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60 次 更新时间:2016-12-11 23:40

进入专题: 大学文化  

顾明远  

前几年曾经掀起过一阵大学文化热,但是这几年似乎又有点冷下来了。但是,大学文化永远是大学人(校长、教职员工、学生)应该坚守的。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文荟萃的场所。大学如果不坚守独有的大学文化,那就会有其他文化入侵,如官僚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等庸俗文化的入侵。反正,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不过有不同的文化。商界有商业文化,讲利润、讲赚钱;娱乐圈有娱乐文化,讲娱乐、讲感官刺激;官场有官僚文化,讲排场、讲权力。总之,不同的社会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大学应该坚守大学自己的文化。


大学的本质是求真育人

2009年我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大学文化论坛上讲到,大学的本质是求真育人。求真就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育人就是培养真才实学的人才。大学从她产生那天起,就是一群学者自由研究学问的地方,同时在研究学问的过程中培养人才。当初以培养文科神职人员、法律人员、医生等为主。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大学的职能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迫使大学走出象牙之塔,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一方面大工业生产需要大学为它创新知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学需要从企业获得资金,才能更新设备、聘任高水平的教师,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大学的本质没有变化。为社会服务也需要建立在知识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没有创新的知识,如何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没有人才的培养,谁去为经济发展创造财富?因此,大学的本质仍然是求真育人。大学不同于其他研究机构,研究机构的任务是单纯地研究学问,虽然参加研究的青年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成长,但人才的培养不是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大学是既要开展学术研究又要培育人才,两者是结合的,只有开展学术研究,创造新的知识、新的学术,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大学如果泛指高等教育而言,那么,近百年来已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即由少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大批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常常引用的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定律:高等教育毛入率超过15%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超过了50%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那么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以后,大学的本质有没有变化呢?我认为,高等教育在层次结构上有了变化,但大学的本质没有变。大众教育阶段的高等学校有了层次的差别,有一批研究型大学,大批的本科教学为主的大学、学院,还有一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等专科学院。如果按照中国的称呼都把它们称为大学的话,它的职能的构成会有所调整,但求真育人的本质没有变。即使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他们不以研究学术为主要任务,但仍然要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创新,怎么能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


大学文化应是高雅文化

大学文化就是要围绕着大学的本质来建设。大学应该是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生机勃勃的、具有青春活力的文化,集高大、深厚、浓郁、清新于一体,是一种高雅文化。文化有高雅文化、低俗文化之分。大学是学术的殿堂、知识分子荟萃的地方、是社会的最高学府,大学应该具有高雅的文化,培育高雅的人才,引领社会的风尚。

大学文化体现在学风上,学校学风好坏,关系到学校的质量。学风问题,就是学校办学的理念问题、师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工作态度问题。大学学风建设要以学术为中心,应该具有追求真理、独立思考、批判创新、敬业爱生、严谨笃学、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师为了追求真理,把学术视为自己的生命;为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爱生如子,诲人不倦。学生为了追求真理,志存高远、孜孜以求,爱师更爱真理,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学校管理要以学术为中心,充分尊重教授治学的权利,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和谐进取的共同体。

但是当前大学文化却不尽人意。功利主义盛行,官僚化、商业化、娱乐化泛滥成灾。学校行政化气氛越来越浓。学校去行政化的呼声已经喊了多年,但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办事手续之烦琐、效率之低下,难以言状。例如一个报表,学校可以让你填几十回。其实每个老师的基本信息,学校早已有之,特别是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已很普遍,老师的信息都在电脑之中。但申报一个项目要填一大堆表、年终考核要填一大堆表、课题总结要填一大堆表。填表的时间浪费了许多教师本该搞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学校领导整天陷于文山会海之中,脱离课堂、脱离群众,他们不了解老师在干什么,也不了解学生是不是真正在努力用功。请问,现在有几位领导能在教师中有几位知心朋友?能静下心来和老师聊聊天?

商业文化已经渗透到学校每个角落,什么都要收费。一些大学举办高级研修班,收取高额学费;各种培训班泛滥成灾,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古训在大学中好像已不复存在。

娱乐文化在学校中泛滥。学生有一批“低头族”、游戏族,不是埋头读书,而是埋头玩手机。甚至有的学生说,因为在小学中学时代备考太紧张,丧失了幸福的童年,到了大学要好好轻松玩一下,补上幸福的童年。某些学校甚至出现一种低俗文化,什么“男神女神”在大学中广为传播。甚至一些高校官方宣传也开始起用帅哥美女照片吸引青年考生眼球,什么“女神在X大等你”、“上XX变白富美”等,真是斯文扫地,我都不愿再把这些大学的名字写上,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都觉得脸红。

学生的学风问题也存在问题,有的研究生写论文,言必哈贝马斯,文必海德格尔,拉着虎皮当大旗,美其名曰理论性强。其实他并不懂什么叫理论,什么叫学问。做学问首先要把事实理清楚,然后加以分析、探究,得出结论和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做学问有几种态度,第一种是深入浅出,深奥的理论,都能让大学读得懂;第二种是深入深出,学问很深,写出来的论文也很深奥;第三种是浅入浅出,学问不多,但实事求是,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第四种是浅入深出,学问不多,都装成大学问家,写出来的论文东拉西扯,让人看不懂。第一种是最有学问的人才能做到。最糟糕的是第四种人,不懂装懂。现在有的学生的论文就是这样。实在让人担扰。


重塑大学文化

由于当前大学文化的缺失,我们要大声疾呼,重塑大学文化,创造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营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文化首先要认同社会的主流文化。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改革开放、继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引人类一些优秀文明成果,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的本质是求真育人,就要坚持德育为先、厚德载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为国家,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奉公守法,做合格的公民;对个人,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学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扎实的本领。

这是大学文化的共性,每个大学还应有大学文化的个性。大学的文化建设是根据大学办学的性质目标、历史文化积淀、师生共同信念、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长期积淀起来的。因此,要在普遍的大学求真育人的共同精神下,塑造自己学校的文化。例如研究型大学与应用性大学的文化就应该有所不同,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大学的文化会有差别。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反映了清华大学立德树人、严谨笃学的精神;北京大学自蔡元培掌校以后提出“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主张,其文化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北京师范大学以师范教育为特色,所以提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也是北师大文化的主要精神。一些应用性技术大学,大多有联系实际、求实创新的文化。

当前的问题是,全国高等学校同质化十分严重。专科想升本科、本科想升大学、大学都想办成清华北大那样的研究型大学。所以大学文化也没有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大学的特色,也不会有师生的凝聚力,也培养不出有特色的创新人才。现在大家都在谈地方院校转型,有的学校领导感到困惑迷惘。其实就是让一些院校重新定位,根据学校发展的历史、学科的优势、队伍的建设、社会的需要,重新确定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包括学校文化的建设。转型不是抛弃原来的一套,重新搞一套,而是使学校适应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等学校要取消等级观念,学校只有层次之分,不应有等级之别。应用性高校、专科学校也能办成世界一流。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是一所本科院校,是常青藤联盟之一,同样全美有名;美国纽约银行街学院是一所小小的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学院,但在幼儿教育界世界有名;解放初期我国上海立信会计学校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会计人才,闻名全国,堪称一流。可见不在于学校的层次,而在于能否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大学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是几代人的努力积淀的结果。今天我们提倡重塑大学文化,不是抛弃传统,另建一套,而是要去腐求精,摒弃低俗文化,提倡高雅文化。大学要挖掘历史优秀传统,根据时代的新要求、教育的新理念,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建设也不是学校领导几个人的事,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共同策划,细心培育。学习永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在我国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应该成为学习的典范。通过学习求学校的发展,通过学习求师生的发展。使终身学习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

 

文字来源:《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2期



    进入专题: 大学文化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48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