她理所当然地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以后张老师又在这个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使我国的生殖医学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简单回顾一下,从1984年开始立项,张老师和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就开始进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IVF-ET,俗称“试管婴儿技术”)的研究。1986年,张老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国内第一个开展了试管婴儿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在当时中国刚刚实行了计划生育,许多人对她进行的这项研究,持非常质疑的态度。但面对众多不孕者的期盼的目光,张老师毅然开展了这项当时尚存非议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奋发努力,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终于诞生了。


在张老师谢世的前一年,她获得了2015年度的中国辅助生殖事业的《爱维艾夫奖》的最高荣誉,她被授予终身成就奖。2015年11月7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最具传奇意味的是,张老师因健康原因没有亲自领奖,而是由她亲手培育的中国首例试管婴儿、如今长大成人的郑萌珠女士为其代领了这份崇高的荣誉,这真是一个传为佳话的圆满。


张老师的杰出成就是在克服无数困难付出毕生艰辛,大胆探索获得的,有人称之为“白手起家”、“土法上马”。仅举两件小事,足见她起步时研究条件之困难。如用来取卯泡的针应该是一次性的,但只有一根,用钝了,她亲自找钟表匠磨尖;还有从北医三院临床刚吸出的几试管的卯泡液,只能放在保温杯中代替恒温装置,小跑步穿过大操场送到医学院基础部组织培胎实验室,以寻找和分离出有活力的卯子。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


除了克服技术条件的困难,张老师的创举还顶着各种非议的压力。由于上世纪80年代已实行严厉的一胎化的计生政策,有人对有无必要进行试管婴儿研究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张老师出于对不能生育而渴望孩子的家庭非常同情与理解。为了统一思想,张老师查阅了相关政策,发现上面除了写着:少生、优生,还有一条:帮助不孕的病人怀孕。看到这一条,她心里踏实了。她坚定地说:“我没有跟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着干,我做的事情符合政策”。她还说,“所以当时我才敢做试管婴儿技术的研究。” 这就是张老师的行事风格,办事不含糊,有理有据,一往直前。


从中国起步学医,远涉两大洋,国外奋斗数年已是造诣较深的张老师,而立之年,回归祖国,全身心地投入祖国的医学事业中。张老师的一生在妇产科学领域集医疗、研究、教学与一身,她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开拓者,是一个学识渊博、勇于探索、勇攀高峰的医学专家,是一个造福于人的大写的人,是一个诲人不倦的师长。在桃李满天下的学生中,我只是1959级180人的大班中的一个,张老师并不认识我,除了听大课也没有别的接触,以后也再没有见过面。但是,张老师的一生走过的路,她为她选择的钟爱的事业所作的奋斗与贡献,她的人格魅力与美好形象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祈愿敬爱的张丽珠老师在天国安祥快乐!


2017-09-08于珞珈山麓


进入 肖静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试管婴儿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599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