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庆举: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教育学

———记“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发布会暨研讨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6 次 更新时间:2016-10-17 20:44

进入专题: “生命   实践”   教育学派  

庞庆举  


叶澜教授提出并主持创建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自2004年正式面世,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继2007-2009年叶澜教授主编、出版了“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回望》《立场》《基因》和《命脉》)之后,2014~2015年,叶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又出版了三套论著系列(系列一“基本理论研究”、系列二“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和系列三“合作校变革史”),共计30本。

值此三套论著系列全部出版之际,为深入研讨“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学建设事业,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3月28-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行了三套丛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主持。

在28日举行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发布会暨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指出:“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发布会暨研讨会,不仅是教育学界的盛会,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学术研究的盛会,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优良传统的学脉传承与当代创新,它拉开了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新篇章。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强调: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学人和学脉的传承创新是学科建设的薪火与源泉。叶澜教授新作《回归突破》成书时,即被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动签约,拟英译出版。这表明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是原创的,才有交流的资格和实力。他们都特别提到:叶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生命·实践”教育学孕育期、初创期、发展期、成形期和通化期中,形成的教育学建设路径与教育学人学术品格,攸关学术发展、学科建设和学人成长等大学的“命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黄旭分别对丛书出版的价值、叶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扎根中国实践与中国文化所走出的教育学研究新路,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和再次合作的期望。

研讨会上,叶澜教授介绍了三套丛书的策划与成书过程及其原则,阐明了“生命·实践”教育学建设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之间的相关性和融通性,三套丛书之间和每套丛书内部在理论与实践、成事与成人上的融通性,阐明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logo——“冬虫夏草”的内涵,形象地凸显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核心概念的复合性、创生过程的转化性和中国原创性。叶澜教授还介绍了《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第一套中,叶澜教授的专著)与《教育概论》(修订版)和《“新基础教育”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今后将在两个维度上作深化研究:社会的教育责任、教育与人生全程的关系。最后,叶澜教授希望与会者对“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提出批评和建议,共同为中国教育学建设努力而为。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教育学,她以“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是中国教育学“为了生存”而发出的“新生儿的啼哭”作为结语:“它一定不优美,但是真诚,意味着有了生命。”

在29日举行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扈中平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孙杰远教授、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教授、浙江大学周谷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坤庆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王鉴教授、山西大学侯怀银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孙俊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金生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河南大学刘志军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和学新教授、西南大学易连云教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郑金洲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浙江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和作者代表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王培颖校长、七宝明强小学顾文秀校长、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等先后发言。此外,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傅维利教授等专家以书面方式参与了研讨。大家围绕中国教育学建设的路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学人队伍建设等论著系列所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情而又深刻的研讨。

扈中平教授首先指出:“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的出版,是中国当代教育研究和教育学建设的大事,它带来了冲击、震动,带来了启示和鼓舞。它直面教育学内外双重挤压的生存困境,提出和解决了中国教育学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在回答基本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了中外关系、理论与实践关系、本学科与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困扰教育学建设的前提性问题,表明了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学科认同与学术使命。它给中国教育学建设带来了新生机,是学人自我生命的增值与超越,它将引发更多的教育学创新。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或就论著系列整体,或就《回归突破》、《“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等专著,或就“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脉传承与创新、古今中外关系、学科间关系、“生命·实践”基因概念、文化传统、哲学基础、内在逻辑结构、“新基础教育”研究路径、学校变革、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等专题,进行了多视角的解读。大家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以独立学科立场、基因式核心概念、五大命脉、理论与实践交互构建的研究方式,形成了从元学科到基本理论的逻辑有机体,为中国教育学在学科丛林中赢得了学术地位与尊严,也赢得了在世界教育学中的尊严。它的有字书写背后的无字实践与团队努力,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大家在研讨中还提出了各种精彩的论点,如“叶澜之路”、“叶澜之谜”“中国文化大学脉”、“回答教育现实问题的教育学”、“理论进入实践的资格”、“教育学首先是成人自我教育之学”等。研讨会充满了理性与真诚、多维的肯定与更多的期冀,希望能进一步壮大学术研究共同体,基于“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形成更大的教育学整体型态。此外,许多与会专家还表达了参加本次研讨会带给自己的“自我拷问”:我生命自觉了吗?我在做教育学研究吗?我有教育学思想吗?我能创建怎样的教育理论?我能和中小学持续开展合作研究吗?这些自问,不仅体现了本次研讨会的思想深度,而且预示了教育学建设将有更多学人更加努力地倾心投入。

在研讨会最后,叶澜教授再次感谢实践和实践合作者,实践滋养了理论,双方共生相长;感谢拨冗而来、倾情付出的与会专家,因为在乎教育学研究,大家的发言进一步清晰了学派创建的价值,为教育学生存而发出的第一声响亮的啼哭和呐喊,带来了教育学独立、自信的生命力。叶澜教授特别表达了自己为什么愿意做教育学人,因为教育的丰富复杂需要以研究者全部的丰富性去体悟、理解和表达,做教育学研究令人永远有学习的冲动,不断更新成长,正因为如此,教育学人的生命会越来越丰富、美丽和幸福。(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进入专题: “生命   实践”   教育学派  

本文责编:dengjiax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74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