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行之:保守主义与拓展中国道路的共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6 次 更新时间:2016-09-23 01:51

进入专题: 保守主义  

刘行之  


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中国道路的探索再次步入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攻坚克难,还是举步维艰,难以突破各种既得利益的束缚?


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浓厚的观望情绪,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常态下,人们担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政治领域,“打老虎”带来的兴奋逐渐消退,人们开始担心官僚阶层的消极抵制会消解“全面从严治党”的效果。各领域相继出台改革方案,提高了社会预期,但能否落实尚待观察。为破除改革阻力采取的集权措施,也引发了是否“走回头路”的担忧。因此,观望也在情理之中,这恰恰说明,中国道路的探索需要凝聚更坚定的共识,需要动员多方合力推动。


这种共识,首先是对中国道路含义的共识。中国道路,无疑应是强国富民,拓展自由、民主、法治、平等的道路。无论持何种立场,信奉何种主义,对此是没有分歧的。进而,追求这些目标和价值的道路是现成的、可复制的,还是需要结合国情去探索呢?答案当然是后者,除了少数笃信西方模式的自由派原教旨主义者,大部分人对此也是有共识的。


分歧在哪里呢?在于当下探索的可行性——建制派认为是可行的,反对派则认为是徒劳的。现实视角的反对派,怀疑执政党的能力,认为腐败难以根治,无法摆脱既得利益掣肘。自由主义反对派则认为,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政治体制和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下,无从实现高水平的自由、民主与法治,此种反对意见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在建制派看来,前一种质疑可以用实践回答,后者却很难说服。因为政治立场更多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个人经验和价值判断的结果。但建制派至少可以在以下基础上,与反对派谋求共识。那就是——不管当下探索能否成功,取得的进步都是实实在在的,即使不幸失败,这些进步大部分都能遗留下来,有助于今后其他探索。


这可以称为中国道路的最低共识。构建最低共识非常重要,因为改革需要“忠诚的反对派”,而非“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派。前者有助于纠正改革偏差,后者只能撕裂社会,因为他们对明显的社会进步也冷嘲热讽地否定,进而断言,没有民主法治自由,现行改革定然无法突破。此类批评很少有建设性,甚至会带来更坏的结果。当局采取的许多严厉措施,其实是应激性的,很大程度是“为反对而反对”的行为招致的,当局越来越认为,与这些人对话是不可能的,只能诉诸强硬手段。


这也预示了缺乏共识可能导致的危险,即社会力量(特别是知识分子)加速右转,政府被迫左转,最终使改革破局。应该看到,当局“走回头路”的可能性极小,集权措施只是推进改革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如果“为反对而反对”者壮大,社会进一步撕裂,那么以强硬措施巩固政权,打压反对派,倒会成为不错的选项,为执政党内更多人所接受。


构建最低共识则意味着,反对派可以否定当前的改革路径,甚至不满意现行体制,但应就事论事地批评,相对客观地评价改革得失,而非一味否定,逢事必反。这一点对于壮大忠诚反对派,对于减少执政党的顾虑,对于削弱“极左”思想的影响力,都十分重要。


具备最低共识的基础上,建制派还可以在下述方面与反对派拓展共识:


一是告别革命,致力渐进变革。历史告诉我们,渐进改革常常能取得真实的进步,而激进变革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往往是将老一套略作妆扮,重新登场,甚少进步可言。


二是告别乌托邦,拒绝理论“彻底性”。将主义绝对化、教条化无助于其落地生根,这种理论“彻底性”与政治上的道德洁癖一样有害。理论的“开放性”“变通性”“可操作性”才是值得追求的,这正是意识形态领域有效沟通而非对骂的基础。


三是协力破除改革阻力,推动真实进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现阶段探索中国道路唯一现实可行的选择。改革最关键的是执政党自我革命,既要破除既得利益,也要克服官僚阶层固有的惰性,仅靠高层的改革意愿和意志力还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协力施压、监督。不论何种立场,都应该共同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至少不要轻易放弃这样一个历史机会。


四是重视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各种价值如何实现、彼此如何平衡,寻求各种主义相互融通的可能性,探寻使自由民主诸价值植根于传统、国情、民众的最佳方式,以及最可行的政治经济框架。


拓展上述共识需要保守主义的力量。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一道,构成当今世界三大主流意识形态。当代中国,在自由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保守主义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或居间作用。


保守主义对待变革的审慎态度,有助于各方坚定告别革命的共识,携手推进渐进变革。


保守主义更看重实践,而不是理论的自圆其说。这种务实品格,有助于带动各方特别是自由派原教旨主义者放弃乌托邦式的教条,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和策略,参与到当前探索中来,这对于实现自由主义的价值追求,反而是最有利的。


保守主义对传统的推崇,有助于提升现行体制的合法性。现行体制是鸦片战争后170余年来整个民族艰辛探索的结果,是革命传统与历史传统相连结的产物。保守主义者对此必然会保持应有的尊重与敬畏,对希望以其它制度全盘取而代之的想法,保守主义者无疑会认为是灾难性的。


保守主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通过重新阐释传统来推动变革,通过变革赋予传统新的活力。这种智慧,有助于将历史传统、革命传统与现代价值相贯通,有助于探索植根于文化土壤和现实国情的自由民主法治道路。


保守主义在思想源流、价值追求及其表述等方面,与自由主义更接近。其对实践理性的推崇、对秩序的珍视、对渐进变革的偏好,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相通之处。这使得保守主义能够成为双方共同的盟友,为交换观点提供更多可能。这种居间功能,有助于冲淡意识形态领域泾渭分明的对立,减少经院式的、无谓的纷争。


当下改革中,保守主义尚未发挥应有功能。在自由主义反对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激烈争执中,保守主义者应该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


    进入专题: 保守主义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49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