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京剧有数千个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最充分地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性。田汉曾经指出:“旧剧把中国民族的历史通俗化了,但很大的部分把它歪曲了。”⑨这里所说的“歪曲”,固然包含了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评价,但是撇开政治性的内涵,纯粹从文人以及史家的角度看,把京剧对历史事件的处理看成是“歪曲”,自然有其理由。只是所谓“歪曲”总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涉及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与阶层对民族国家的历史叙述的重大区别,背后还潜在地隐含了文化立场的差异,尤其是对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对整个民族历史的认知的差异,而且,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它还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更具体地还包括了对皇权和君臣关系(如《打龙袍》)、对忠孝关系(如《四郎探母》)、对民族关系(如《王佐断臂》)、对江湖恩怨(如《除三害》)等等的非常民间化的理解,这些理解构成了可以基本独立于宫廷与文人的另外一个历史认知与价值系统。随着京剧的受众群日益扩大,这些与朝廷正统的以及文人有异的历史叙述,包括蕴含其中的伦理道德、价值标准与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整体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京剧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丰富性,它所代表与弘扬的美学趣味,代表了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复杂的一面。如果我们以昆曲反观京剧,就会更清晰地看到,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京剧的诞生与发展,既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必然结果,也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近现代转型中留下了它的特殊的印记。
注释:
①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历史》,鹿原学人译,上海启智印务公司1926年版,第1页。
②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引自余从《中国京剧编年史序》,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118页。
④转引自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第120—121页。
⑤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162页。
⑥清人沈默为《桃花扇》写跋,提及“大凡传奇皆注意于风月,而起波于军兵离乱。惟《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迁变,而借波折于侯李”(转引自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627页)。然而,《桃花扇》在“写兴亡之感”时,毕竟要“借离合之情”,这也恰恰凸显出昆曲在题材以及表现内涵方面的特征。
⑦上海市传统剧目整理委员会京剧分会:《京剧传统剧目初步材料》,《第一届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文件》,未公开发表,原件存文化部档案处。
⑧⑨田汉:《为爱国主义的人民的新戏曲而奋斗》,《田汉全集》第十七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傅谨.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J]. 文艺研究,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影视与戏剧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