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世界哲学在走向中西哲学互通互融的大道上大步前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61 次 更新时间:2017-08-24 22:58

进入专题: 中西哲学  

张世英 (进入专栏)  

2017年8月13-14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启动仪式暨“学以成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知名大学哲学系及哲学学术机构的著名学者济济一堂,共襄盛举。本文为张世英先生在会议上的演讲。


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这是世界哲学在走向中西哲学互通互融的大道上最重大的、前进性的一步,所以我的题目就是“世界哲学在走向中西哲学互通互融的大道上大步前进”。

中国人有一个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在世界中存在”,“being in the world”,可以互为翻译。人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是个人和世界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人生在世大体上是两种方式。一种在西方就叫做主体客体,这是把人当作主,外面世界的万物当作客体,我认识你,我利用你,我征服你,我是主,你是客,人和世界是一种彼此外在的关系,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可以翻译成“存在”,人和世界就不再是彼此外在的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构成的关系,人构成世界,世界构成了人,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就好像中国的王阳明所讲的,人和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离不开人,人离不开天地万物,人和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天人合一,这与海德格尔讲的人与世界的关系非常相似。所以我就把海德格尔说的这种人和世界的内在的关系,互相构成的关系,我把他粗略的简单化一点,用中国话来说,就可以将之称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以上面所说的这两种关系为契机,我认为,无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有这两种关系,中国哲学也有主客二分,也有天人合一,而西方也有这两种关系。我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西方哲学在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别是从文艺复兴以后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主客关系,也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强调人的主体性,有独立自由的特征。西方哲学以这个为主导,中国哲学则长期的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主导,这两种方向,各有特点。

主客二分的第一个特点是重视个人的独立自主,重视个人的主体性,所以西方思想相对而言,就有较多民主自由的思想,自然科学的精神,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特点就是在思维方式上,重理性,彼就是彼,此就是此,非此即彼,彼此很分明,重视这种思维方式;第三个特点是更崇尚的是超越、超时空的抽象概念,方有方的概念,圆有圆的概念,概念是最圆的,最方的,万物个体在世间的样子是不够圆不够方的,所以最真实的个体,是超越的概念,西方哲学传统主要是在重视这样的一个东西。

中国的哲人重视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也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重视群体意识,重视集体意识,相对而言,比较轻视个人的独立自主性,中国的传统相对而言比较缺乏民主科学;第二特点是在思维方式上面不重视分析,而是重视直观整体,崇尚彼此一体,彼就是此,此就是彼;第三个特点就是比较重视现实的生活,不太重视抽象的概念世界,强调精神和自然的所谓实体性的合一,中国哲学中不是没有,但是很少有重抽象概念那种柏拉图式的概念哲学。

那么下面我再谈谈中西文化,中西哲学到底具体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道路。西方哲学在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这点,黑格尔曾经做过这样的表述,他说希腊人是把自然和精神,东方式的实体性的合一,黑格尔这里所说的自然和精神的实体性的合一,其实就是东方的天人合一。古希腊早期不太有将精神和物质截然分开的思想,主要还是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开了主客二分的先河,但是真正强调主体性,把主客二分作为哲学还是从笛卡尔等人,从近代哲学的发展开始的,黑格尔则是主客二分主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这里我要强调,其实黑格尔有很多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平时不太注意,但是主要的还是主客二分的思想。

这说的是西方古典哲学,黑格尔以后,所谓的西方的后现代,这是西方现当代哲学的思潮也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无论是欧洲大陆的人文主义,还是英美的分析哲学,大都比较反对传统的形而上的那种,超越的、抽象的、超时空的概念哲学,比较重时空之内的现实世界,特别是海德格尔,明确的批评传统的主客二分式的主体性哲学,反对抽象的概念,强调生活现实,所以海德格尔就有一种趋势,一种贴近中国式的,明显的重现实,轻抽象概念的天人合一,自觉不自觉的倾向于东方。而且他还读过老子的《道德经》,这说明他多少还有意识的去吸收了一些来自东方的东西;第二个特点就是反对西方传统的这种分析性的,这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此就是此,彼就是彼的思维方式,比较欣赏中国这种彼此一体的思维方式。比如说举个例子,法国的后现代的代表画家杜尚,他就很欣赏中国这种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他画了一个门,做了两道门框,开就是关,关就是开,他也非常欣赏中国禅宗的东西。但尽管如此,杜尚还是一个西方人,他虽然反对传统,他认为西方当时的画家表现的都是一种表面的美,他欣赏的美是要重思想,要重生活,他强调要让美生活化、现实化,这也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我认为这还是西方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想在影响着他。所以西方人想要学习中国人的亦此亦彼,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阳合一不是很容易,也不知道在座的诸位西方的学者是否同意(笑)。(第三个特点,)西方从黑格尔以后,现当代哲学的思想主要思潮是批判西方传统式的主客式主体性哲学,不自觉的走向与中国式的天人合一融通。所以我想,把西方现当代哲学思想称之为“后主客”式的天人合一,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古希腊有原始的天人合一,经过文艺复兴后主客二分,黑格尔死后现当代开始批判主客二分,形成一种“后主客”式的天人合一,刚直的万物一体,刚直的天人合一。与此相对的,古希腊早期的天人合一,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我称之为“前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是一种低级的天人合一。

中国在19世纪鸦片战争以前,在明清之际以前,几千年都是“前主客”式的、原始的天人合一,这是主导的模式。虽然中国也有讲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有些类似西方主客式的主体性哲学,但是这种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没有占据过主要地位。儒家讲天人合一,道家也讲天人合一,但是有相同,也有不同。儒家,特别是孔儒,比较重视贵贱等级之分,于是个人的独立自主湮没在贵贱等级的社会实体之中,而道家的天人合一,讲求个人的精神自由。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原始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就遭到了批判。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先进的思想家,主张向西方学习,那么学习什么呢?谭嗣同强调要区分“我”和“非我”,不要把“我”和“非我”老是混作一起,要强调人的力量,这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梁启超更有意思,他介绍并支持笛卡尔和康德的主体性的哲学,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欣赏;孙中山的精神物质二元论,更明确相当于西方的主客二分,主体性哲学。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先进思想家们向西方寻找真理,其实主要学习的就是西方的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要强调民主和科学,要强调人的主体性,反对专制的统治,这就是民主,科学就是要强调人的主体性要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所以民主和科学的根本精神就是要强调人的主体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五四以来,我们为了伸张人的主体性,解放个体性的启蒙所走的道路,大家都知道是非常曲折,非常缓慢的,所以中国人要学习西方的主客式的,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强调自我,强调个人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我以为,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依然是继续走五四以来开创的道路,继承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的优点,强调和谐的精神,我们在继承优点的基础之上,去摆脱它们的缺点和原始性,吸取西方近代的主客式的主体性、自我的独立性的优点,也排除西方主客哲学的缺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极端的个人专制主义,这样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和西方近代的主客式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后主客”式的天人合一的道路。

那么现在有没有这样一种趋势呢?我觉得中国现当代,现在大家讲的市场经济,特别是网络世界,网络信息的发展就是我们所说的“后主客二分式”的生活模式,网络世界讲微信、微博、微电影,大家都欣赏这种“微文化”、“微世界”,我想这是让个体自由得到了展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个人的欲望,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都可以在这“微世界”里面自由的表达出来。网络世界、网络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个人启蒙、强调个人自由的一个很好的标志。但是网络又不是传统的个人主义,还可以把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大家互相依存,不是强调个人的,又强调一个整体观。网络使我们哪怕是千万里外的人也可以互诉衷肠、嬉笑怒骂,大家连接成一个世界,连接成一个彼此互融的整体。这有两个特点,既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又强调万物一体,所以这是一种“后主客二分式”的天人合一。我觉得这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走向未来的一个光明的前景。

所以未来世界的哲学前景,我认为是西方式的“后主客”式的天人合一,与中国式的“后主客”式的天人合一,两者对话交融的新天地,此次在中国召开世界哲学大会必将为开辟这样一个新天地做出重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进入 张世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西哲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564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