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他们是我的老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00 次 更新时间:2017-08-07 16:55

进入专题: 新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叶澜  

在我和“生命·实践”合作校的校长们共处的十多年中,我一直被他们尊称为“老师”。这次,我发自心底要尊敬地称他们一声“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我们是十多个人共行,何况我们共行了十多年!

“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虽然由我酝酿、首先提出并始终作为总策划人在行动,但它实在是一个艰难的事业。最难之处,恰恰在于要有学校改革的实践来证实。这是一个需要用学校的实践变革,来证明其可行性、合理性和价值、意义的研究与学派,何况要在今日中国如此复杂多元的背景下,要进行长达十多年的持续学校改革。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合作校的校长们积极支持,创造性地对学校变革的领导与推进,就没有今天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是他们,为我和其他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们,提供了可以长期、经常出入、共同耕耘的教育研究“学校田野”。让我们这些其实并不太懂中小学内在架构、运行规则的所谓“专家”,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生动的教育世界,闻到了学校泥土的芳香,看到了校长的忙碌和教师的辛苦,看到了许多无奈但尚可改变的天地。因为校长心中有事业,教师心中有爱。他们每天面对着数以千百计的少年儿童和家长的渴望。教育的良心——对人、对儿童、对未来、对民族的大爱,在学校里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是他们教我读懂了教育的良心,读懂了教育改革的根本希望在学校,从而更加坚信:凡不在乎学校、不关切师生真实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教育改革,都难以取得最终真实的成效。正是这种支持和读懂,使我们有了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信心。

是他们,在新旧激烈碰撞、几乎年年月月连教育也如此地不断有新花样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在内外对“新基础教育”研究都有着各种不同声音的背景下,坚定地选择了做“新基础”,这并非是一种盲目,而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感受到这一研究有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坚持。更为可贵的是,在这次访谈以前,他们中几乎没有人和我提过研究中唯有他们才能感受到的艰难。这需要何等胸怀:有难自己揽着,想办法解决,不用这些“难”去干扰华东师大的老师,而是让他们一心一意地做研究。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也会打退堂鼓,至少会增加许多个“不眠之夜”。他们有意识地为我们挡风遮雨,让我们能够安心、静心、潜心搞研究,我怎能不尊称他们一声“老师”!

是他们,在我们的合作研究中,无私地奉献出了时间、精力和智慧。“新基础教育”是一项理论适度先行,策划在前、实践跟进,在践行中需不断反思、不断重建,且因有理论与实践持续的双向互动、相互滋养,才逐渐丰富成型,成为有血、有肉、有精气神、有个性的研究。校长和老师们有领悟力、创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与他们讨论、沟通、交流,哪怕有时只是闲谈,都常常会让我在惊喜中豁然开朗——或发现了思索已久问题的症结,或找到了研究策略,或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命题,或感受到事理的奥妙,或明白了自己竟还有那么多的未知。和他们一起的时候,我的思维会被激活,进入灵动状态。我不只一次地对校长们说:如果让我来做校长,一定做不到你们这样好。尽管我还会经常向他们提出学校改进的建议,但我心里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他们的实践和智慧,我是想不清楚也说不出这些的,更难说让我去做好。

读人,也许是做教育学研究的人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功。十多年的交往,使我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想读懂他们、在更深的层次读懂他们的愿望。自然,不是为了练基本功,而是为了明白我的这些老师们何以会如此,一项改革的事业要靠怎样的人才能共同完成。2010年暑假,“新基础教育”进入第四阶段——扎根研究的第二年,我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熟悉程度,已达到可以敞开心扉的地步,我将这个愿望付诸实践了。根据双方时间的确定,一个个地花上半天时间交谈。我把它称作“深度访谈”,事先只需发一个简单的提纲。谈话有时在我去常州住的宾馆里,有时在我家中进行。没有摄像机,除了庞庆举博士作为访谈记录整理的合作者外,没有听众。我们有了一个难得的不谈工作、只谈自己的清静时间与空间。校长们的坦诚让我感动,他们虽比我小却有着比我丰富得多的童年经历,这让我惊叹;他们敏捷的回应、时时自然蹦出的闪光箴言让我深思;他们对“新基础教育”研究独特的评价让我知道该珍惜什么。我也时不时地被他们的谈话引发,忍不住发一大段“高论”。这就是我们这样性质的“熟人”访谈吧!

借此小序,表达我深藏于心的、对这些老师们的真谢!


责任编辑 施久铭

注释:

本文选自 《深度访谈 :读懂创造教育新天地的人们——叶澜与 “生命·实践” 教育学合作校部分校长访谈录》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年版)一书中作为序的 “策划者自白 : ‘他们是我的老师’ ” , 略作修改。


叶澜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教育学者


    进入专题: 新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14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深度访谈 :读懂创造教育新天地的人们——叶澜与 “生命·实践” 教育学合作校部分校长访谈录》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年版)序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