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做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36 次 更新时间:2016-10-05 20:46

吴万伟  

科斯提卡·布拉达坦 著 吴万伟 译


你听说过设拉子(Shiraz伊朗西南部城市)建筑师的故事吗?他设计了世界上最漂亮的清真寺。谁也没有设想过这样精美的设计。其大胆令人惊叹,布局精美,既神圣庄严又散发人性的温暖。观看过该设计的人都钦佩不已。

著名建筑商请求建筑师允许他们建造这个清真寺;富豪远道而来要购买这个设计;盗贼想方设法要偷走这个设计;势力强大的统治者在考虑是否采用武力抢夺的方式。但设计师将自己锁在书房里,盯着设计图一连看了三天三夜,最后将其付之一炬。

建筑师无法忍受这个想法,即变成现实的建筑将沦为衰败和没落势力的牺牲品,最终坍塌或被野蛮人摧毁。在书房里的日日夜夜,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作品遭到破坏和化为灰烬,这个前景令他忧虑不已。还是让它保持完美最好,根本就不建造岂不更好?

这个故事是个寓言,不过,尤其是在事实上崇拜进步和生产率的当今时代,其主要观点仍然令人感到恐怖和神秘。那就是一件物品的理想状态出现在它存在之前,未生之时比出生之后更好。这种哲学见解背后的古老根基仍然值得我们探索一番。

我们在菲利普(Philip)的诺斯体教派(真知派)福音(Gnostic Gospel)中读到:“这个世界源于一个错误。”制造该错误的造物主“想创造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长生不老的东西”,结果却“没有能实现其愿望,因为世界根本不可能永不消失,他也不是制造世界的人。”真知派教徒相信不存在是完美的标志,而存在已经成为一种堕落。

早期真知派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波希利德斯(Basilides)相信神的最神圣贡献是其不存在。按照他自己的描述,波希利德斯是相信“上帝不存在”的神学家,他指上帝是“那个不存在的人”,这与陷入存在和时间陷阱中的世界造物主正好相反。

真知派思维将我们引入享受特权的认识领域:先于实现的完美状态。那个还未出生的东西---无论是世界还是个人或家具或者本文这样的文章---或许什么也不是,但在此阶段,它是最理想的。其虚无性比任何普通的存在更充分、更丰富。进入存在状态就意味着进入了时间轨道,伴随着时间必然出现衰败、老旧和死去。

很难找到这种观点的现代支持者,但罗马尼亚裔法国哲学家萧沆(E.M. Cioran)当然是其中之一。在1995年去世的萧沆看来,比死亡更糟糕得多的事是“生的灾难”和随着出生而陷入的“时间陷阱”。萧沆在《出生的麻烦》中概括了出生之前的浩瀚虚无状态。

他写到,“我只是受到在我之前的存在的诱惑,我存在之前的那个庞大时刻---未出生的状态。”从那个角度看,他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获得了对自己的更深刻理解。“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存在。一个非公民、一个边缘人、一个仅仅依靠其丰富和过剩的虚无性而存在的饭桶。”

萧沆的口味的确不同寻常。他喜欢色雷斯人(Thracians),因为他们“会对新生儿哭泣”,他也喜欢波各米勒派(Bogomils)真知派教徒,他们“为了论证上帝的合理性,要求撒旦为创造世界的恶行负责。”

所有这些都提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何做事?为何犯下“创造世界的恶行”?为何制造世界上的种种失败?

我们知道,无所事事在西方文化中的名声很糟糕,但它可能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哲学体验。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写长文称赞它,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认为“什么也不做是世界上最困难之事”,也是最具智慧之事。热爱文学的伟大而完美的有闲者伊凡·冈察洛夫(Ivan Goncharov)的主人公奥勃洛莫夫(Oblomov)或梅尔维尔(Melville)的书记员巴特尔比Bartleby)都是热衷形而上学探索的人:他们成为拥有不寻常复杂性格者的代表。

因此,无所事事体现了虚无体验。虽然虚无往往占据东方传统如佛教和道教的核心位置,西方人却往往避之不及,毕竟西方哲学的最典型分支之一是本体论,即研究存在的学问。

但是,即使我们没有选择拥抱虚无,虚无本身也可能选择来拥抱我们。或许不是我们无事可做,不是我们感到厌烦,也不是我们宁愿随后再做,而是我们看不到做事的意义所在。在无所事事中,我们本能地意识到一种普遍的无意义性,这来自这样一种认识,即伴随着我们的每个行动,只能越来越严重地陷入宇宙闹剧的网络中无法自拔。

或许最迷人的无所事事是几乎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做派:拖延症。无所事事很难找到纯粹状态。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做不到无所事事,因为在最激进的情况下,无所事事会将其信仰者(如奥勃洛摩夫和巴特尔比)吞噬。但拖延症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不仅更容易患上,而且更具动态性,正如拖延症患者比清心寡欲的纪念柱圣人一样一动不动的无所事事者更有活力。

拖延症的剧本来自其分裂的本质。就像设拉子的建筑师一样,拖延症患者痴迷于还未出生的东西的完美画面;他受困于纯洁性和壮丽性的魔咒。他沉溺于不受时间打扰,不被乱哄哄的世界污染的整体。与此同时,拖延症患者非常清楚必须做的事。一旦瞥见最终实现之前的完美形象,他自己就注定要成为实现过程的一部分,成为破坏理想面目的人,为世界带来可疑复制品的人,这与将设计图付之一炬而挽救完美建筑的建筑师完全不同。

拖延症患者设想他的行动,意识到其将来的不完美性,但他必须这样做,因为他已经堕落,已经是个“俗人”,已经是“创造世界的恶行”的组成部分。拖延症患者既是冥想者也是行动者,这是最糟糕的状况,深陷被撕裂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

拖延症暴露的首先是创造焦虑:尽管我们意图良好,但我们注定都成为衰弱颓败的代理人,意识到这一点让我们痛苦不堪,因为我们的行为本身不是创造某种完整的或不腐烂的东西,若用真知派福音的作者菲利普的话说,而是使其称为“可消失的、会死亡的”东西。拖延症与哀悼亡灵紧密联系在一起:拖延就是在将你的创造物带到这个世界之前就去哀悼其动荡不定的命运。

我们或许应该花费更多时间思考存在之前的丰富虚拟性。毕竟,那是冥想的本质所在:探讨事物的非现实性,逐渐养成从其存在之前或不存在时的特权视角看待事物的习惯。不是被物质世界的虚假迷人外表所俘虏,我们要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充满漏洞和缺陷的世界还没有到来之前的时刻。

译自:Why Do Anything?  By Costica Bradatan

http://www.nytimes.com/2016/09/18/opinion/why-do-anything.html

本文责编:wuwan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最新来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62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