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宁夏脱贫考察笔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0 次 更新时间:2016-10-12 22:21

进入专题: 宁夏   脱贫  

常修泽 (进入专栏)  

今年4月,笔者曾前往宁夏实地考察脱贫情况,随看随想随记,现摘录与读者交流。

这次专为探索脱贫而来。全国尚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且大部分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之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锅底人群”,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亦高。宁夏就是这样的典型地区。

据我事先了解,在宁夏全区675万总人口中,目前尚有贫困人口58万,占总人口的8.6%,大大高于全国4%的水平。中央提出全国五年内全部脱贫,宁夏则进一步提出“提前两年全部脱贫”,气魄不小。

然而,“全部脱贫”谈何容易?故想到第一线实地调研,看看能否寻求一些有效的解决方略。


解放80年的老区盐池县如何脱贫:


探索“市场众惠”新路

盐池县位于原陕甘宁边区,1936年被红军78师解放(县内有座36米高的解放纪念碑),至今恰好80年,但依然是国家级贫困县。

1998年我来此县调研时了解到,该县历史上是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以盛产咸盐、皮毛、甘草著称。县内分布着大小20余个天然盐湖,因此得名“盐池”。全县面积8661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属于“老”、“少”、“穷”地区。选来选去,选定盐池为考察第一站。


脱贫: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盐池县资源是有的,它号称“滩羊之乡”、“甘草之乡”。问题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如何把贫困人群转化成脱贫人群。

转化看来主要是“双轮驱动”。但是,不同领域侧重点不同。

一是政府主导型,用政府的力量扶贫。如生态移民等,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责无旁贷。这种模式在中国最大生态移民集中区——宁夏红寺堡比较典型(下一节专题分析)。

二是市场扶贫模式,这种模式人们比较陌生。这次在盐池县调研,重点寻求如何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扶贫。

到达当晚,县政府负责人介绍了“金融扶贫”的做法,闻讯我很高兴。这属于靠资本市场来扶贫的一种尝试,这种做法已经在宁夏推广。


依托市场促进脱贫案例分析

在盐池县产业物流园区,我重点看了宁夏绿聚人公司所办的大市场,并与该公司的集团公司“绿金在线”董事长张文军先生探讨了依托市场、促进脱贫的思路。

经详细了解,他们主要从五个方面构思并展开工作:

第一,构建线上和线下市场。基于盐池的甘草、黄芪及当地农特产品的资源优势,构建线上和线下市场,主要以线上市场为主,着力将甘草、黄芪及其他农特产品,通过线上市场直接销往到全国。其主要销售市场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中国重点健康消费聚集地。这些地方对健康养生最为关注,其健康消费约占全国的70%左右。通过直接对接,让农民增加收入。

我很关心,这到底能让农民增加多少收入?他们给我算了两笔账:第一笔是销售增加量账,预计农民相关的农特产品销售实物量将增加15%—20%左右;第二笔是价格账,上网以后竞争激烈,农民的销售价格有所上升。考虑量价双提高因素,相应的销售收入金额估计提高25%—30%左右。

第二,做好仓储和质检等配套服务。他们把为农民卖家和买家提供配套的仓储质检功能列为第一项配套服务。我实地看了仓库,占地6500平方米,已经存储了大量的甘草、黄芪和枸杞等(不仅购自盐池)。我问,周转天数几天?告之45天左右。我问,如何质检?告之,采取抽检方式。

第三,延伸发展农村电商。我考察时,公司正在与县里合作举办农村电商旗舰店培训班,打造农村电商网络。一方面,让B端和C端的人能买到地道的盐池产品,另一方面,盐池当地的农民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工业品,即通过农村电商网络,加快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

第四,下游加工增值。对于当地农产品(特别是中药材),除了以原材料的形式卖出以外,他们还准备加快开发增值的过程。

第五,源头发展养殖。他们拟探索滩羊C2B网上养殖等模式。线上客户自己买小羊羔,每天饲养和活动过程全部线上直播。养成后,自己想怎么处置都可以。这是一种新潮的共享经济模式。


“市场众惠型”思路形成

通过调研,在掌握实际情况基础上,依据我多年研究的商品经济理论,初步形成了与“政府主导移民搬迁”相平行的“市场众惠型”的脱贫思路。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企业的力量,建立相关大市场,开展线上线下交易,利用互联网发展贫困地农村电商(特别是农村电商旗舰店),并对示范点进行培训。

对这种市场扶贫模式,一开始我曾考虑称其“市场普惠型”,但一深思,并不准确呀。建立市场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交易,让农民与客户线上直接对接,有利于挤出中间的“不合理环节(包括一部分倒爷)”。其核心问题是重构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利益分配趋于合理,尤其是向上游倾斜,向贫困人群倾斜,让产中和产后更加促进产前,让农民安心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争取卖出好价格。一头让农民多收入,一头让客户少支出,这就是利益的再分配。是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存量变革,是一场利益的调整,不可能是完全普惠的,但农民可以较多受惠,因此可以叫“众惠”。

当然,从长远来说,脱贫从根本上还要靠教育。在盐池县高中,我与一年级学生交谈,深切感到:倘若孩子们受到良好教育,定会与他们的父辈有不一样的活法!


走进中国最大生态移民集中区红寺堡:


破解三大难题

离开盐池县,向西南驱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中国最大的移民扶贫集中区——吴忠市红寺堡区。

红寺堡区是因移民搬迁而新建,面积2662平方千米,人口23万,其中20万从宁夏南部西海固等八县有组织易地迁移而来,还有3万是自发移民而来。当地介绍说:“这是中国贫困人群易地搬迁的最大聚集区。”要想了解中国的移民情况,红寺堡比较典型,可以说是中国脱贫的缩影。

到红寺堡调研,我首先请教当地的书记和区长: 目前地区内尚有多少贫困人口?答:建档立卡4.8万人,涉及34个贫困村。

我问:瞄准这些人群,如何精准扶贫?答:通过扶持产业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医疗救助和社会帮扶扶持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我重点关注前三个方式。随后前往村落,实地调研如何破解搬迁稳住、产业融入、生态补偿三大难题。


难题之一 易地搬迁:如何搬得出、稳得住?

先到罗山脚下探寻乡亲们移民前的旧址。只见仍残留的一些土窑洞,如今人去窑空。借助手机光亮,在窑洞的墙上居然看见了1960年的《光明日报》,窑洞前还残留着石磨等遗物。此地已被定为“关口移民旧址保护区”,纪念墙上有个硕大的“根”字,这里是乡亲们的根啊(有朋友突发奇想,可否在此建一个中国减贫论坛永久性会址)。

如今乡亲们已离乡,迁入红寺堡新区。然而,怎么能留住他们呢?唯有在产业上作文章,让他们扎下根。


难题之二 产业融入:如何发挥企业的力量让扶贫精准到户?

在红寺堡区柳泉村,我参观了一个“精准扶贫养殖示范园区”。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在此养了两万头牛,公司的名字叫“壹加壹”,意思是“公司+合作社(或农户)”。这个模式我此前在其他地方也见过,而新鲜的是,他们按肉牛的养殖周期分段运作,公司、农户有分有合,精准到户。在已饲养九个月的肉牛集中养殖场,我发现虽集中养殖,但“包牛到户”,牛身上有养户标志,分散的农民变成了拿工钱的现代养殖场的农业工人。

这里给我的启发是:一要精准到户,二要现代养殖。要设法用市场机制,通过现代企业的力量把农民融入产业发展之中。


难题之三 生态补偿:如何切实到位?

红寺堡地处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边缘,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据我的“广义产权”即天地人产权理论,生态环境是有价的,创造者应得到补偿。生态移民迁走后,原地进行生态修复,应得到补偿。那么,接受移民的新区实际上也为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是否也得到补偿了呢?我了解到,农民种树种草,生态补偿“种完就给”。这确实是扶贫的一种新思路,倘若能将此区纳入生态补偿试点范围则更好。

调研后,区里组织座谈会。书记让我谈心得,我说,经过调研,初步构思了一个“红加绿”扶贫模式。红就是红寺堡的“红”,绿就是绿金的“绿”。前者政府主导型,后者市场主导型。当然,前者也有市场融入,后者也有政府辅助。


走进中心城市银川:发现脱贫致富三亮点

在实现全国数千万农民脱贫的历史性变迁中,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这个命题特别值得探讨。通过银川调研,感觉有如下三个亮点,值得聚焦研究:


亮点之一 现代网络扶贫力量

“智慧宁夏”展示中心设在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內。这里有“一网一库一平台”,其主要功能是统领自治区信息化全局,同时也是宁夏的中心枢纽。

中枢内有诸多“云计算”,很高兴见到一个“扶贫云”,从自治区到村,有关扶贫信息数据非常详实,而且能与各“云”互联互通,令我大开眼界。联想到在盐池、红寺堡看到的“互联网+”行动,无论是特色农产品还是物流商贸,互联网对扶贫可谓前景广阔。

下一步,我建议应扶持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O2O(线上对线下)、B2F(商业机构对家庭)等新业态发展,给脱贫致富插上互联网翅膀。


亮点之二 脱贫与对外开放结合

三年前我来银川调研,中阿博览会会址尚在建设中。这次看到“小白帽加红纱巾”造型的特色建筑,特别是看到中国厅、阿盟厅等专门会场,令我很兴奋,耳畔似乎响起了“一带一路”的驼铃声。

交谈中了解到,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有一些东干人,与回族朋友同根同源。那边地广人稀,需要劳务人员和基础设施建设。我想,是否可以借助“一带一路”,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来促进当地乡亲脱贫致富呢?这对中国和相关国家都是互利双赢的好事啊!


亮点之三 宁夏蒙元文化新牌

“民间自有高人在”,我前往西夏区叠翠园访问了一位民间蒙元文化研究者。他讲述了蒙元文化在银川的发展情况,如数家珍。在他那里,我看到了诸多元朝时期的历史文物,包括元代稀世瓷器等。我想这些可与开发蒙元陵墓相配合,作为未来建立博物馆的文物。如能实现,可以提升宁夏旅游文化价值,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

来宁夏调研虽只有几天,但收获不小。除上述外,还搜集了不少文字材料、现场照片以及访谈录音,打算好好消化一下。有时间,我想再到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看看那里的脱贫情况。


来源:《群言》2016年 第9期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宁夏   脱贫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67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