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抓住中国结构转型的“命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0 次 更新时间:2017-02-28 15:52

进入专题: 结构转型  

常修泽 (进入专栏)  

2月26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与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等机构合作主办的“经济全球化十字路口的中国选择”高峰论坛暨《二次开放》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全球化新变局与中国对外开放”、“经济转型与结构性改革”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命门”就是命运之门,问题是我们抓住了没有。这些年一直讲结构转型和转型调整,但是我觉得转的不理想,甚至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原因在哪里呢?一个物本主义,第二个官本位,这些东西阻碍着中国的结构转型。

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经过研究思考,认为应该抓住人本论的思想,“命门”就是人本。为什么呢?第一,人本是马克思主义里面的基本精华,人的发展是新社会的本质;第二,它也是我们人类的共同的财富,共同的价值趋向;第三,用人本来对抗物本和官本;第四,面对着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乃至于今后中国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我们的发展从哪里出,应该研究人的发展。

现在难点在哪里?就是怎么样把人本思想贯穿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当中,把他串到底,打通它。根据我的研究是六个结构,把人本穿到这六个结构里面,我2015年出了一本《人本型结构论》。六个结构分别如下:

第一,需求结构。需求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居民消费率比较低。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率是37.4,全世界平均是58.3,相差20个百分点,我国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充分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率太低。怎么办?结构转型、需求转型瞄准什么?我认为是居民消费率及其背后的民富支撑,必须要由民富支撑居民消费率。

第二,供给结构。供给结构现在的问题是又过剩又不足。不足主要体现在服务业不足,我们服务业占比与发达国家相差十几到二十个百分点;另外新兴产业也不足。从人的发展出发,我认为供给结构应该瞄准跟人的发展相密切关系的现代服务业,包括健康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等等。

第三,要素投入结构。我们过去三十年靠什么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我们靠的是资本、环境、土地大量透支,这种路子走不下去。我们应该靠创新,创新得靠万众创新,心灵放飞。因为你要创新,无论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没有人的心灵的放飞是做不到的。

第四,资源环境结构。这里面主要问题是透支太厉害,怎么办?我认为要瞄准八个字,环境人权和生态福祉。

第五,城乡结构。主要的问题是还很难做到人的城镇化,而是用物的城镇化。重点是要能够消除制度的鸿沟,融入城市文明。

第六,区域结构。我们现在板块问题的碰撞还是比较厉害的,区域之间经济关系和人的关系还是比较不协调。因此应该抓住区域之间人际的协调问题。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比如东北。我最近去东北五次,1.22亿人,东三省加上内蒙的东五盟,现在比较困难。我看最近的统计,财务指标显示,东三省2781个国有企业净资产1.1万亿,加上银行贷款总资产共2.8万亿元,干了一年总体亏损。人民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矿区、垦区和林区。因此怎么把人的发展贯穿到实际的区域发展当中,我认为这些问题都需要破题。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从人的角度说三条。第一条对京津冀这个地区来讲,环境人权我认为是当务之急的,而且是头等命题,这是中国目前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京津冀连为一体。所以在协调发展中怎么解决环境人权。第二个就是怎么样把北京这个创新扩散到河北、天津,现在保定搞了一个高新区中心,天津搞了一个中关村管委会,试图使人能够得到一种创新。第三个就是怎么把人的发展在这三个地方进行统筹,协调这个关系。最近北京户口、燕郊的居民可以就地在河北省看病,然后和北京统一社保。它体现了人文的关怀,就是要把这三个地方协调起来。

关于国有企业“走出去”。我只谈一个问题,也是我的一个忧虑之处,“走出去”到“一带一路”至少是64个国家,“走出去”要用什么样一种人格的力量“走出去”,如果把我们国内的一些不太好的东西带出去,这是我非常担忧的。我读了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在《之江新语》里讲的,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是“文化的人”,注意不是“文化人”,是文化的人,不是物化的人。他接着说是全面的、能动的人,不是片面的、单向度的人,这个对我很有启发。我建议央企的朋友们“走出去”,央企的领导人要按照这一原则来“走出去”。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结构转型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38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