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目标型治理:内涵、特点与困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73 次 更新时间:2017-04-21 15:32

进入专题: 社会治理  

刘晨  


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形式可谓繁多,例如“选择性治理”、“整体性治理”、“分类治理”等等,虽然这些治理的方式很重要,但是“目标型治理”也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从“目标治理”的内涵、特点、困境来进行剖析。


(1)目标治理的内涵。什么是目标治理?简而言之,就是采取一个特定的目标来带动社会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例如,例如“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近平,2012)再例如,“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等等。类似这样的“口号式”与“感召式”的治理背后,无不体现出一种治理目标。


(2)目标治理的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想象”,是“计划性的”,但这样的“计划”并不是硬性,而是要有政治弹性,从而尽可能的接近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当然,达到这个目标最佳。第二,他有很大的“感召力”,这样的“感召”一方面体现出执政者对社会的“承诺”,另外一方面意味着“承诺”之后的“责任感”。第三,目标治理带着政治指派的属性。所谓政治指派,就是作为权力代理人的基层政府要理解“目标”的重要性与意义性,要善于懂得“目标实现”的可操作性(具体治理的方法),从而从个体再到整体得到该有的“共发展”。第四,目标的实现可能是比较长远的,也可能是比较短期的,例如2020年要确保如期脱贫。第五,目标的制定往往有节奏性,“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曾伟,2015)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十二五”、“十三五”等。五年一个规划,在这样的规划下作出总结与反思,还有总结,再进行下一个五年计划。往往规划性的发展背后又是目标在起着一定的作用。到底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什么?——让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还是?


(3)目标治理的困境。第一,不合理的目标设定往往导致合法性的流失,尤其是“看不到的目标”会引发信任危机。第二,目标治理还可能因为目标设定的“刚性”导致一些“只讲手段,不讲底线”的发展方法出现,例如“河北出现的地下污水达2千万立方”就是典型的写照。第三,目标治理的路径,比较单一化。按理说,一个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复合型发展模式,但是目标治理仅仅是在“目标”的感召下进行,而万一马克思·韦伯所说的感召型失灵呢?这必然会引发目标治理的失灵,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以上是目标治理的内涵、特点和困境所在。现如今,这样的治理形式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我们日常的一些社会治理中经常会看到目标治理和“口号政治”、“标语政治”等联系在一起。大的方面说,可能是一个国家的“目标”是什么样的,我们什么时候达到?怎么达到?小的方面说,一个乡村,什么时候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电话”等等。所以,目标治理虽然是一个并不陌生的治理形式,但要实现更好的“目标治理”,就需要在“具体治理”的层面做足文章,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同时,“小治理”(具体治理)与“大治理”(目标治理)要配套起来用,否则“见林不见树”,“目标”就成了“目”,而无“标”。


2017-4-21


推荐阅读:鄢一龙(著),《目标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进入专题: 社会治理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发展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05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