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腾:武昌起义后清廷组编新军三军考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89 次 更新时间:2016-07-08 00:31

进入专题: 武昌起义   新军三军  

张华腾  

武昌起义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在军事方面作出了迅速反应,将新军精锐组编为三军,以第—军南下前线,第二军作为预备,随时听从调遣,第三军守卫京师。但是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这项决策并未得到贯彻,尤其是关键的第二军由于种种原因并未组成,更没有开拔到武汉前线,在前线作战的主要是新军第一军,这就造成武汉前线清军兵力之不足,在军事上没有绝对的优势。从战略上说,没有第二军的配合,第一军便处于非常孤立的地位。第二军没有开赴前线,影响了军事统帅袁世凯的战略思维,由原来极力镇压革命党,逐渐变为以抚为主,以剿为辅,最后与革命党进行南北和谈。第二军没有开赴前线,是清政府的一大军事失误,影响了辛亥革命之结局。第二军被限制在北方,无法开赴前线的事实,折射出北方立宪党人的努力,客观上配合了武汉战场。

以往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从革命党方面的研究多,而从革命对象清政府方面尤其是军事方面研究得少。武昌起义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在军事方面作出了迅速反应,将新军精锐组编为三军,以一军守卫京师军南下前线军作为预备,随时听从调遣,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舰队沿江西上,协同作战。但是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这项决策并未得到贯彻,尤其是关键的第二军并未组成,更没有开拔到武汉前线,在武汉前线作战的主要是新军第_军。这就造成武汉前线清军兵力之不足,直接影响了辛亥革命之结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清廷组编三军的情况还没有展开研究。本文据掌握的有关资料,对清廷组编三军情况、第二军没有组编成军以及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分析,以期从清政府层面看辛亥革命,从军事层面看辛亥革命,从而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一、清廷组编三军概况


到武昌起义之前,清政府的军事改革取得了_定的成效,共编练新军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又一支禁卫军。这些新军中,以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六镇与张之洞编练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和第二十—混成协编制最为规范,战斗力也最强。

武昌爆发革命的消息传到北京,在清政府内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湖北新军造反起事,清政府所依靠的只有北洋新军了,对此清政府非常清楚,迅速作出反应,停止永平秋操?,调集秋操的近畿陆军开赴前线。10月12日(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发布谕令,“著军谘府、陆军部迅派陆军两镇陆续开拔,赴鄂剿办”。13日,陆军大臣荫昌就带队奔赴武昌前线“二十二日陆军大臣荫昌、易乃谦、丁士源、何守仁诣阙请训,即率全部幕僚于下午一时由北京西车站南下,有禁卫军一标到站欢送”。

10月14日,清政府进行了周密的军事部署,将北方、近畿新军组编成三支军队,并对三军的组成、任务及司令官进行安排,特发布上谕宣布:

现在派兵赴鄂,亟应编配成军。著将第四镇暨混成第三协、混成第十一协编为第一军,已派荫昌督率赴鄂。其陆军第五镇暨混成第五协、混成第三十九协著编为第二军,派冯国瑋督率,迅速筹备,听候调遣。至京师地方重要,亟应认真弹压,著将禁卫军暨陆军第_镇编为第三军,派贝勒载涛督率,驻守近畿,专司巡护。

10月27日,关于第二军的组编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将驻奉天的第二混成协调入,袁世凯在转述军咨府的命令中说:“第二军兵力本单,本府前已商明陆军部,将奉天第二混成协为筹备,听调遣,该协似可加人第二军,日内拟令移驻滦州附近;第五混成协已饬移驻新民府,该二协均可随时调用。”这一军事调整,在滦州兵谏通电中得到证实:“我驻奉第二十镇、第二混成协及驻长第三镇奉命南征,各将佐士卒等,咸以目今政变之源,皆有政治不良引起,若不从政治改革着手,而徒恃征讨,窃恐治丝益棼。同仁等不忍国家沦胥,自相残杀,已提出政纲十二条请愿朝廷。”

新军编练过程中,是以一个镇为作战单位的。军一级的作战单位,在练兵处制定的营制饷章中有规定而没有实际“一军之制,由第一军至若干军,每军两镇至三四镇不等。现在镇数无多,平时暂不编军,遇有军务,再酌量情形奏请编设”。所以在清末编练的新军中是没有军这个作战单位的。清政府组编新军三军,说明他们对武昌起义的认识是深刻的,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兵变,而是威胁到其根本统治了,故采取非常措施应对。

  清政府组编的三军可谓新军之精华。其中第一军包括新军第四镇、第二镇之第三协和第六镇之第十一协,实际上为两个镇的兵力,足额应为25000人左右。而第二、第四、第六三镇,是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的精髓。其中第二镇是北洋六镇中成镇最早的军队,第六镇更是中国最早的新军,其主体是袁世凯甲午战争之后亲自训练的新建陆军和义和团期间开到山东归袁世凯指挥训练的江南自强军。时跟随陆军大臣荫昌往武昌前线的高级军官除了前面所说的第一军军部将领外,还包括第四镇代理统制第八协协统王遇甲,第七协协统陈光远,第二镇第三协统王占元,第六镇第十一协统李纯。这些高级将领,为清一色的袁世凯训练的北洋军高级将领。

第二军司令官冯国瑋,所辖第五镇全镇、第三镇之第五协、第二十镇之第三十九协以及后来编入的第二混成协,总兵力亦为两个镇,与第一军相当,人数足额也应当25000人左右。其中第五镇的基础是袁世凯巡抚山东期间编练的武卫右军先锋队,第三镇是最早编练成镇的北洋新军。第二十镇成镇于1910年1月,不过其成镇虽晚,但却是从北洋六镇中派生出来的。1907年徐世昌出任第一任东三省总督,奏请北洋第三镇和两个混成协随他到东北驻防。袁世凯从其第五、第六镇中抽出一部分军队组成混成第一协,从第二、第四镇中抽出一部分组编为第二混成协,后来第一混成协与奉天陆军第一标、第二标以及部分巡防队合编为第二十镇。第二十镇辖两协,即第三十九协和第四十协,原奉天军队大致为第三十九协,原调东之第一混成协为第四十协。第二混成协随同徐世昌开拔到东北,后长期驻防奉天旺官屯。

第三军由北洋第一镇和禁卫军组成,第一镇是袁世凯训练的以旗人为主体的军队。禁卫军是清廷罢免袁世凯后由摄政王载沣亲自下令编练的,以满洲人为主体,直接听命于摄政王,实际上是皇室的御林军。清廷将新军第一镇和禁卫军合编为第三军,担负保卫京师的重任。

清政府在武昌起义后之第四天,在军事上作出最快的反应,将北方、近畿最优秀的新军组编为三军,以应对革命危机,从军事学的角度看是非常正确的,一军开往前线,一军作为预备队随时开拔军保卫大后方京师。但关键的问题是,清廷没有将这项军事计划贯彻下去。在前线作战的始终是第一军,第二军不仅没有开赴前线,而且根本就没有组织成军。


二、武汉前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第一军


按照清廷组编三军的战略部署,第一军实际上在前一日即10月13日就出发了,以后一直在武汉前线,直到南北议和。从战争开始至战争结束,第一军的活动轨迹是非常清楚的。


(一)战争初期第一军全部开赴前线

荫昌率第一军司令部13日下午从北京出发,15日(八月二十四日)下午到达河南彰德,特下车拜访了在这里隐居三年刚刚被任命为湖广总督的袁世凯。袁世凯备宴招待。欢迎宴前,袁世凯与荫昌等有一段对话,对话说明,第一军主体已经经过彰德南下:

袁氏询曰:君等人足用否?丁曰:军队系宫保所练,惟三年以来改易颇夥,此时恐有多数编制,  宫保或亦不明。袁氏惟曰:君等为国建功必矣。语至此,肃客入席(燕席)。荫大臣曰:无须费心。袁氏笑曰:无关也。协统王占元、代理第四镇统制王遇甲,业于昨日通过南下。于是众就席匆匆食毕,作别登车。

18日,负责铁路运输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致函袁世凯,告知各路援军情况,其中第四镇、第六镇所属已经通过铁路运至前线。盛宣怀告知说:

公此行,事权必须归各路援军闻只有湘豫两军先到,未详人数,大约共总不到十营。第四镇廿六卯刻已运完。保定第六镇_协廿九开车,今日空车已有拖过信阳者,闻初一起节,需车若干乞预示。

18日之前,第一军所属大部分到达前线。是日黎明五时,第一军副官长兼总执法官丁士源召集将领议事,实际上督察各部情况,第一军所属军官大部到位。丁士源记述说:

二十七日晨五时,列车已能行动。丁氏亦随各列车南下。及抵滠口,丁车吹集合号,代理第四镇统制第八协统领官王遇甲,第一混成协统领官王占元,二十二标统带官马继增及督队官张敬尧,辎重第八营管带萧安国,均集合丁军车,分别报告前方经过……未几,第七协统领官陈光远率所部到滠。陆军大臣专车,自信阳开至孝感,即在孝感停车办公。

(二)战中及战后受奖的均为第一军将领

到11月底,武汉前线战事已经停止,南北双方开始谈判,谋求政治解决。早在11月15日攻克汉口之后,清政府曾经对立功将领进行表彰,这些将领是清一色的第一军将领:

以攻复汉口出力,赏协统王占元、陈光远、步队标统王金镜、李厚基、马继增、何丰林、炮队标统刘启垣、蒋廷梓巴图鲁名号。

 27日,清军攻克汉阳,袁世凯致电冯国瑋,对第一军进行嘉奖:

电寄第一军总统冯国瑋,据电报,初六日军情览悉,将士连日苦战,忠勇可嘉,现已夺回黑山等处,尤属异常奋勇,著赏给银二万两,由度支部发给,所有出力将弁,著冯国瑋择尤优奖,以示鼓励。

次日,王占元得以晋升,“陆军第二镇统制官马龙标因病解职,以陆军协统王占元充第二镇统制官,并赏副都统衔”。

12月13、14、15日三天,将第一军所有的高级将领均给予升职提衔:

 陆军第四镇统制官吴凤岭因病解职,以陆军步队第八协统领陈光远为第四镇统制官,并赏陆军副都统衔。

以陆军正参领何丰林充陆军第四镇步队第八协统领官。陆军正参领马继增充陆军第六镇步队第十二协统领官,均赏陆军协都统衔。

以克复汉口前敌出力予护理第四镇统制王遇甲以协都统补用并赏副都统衔;赏马队第二标统带官都司贾德耀等巴图鲁名号。

在上述获奖和升职的第一军高级将领中,未见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官李纯的情况,李纯是否在武汉前线,是否立功?回答是肯定的。李纯所部是攻占汉阳的主力,2月1日(十月十一日),李纯以书面形式向袁世凯全面汇报了攻克汉阳的情况:

 上月二十七日,奉冯军统命令,任攻汉阳。自顾才辁任重,恐难达到目的,惟有竭死力以图进取,冀副列宪平日之期许。当率官兵等逐次进攻,但地势艰险,四面皆水,仅于襄河枪火之下,搭桥一座进攻;兼时值霖雨,官兵数日行卧于泥水之中,后方输送,尤为困难。匪党防御严密,死相抵抗,苦战经旬,各种战斗具备。幸赖各将士坚忍耐战,奋不顾身,卒以克复汉阳……此次战斗剧烈,沐恩所属,不足_镇,官兵伤亡五百零七员名,实宽过多,殊堪悯悼。是役也,击毙匪人约二千余人,其逃窜渡江自行淹毙者约千余人。计夺得仙女山、汤家山、四平山、麦家山、黑山、龟山坚要炮台六座,夺得敌炮六十三尊,枪支子弹不计其数……至旬日战斗情况,容当详细具报。先肃寸稟,恭叩钧安。沐恩李纯谨稟。十月十一日。

既然李纯是攻克汉阳的指挥官和功臣,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呢?况且第一军高级将领都获得升职,为什么李纯没有?是李纯有其他问题吗?我们最终找到了答案,李纯升职,实早于以上将领。11月6日(九月十六日),因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升任山西巡抚,第六镇统制一职,陆军部上奏由李纯递补:

 第六镇统制官吴禄贞业经奉旨署理山西巡抚,所遗之统制一缺,拟请简派第十一混成协统领官李纯充补。

除了第一军所属的将领外,我们没有看到其他部队的番号。第一军各级军官,在出征武汉前线的战事中立功受奖般来说,标统升协统,协统升统制。这一事实说明,武汉前线的北方新军,仅仅是第一军。


三、第二军未组编成军


清廷如按照三军组编计划的安排,迅速成军,并把第二军运赴武汉前线,在武汉前线的清军兵力将达到四个镇,这势必对革命党造成巨大威胁。因为第一、第二军不仅仅是北洋精锐,而且也是所有新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无论武器装备、官兵素质、还是作战方法等方面都优于武汉革命党的军队。可惜第二军并没有组编成军,更没有开赴武汉前线


(一)第二军各支军队之考查

第二军组编情况到底如何?是真的没有组编成功,更没有开赴武汉前线吗?让我们作点详细之考证,逐一来看第二军各部的行踪及未能开拔的情况。按照清廷之计划,第二军辖第五镇全镇、第三镇之第五协、第二十镇之第三十九协以及第二混成协。我们先考察第二十镇的行踪。

1.第二十镇之追踪

第二十镇驻防奉天新民屯,因永平秋操被调至滦州。1911年2月,张绍曾出任第二十镇统制,张受同盟会影响倾向革命,与同为“士官三杰”并掌握一部分新军兵权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密谋,欲乘秋操之际发动革命,进军北京,推翻清廷。武昌起义的爆发,永平秋操的中止,打乱了他们的行动计划。但清廷调张绍曾率第二十镇之一部前往武昌镇压革命党,他不仅不应命,反而在策划以武力响应武昌起义,不久发动了滦州兵谏,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0月14日,即清廷组编三军之当日,第二军总统官冯国瑋一天之内两次电催张绍曾遵命带兵南下,镇压武昌起义。由此可见,冯国瑋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冯国瑋发给张绍曾的第一封电报为:

 站长转混成第二十镇张统制鉴:顷接部电,今日奉旨派瑋充总统官,贵混成镇及第二协并第三、第五镇均编列其内。瑋明日回京,二十六日来开平,特派张参谋到滦州接洽一切事宜。再,部司电开:二十镇张统制鉴:贵镇出发,现由天津银行先拨银二万两应用,祈派员赴领。又,堂宪面谕:随行官长现给两月薪水,目兵先加给出发津贴每月一两,由镇署发。鄂变曰亟,望火速开拔,以资援救。速电复等因。瑋。漾。

由此电报可知,开往武汉前线的第二十镇之官军的薪水及开拔费,清政府均已准备妥当。优厚的薪水和开拔费,可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发挥。

冯国瑋对张绍曾之第一电发出未久,紧接着发出第二电:

 站长转混成第二十镇张统制鉴:顷接部电开:二十镇张统制,鄂垣警急,亟应派赴援。顷接军咨府命令,派尊处参与秋操之混成协编为第四十协,并派张统制绍曾带领,由秦皇岛乘兵轮开往长江_带,定二十九出发,粮饷、子弹均由本部设法预备。除电达东督外,仰即遵照电复等因。璋。漾。

是电又进一步明确,军咨府将参与秋操的第二十镇所属编为第四十协,指明由张绍曾率领乘兵船开往武汉前线,而且粮饷、子弹、行程、乘载工具等均已准备周全。清政府军事部门反应可谓迅速、敏捷,虑事甚密,不可简单谓之腐朽、昏庸,说明其军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应对突发事变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和效率,这与应对太平天国事变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时冯国瑋为军咨使、第二军总统官,他发布的电报就是军令,作为军人、部下将领,按常理说是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的。但张绍曾正在谋划滦州兵谏事宜,对冯国瑋的命令置之不理。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张绍曾如何回复冯国瑋的电文。

由于得不到张绍曾的回复,次日即10月15日,清政府又以督练公所、陆军部和军咨府厅长陈其采的名义,三次致电张绍曾,告知他军中有关情况,催促其迅速率部南下。三方面电文如下:

督练公所电为:

探报二十镇统制张鉴:顷奉军部电,贵部于二十九曰在秦皇岛乘船,子弹、粮食由部中备。伍统领于明日到山海关。特闻。督练公所。敬。

陆军部电为:

 开平潘统领转二十镇张统制:顷准军咨府函称:东军气球队可编入混成第四十协,业已分电等语。仰即编入该协为盼。陆军部。敬。印。

军咨府厅长陈其采电:

 滦州转第二十镇张统制:顷接军咨府电开:陈厅长、文司长鉴,东军气球【队】仰即转饬随同第四十混成协南下,所需车辆已告邮部照备矣。军咨府。敬。其采、华转。敬。印。

对上司的一系列电文、命令,张绍曾竟一概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加紧兵谏的一切准备。16日,他两次致电在滦州的第四十协协统潘榘楹,要他多备粮食、弹药,做好在滦州的长期准备。

张绍曾致潘榘楹第一电:

滦州混成四十协潘统领鉴:我队住滦,尚需时日,请在该地多备粮秣。曾。有。印。

张绍曾致潘榘楹第二电:

滦州四十协潘统领鉴:费克斯炮改为六门编成,存新之炮即运滦州。所缺马匹由炮三营补,炮弹、枪弹及米均可运存滦州。有。印。

10月27日,张绍曾等在做好一切准备之后,毅然发动兵谏,上奏朝廷,提出十二条政纲,给清政府以深重打击。是日张绍曾在告众人书中谈到为什么不奉命南下的原因:“绍曾告于众人曰:武昌革命,名正言顺,专尚征讨,殊乖民意,同种相残,尤悖人道,所有军队暂不前进。”张绍曾之政治态度非常鲜明,就是赞成武昌起义,视之为“名正言顺”,不愿意打内战,镇压同胞兄弟,因此拒不执行上司、军事机关的所有命令。张绍曾之胆略,非一般军人所有,是非常令人佩服和敬仰的。

其实,在清政府未接到张绍曾等人的兵谏消息前,军咨府曾再次催促二十镇之第四十协迅速出发。军咨府电曰:“火急,滦州张统制:四十协今日何时开拔?勿再迟误,速复。军咨府。鱼。印。”另_封电报以章远采的名义拍发,内容相近:“火急,滦州张统制:奉邸谕:饬四十协即刻开拔,勿稍延误等语。采。鱼。印”。

张绍曾一次次拒绝上级主官和军事机构的命令,使清政府再也不能容忍下去了,但清廷表现得也极为明智,没有进一步激化矛盾。11月6日,仅下令免去张绍曾第二十镇统制之职,授予宣抚大臣,前往宣布朝廷德意,剥夺了张绍曾的兵权。

张绍曾离职后,第二十镇统制由第四十协协统潘榘楹接任,潘榘楹为分化瓦解军中的革命力量,将部队分开驻扎,将第七十八标调往关外,第七十七标移驻锦州,第八十标开往临榆,滦州地方仅留第七十九标。1911年底,第七十九标部分官兵又发动了滦州起义。由此说明第二十镇中的革命力量一直在活动,第二十镇之所以没有遵从清廷命令开赴武汉前线的原因就在这里。

2.第二混成协之去向

在最初组编的第二军中,没有第二混成协的番号,后来的军事调整,将第二混成协编入。第二混成协虽然驻防奉天,却是袁世凯北洋的基本部队,主要是从第二、第四镇中抽出部分军队组编而成,最初协统为王汝贤,是袁世凯亲自任命的。不仅协统王汝贤由袁世凯亲自任命,即协统以下的各级军官,均由袁世凯钦命。袁世凯曾有过较为详细的说明,他说:

 现东三省亟需军队,既经奏明由北洋抽调一协,自应酌抽军队,编立混成一协,以资调往。所有该混成协统领,查有王副将汝贤堪以派充。由第二镇步队内抽拨第五标第一营,派宝复详管带。拨第六标第三营,派刘建章管带。拨第七标第一营,派郑及春管带。该三营编为一标,派聂汝清充该标统带。由第四镇步队内抽拨第十三标第三营,派秋占鳌管带。拨第十四标第一营,派林绳武管带。拨十五标第二营,派朱绍曾管带。该三营编为一标,派陈廷会充该标统带。由第二镇马队第二标内抽调第一营,派褚恩荣管带。由第四镇工程第四营内抽调后队一队,派刘吉庆充当队官。由第二镇辎重第二营内抽拨右队一队,派孙景元充队官。以上步队两标,马炮队各一营,辎重、工程各一队,编立混成一协,应归王汝贤统率前往。

不过,第二混成协虽然是袁世凯的基本部队,但由于袁世凯北洋集团势力的膨胀,与满洲贵族尤其是少壮派贵胄的矛盾日益激化,清廷一直在削弱袁世凯的权力,第二混成协的成立与开赴东北,既有加强东北国防的一面,也有削弱袁世凯势力的企图。随后袁世凯调离直隶,入京做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失去了对北洋军的指挥权。1909年初,清廷更将其开缺,勒令其回籍养疴。满洲少壮派贵胄在打击、处理了袁世凯之后,对袁世凯的北洋军队进行改造,将一些高级将领调离,而将一些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的军事人才派往北洋军中,任为高级将领,张绍曾、吴禄贞、蓝天蔚等“士官三杰”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在北洋军中任职的。蓝天蔚1910年从日本回国,任第二混成协统领官。

蓝天蔚任职第二混成协统领官后,对第二混成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积极在军中发展革命力量。清廷调集第二混成协开往武汉前线,蓝天蔚不仅不应命出征,还率第二混成协参与滦州兵谏,不仅参与了滦州兵谏的一切活动,而且还在滦州兵谏之后,积极谋划东三省尤其是奉天的独立。11月6日,他召集本部高级将领和地方革命党人秘密会议,准备驱逐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宣布东三省独立,因担心日军干涉,决定实行“不流血革命”。计划于11月中旬,由奉天咨议局召开各界代表大会,成立国民保安会。蓝天蔚以维持秩序为名,率第二混成协开进奉天城,占领主要衙署,逼走赵尔巽,宣布奉天独立,事成后公推蓝天蔚为大都督。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行动计划,通过不流血的革命,以和平方式谋求奉天独立,响应武昌起义。但是,由于蓝天蔚在第二混成协任职时间不长,第二混成协绝大部分将领为袁世凯的部下,时袁世凯已经被清政府任命为总理大臣,所以这些将领虽然参加了蓝天蔚的秘密会议,但在思想上与蓝天蔚有着巨大的距离。尤其是标统聂汝清又与蓝天蔚私人关系不好,事后将行动计划告知总督赵尔巽。赵尔巽立即行动,调张作霖的巡防营入城,加强防备。11月12日,赵尔巽抢先下手,在第二混成协大部分将领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咨议局召开“奉天国民保安会成立大会”,控制了奉天局势。14日,赵尔巽剥夺了蓝天蔚的第二混成协的军权,派他到东南考察战事,并给予一些路费,实际上是礼送其出境。赵尔巽札文为:

 查有第二混成协蓝统领天蔚,志趣正大,识见明敏,堪以派赴东南各省考察此次战事之实情、公众之意见,并传布奉省保安会宗旨,以谋国民之幸福。为此,札委到该协统,即便遵照,剋曰前往妥办,随时报告。此札。

蓝天蔚被迫离开奉天。蓝天蔚离奉,标志着奉天的“不流血革命”的失败。而我们从蓝天蔚的行踪,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混成协的去向:参与滦州兵谏一谋划奉天独立,怎么有可能开赴武汉前线呢?

3.第三镇之探寻

第三镇成军于1904年,首任统制(时称翼长)段祺瑞,下辖步队第五、第六协,驻防保定。1905年第五协奉命移驻锦州。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准第三镇全部移驻东北。时第三镇统制为曹锟,第五协协统徐占凤,第六协协统徐万鑫,后卢永祥取代徐占凤,陈文运取代了徐万鑫。移驻东北后,第三镇司令部、步队第六协司令处驻吉林长春,步队第五协司令处驻奉天昌图。武昌起义时,统制曹锟丁忧守制,第五协协统卢永祥护理统制。

武昌起义爆发,永平秋操中止,第三镇之第五协奉命开往武昌前线。但由于第三镇与第二十镇同驻东北,又都源于北洋新军,所以第二十镇统制张绍在滦州发动兵谏,第三镇参与其中,卢永祥还是滦州兵谏上奏清廷的五名高级将领之一。滦州兵谏之后,张绍曾宣布成立“立宪军”,在《立宪军义条》上,卢永祥的署名顺序第二,高级将领署名顺序依次为:第四十协统领潘榘楹、护理第三镇统制卢永祥、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第三十九协统领伍桢祥、第六协统领陈文运。

滦州兵谏之后,卢永祥率第三镇官兵奉清廷命令开赴北京丰台驻扎。11月5日,卢永祥从奉天致电张绍曾:

 张统制鉴:敝协于今日开拔赴丰台,由滦经过,请关照。祥于是日乘照二列车到滦,再为面叙。祥。删。印。

第三镇第五协开赴北京丰台后不久,被调至山西,镇压太原新军起义。

关于卢永祥带领第三镇镇压太原新军起义的情况,参加太原新军起义的新军战士郭登瀛回忆说:

十二月初(误,应为十月初——引者注),清军第三镇,号称二十个营,实有五、六千人(即第五协——引者),由协统卢永祥率领,沿正太线西进……旧历十月二十三日娘子关失守后,清军第三镇开进太原。

山西都督阎锡山事后回忆中也记述了第三镇入晋之事“清廷以第六镇经此变故,不克平定晋事,乃于十月下旬复遣其精锐第三镇由娘子关攻入”。

由此我们可知第三镇第五协的去向。

4.第五镇之寻迹

第五镇兵员大部分来自山东,由山东巡抚统领,长期驻防山东。统制最初为吴长纯,后来长期为张永成,下辖步队第九、第十协。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组编第二军,是以第五镇为主体的,第五镇去向如何?至为关键。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料,第五镇一开始就被山东地方留驻。最早在10月17日,即清廷组编三军之第三日,山东巡抚就以山东地方重要为由,上奏要求第三镇半数留在山东。清廷是日电山东巡抚孙宝琦:“又谕,电寄孙宝琦:据电奏,五镇分调京鄂,东省为京畿门户,必赖重兵镇压,青酌留一半等语,著军谘府、陆军部酌复办理。”对孙的要求,军咨府、陆军部并没有答应:“昨电请酌留五镇一半并添募巡防十营,顷接军谘府电,五镇不能酌留。”

27日,袁世凯就有关军事调度问题致电内阁,曾经一度允许第五镇暂留山东。他说:“第五镇兵力仅剩一混成(协),山东地方吃紧,孙抚累次请留。缘该省巡防队现正招募,陆军别无可调,该镇似应暂留东省,以滋镇慑。”

两天后,即10月29日,准备上前线督师的钦差大臣、湖广总督袁世凯改变看法,致电清廷,敦促陆军部及第二军所属的各地方督抚执行朝廷谕令,迅速将所属开赴前线。电文曰:“拟请饬下陆军部、东三省总督、山东巡抚,迅令第五、第二两混成协及第五镇全镇,赶紧开赴信阳,以资调遣。”此电说明,至迟到了10月29日,即清廷组编三军已经整整半个月了,第二军之主力一第五镇,尚未开赴武汉前线,第二军其他所属亦然。

在前线将领的一再请求下,清政府也曾再令第五镇开拔。11月3日袁世凯致电清廷说:“接奉督、东抚来电,第五协及五镇混成协,即将开拔。”

清廷在张绍曾等滦州兵谏的压力下,同日公布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以为开放了民主,答应了滦州兵谏军方的要求,就可以缓和目前的危机了,因此11月7日下令第五镇暂缓开往武汉前线“电寄孙宝琦,电奏悉,宪法信条十九条业经通行,电谕著再将条文逐条电致该抚,迅即宣布,妥为开导,所请停调五镇_节,著暂缓开拔”。

11月初的第五镇,尚在山东驻防,没有开赴武汉前线。山东巡抚孙宝琦要求第五镇留驻山东,孙宝琦的后面还有山东各界的力量。11月5日,各界召开座谈会,向清政府、山东巡抚提出请愿八条,其中第三条即“现驻山东境内新军,不得调遣出境”。不久山东独立,第五镇在其中发挥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第五镇的许多中下级军官在革命党人的激励下,不少人倾向革命,统制张永成控制不住局面,告病卸任,进步官兵拥戴第十协协统贾宾卿代理统制。贾宾卿,直隶大城人,与张绍曾同乡,且与张绍曾、吴禄贞同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思想进步,倾向革命。11月13日推动了山东的独立,巡抚孙宝琦为都督,贾宾卿被推举为副都督。

山东独立不久,在第五镇第二十标标统吴鼎元、炮标标统张树元以及巡防营统领聂宪藩等_批军官的威逼下,又被迫取消独立。最主要的原因是袁世凯已经入京做了总理大臣,他要稳固北方,不希望北方诸省独立。而第五镇中的将领大部分为袁世凯旧属,孙宝琦为亲近袁世凯的官僚,贾宾卿控制不了局面,山东取消独立也就不难理解了。

11月21日,巡防营统领聂宪藩致袁世凯书,向袁世凯汇报山东独立及取消独立情况,对第五镇的行踪和在期间所起的作用,有比较详细的描述。他说:

山东自鄂事起后,人心初尚镇定。嗣闻各省纷纷告警,倡言独立,省城各学界勾合五镇,群起效尤之意,传单开会,气势汹汹。慕帅虽欲严禁,因职道所部防营在省者,不足两千人,与五镇力不相敌,未敢轻动。该代表人要求代奏八条,遂以山东联合会名义,于九月二十三曰在谘议局开会,邀请慕帅入席。当日职道决意不愿到场。嗣闻慕帅在会,再三譬喻,不认独立之说,会党既多方挟制,而五镇代表登台狂演,遂遽行揭布三条,又举贾宾卿为副,以重要挟。斯时也,手枪炸弹,不知凡几,若稍有异词,则大局不堪设想,事机迫逼,无可如何。慕帅回署后,即传职道,密切筹商。职道因思彼等所挟者五镇,须由此处着手,方可转圜。当请慕帅一面敷衍该会,以泯痕迹;一面职道密商五镇吴鼎元等,妥拟办法。该员等均感戴国恩宪德,激发天良,遂定计反抗贾宾卿。于九月二十六日,公同函诘联合会,令即取消独立誓书及撤去独立旗帜,否则以兵力从事,限于二十四点钟答复。该会即颇有懼心,当以缓办独立具复。于二十九日,复商吴鼎元等公拒贾宾卿,不令回镇。并拟即将吴鼎元升署该镇统制,以资震慑,已面请慕帅电达钧座矣。其与贾宾卿同谋者三数人,亦经从宽另办,实缘内意尚在笼络党人,似未便遽下辣手。现在五镇兵心安定。初一日慕帅又犒赏该镇五千金,并犒赏职道防营四千金,均极欢跃听命……窃思山东为京师屏蔽,若一时不能反正,无论独立省份互相煽乱,即完全如直隶、河南等省,亦恐势成孤立。今既已设法挽回,正当振臂一呼,以求响应。

作为第二军主力的第五镇,受山东革命的影响,被限制在山东境内,无法开拔。


(二)清政府承认第二军没有组编成军

从以上的考查分析中我们看出,第二军所属的四支军队,第五镇、第三镇之第五协、第二十镇之第三十九协(实际为第四十协)以及第二混成协,都没有开赴武汉前线。11月27日,随着袁世凯责任内阁的成立,军咨府大臣载涛请求将第三军番号撤销,将指挥权移交给袁世凯“贝勒载涛奏,第三军内之第一镇营队,除步队四营、马队一营驻扎外城未便抽调外,其余各营,请改由袁世凯任便调遣,并请将第三军名目撤销。”

12月1日,经南北双方的努力,在英国驻汉领事的调停下,武汉前线开始停战3天。3天期满后再续停战,最后一直持续下去,武汉前线的军事问题转向政治解决。清政府调整其军事部署和军事人员,武昌起义后组编的三军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下令裁撤。9日清廷谕令中承认第二军未能组编成军。谕令曰;

 谕内阁:内阁请更调军统。现在第三军业经撤销,第二军分驻各省,未能集合,应一并撤销。著军谘府、陆军部另行编配。第二军筹备畿辅及海防_带,著冯国瑋兼充第二军军统。署湖广总督段祺瑞著兼充第一军军统。

第二军没有组编成军的线索是非常清楚的,在此之前的第二军仅仅是文本、文献中的第二军,此后组编的第一、第二军已经是另外的意义了。


四、第二军未能成军的影响


就清政府来说,第二军没有组编成军是致命的军事失误,直接影响了前方的战事。清政府在武汉前线作战的仅仅是第一军,在军事上没有绝对的优势,实际上处于劣势地位。从战略上说,没有第二军的战略配合,第一军便处于非常孤立的地位。这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_个问题,前线清军兵力之不足,第二军未成军的客观事实,直接导致军事统帅袁世凯态度的转换,即由原来极力镇压革命党,逐渐变为以抚为主,以剿为辅,最后干脆与革命党进行南北和谈,直接影响了辛亥革命之结局。


(一)袁世凯前线将领对第二军的企盼

武汉战事就清政府方面来说,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荫昌10月13日率第一军南下,至30日袁世凯南下誓师,为陆军大臣兼第一军军统荫昌指挥,双方战事处于胶着阶段,政府军已经开始进攻汉口。第二个阶段,从10月30日袁世凯南下至11月30日,时间一个月,为袁世凯指挥阶段,政府军攻下汉口、汉阳,威逼武昌。荫昌指挥时期对第二军已经有所企盼,袁世凯指挥时期对第二军的企盼更甚。

实际上,袁世凯正式出山之前,就已经插手武汉前线的军事了。10月22日,他致电荫昌,主张先定守局,待充分准备好后再决进攻。他说:“前锋不竞,似宜择地集合,固布守局,以待筹备完善再图进取。”袁世凯的这一思想是非常明晰的,两天后他致电内阁,重申他的这一思想。在安排具体军事部署时,主张派冯国瑋为第_军军统,先在前线进行进攻准备工作,再派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兵临武汉,配合第一军作战,可操胜券。他说:

内阁王爷、中堂钧鉴:辰。顷与冯国瑋详细筹商,前敌各营,筹备多未完全,士气亦未大振,亟须迅派统将,驰赴阵地,妥为布置,并安抚军心,激励士志。一面速为筹备,以免贻误。逆匪迭次渡江攻扑官军,夺占刘家庙,其气力雄厚已可概见,非力弱负隅之贼可比,未可轻玩。拟请先派冯国瑋充第一军总统,即由此迅赴前敌,商承荫昌,先布守局,候筹备完善,足以制匪,再图进攻。现宜昌、黄州、长沙先后不保,军情益紧,亟宜厚集兵力,速攻武汉。该处兵多素练,饷械充足,召号日众,又有兵工厂为之接济,实为诸匪之主脑。如克武汉,诸匪夺气,自将瓦解,不难依次荡平。拟请饬下府部即调第二军陆续开拔,在信阳州一带,择地集合。俟段祺瑞北来,即派充是军总统,会合第一军,早图规复。增此大军,前敌士气亦壮,反侧之徒亦可胆寒。建威销萌,裨益良多。是否有当,伏祈圣裁。

清政府同意袁世凯的战略部署。25日,复电袁世凯:“著即照所拟办理,迅筹布置,以图进取。”

应该说袁世凯的这_战略设想是非常正确的,其第一军司令官和第二军司令官分别由其最倚重的将领冯国瑋和段祺瑞担任,第一军、第二军所属也几乎是他原来训练的北洋六镇精锐,指挥起来得心顺手。可惜他企盼的第二军始终没有开拔前线,尽管他一再请求,甚至是声嘶力竭。

27日,清廷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他武汉前线军事全权,即陆军部、军咨府也不遥控:

 湖广总督袁世凯授为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各军并长江水师暨此次派出各项军队均归该大臣节制调遣,其应会同邻省督抚者随时会同筹办,凡关于该省剿抚事宜由袁世凯相机因应,妥速办理,军情瞬息万变,此次湖北军务,军谘府、陆军部不为遥制,以_事权而期迅奏成功。

同日,袁世凯致电内阁,要求迅速派遣第二军开赴前线。他甚至抱怨军咨府,没有与他很好配合。他说:

查世凯前日电奏,请饬下军谘府、陆军部即调第二军陆续开拔,在信阳一带集合,俟段祺瑞北来,即派充是军总统等语。初四日已奉旨:著即照所拟办理,迅筹布置,以图进取,该衙门知道。钦此钦遵在案。惟准军谘府来电,似尚未奉到此旨,究应如何办法,应请钧示祗遵。

29日,清军进攻汉口的战斗已经打响,他再次请派第二军赶赴前线:

顷接荫大臣电开,匪在跑马场据极坚防御,死力抗守,我军奋勇进扑,并用炮力侧击,持久乃下,军队已抵汉口街市。惟官兵露营多日,奋力苦攻,实已疲倦,虽于汉口方面占领颇多,恐难逮覆匪巢。应否迅添调北军以为接应,并稍息兵力,悉候酌裁云。已复以虞电悉,忻欢莫名。兵入街市,恐涉兵险,请饬统将重悬赏格,或由西抄击,如能_气将汉口全复,固甚善,否则宜择要坚守,藉息兵力,切防反攻。并知会师舰游弋巡查,力逼武昌援匪,仍祈卓裁。近曰已迭请军谘府早遣第二军前进,尚未得允,当再转请等语。半复汉口兵力已疲,请大府速发第二军接应。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请清廷谕令第二军驻防区的行政长官和陆军部,赶紧将第二军所属各部队派赴武汉前线,以配合第一军攻克汉口:‘拟请饬下陆军部、东三省总督、山东巡抚,迅令第五、第二两混成协及第五镇全镇,赶紧开赴信阳,以资调遣。”

31日,袁世凯已经到达濒临前线的信阳,指挥清军主要是第一军持续攻打汉口。11月1日,清政府授予他内阁总理大臣,授权他继续指挥前线军事。次日,清军攻克汉口。4日,在总结汉口战事时,他致电清廷,埋怨第二军没有到位。他说:“汉口地居洼下,士卒守岸,两面受敌,日有伤亡,且曰夜防守,兵力颇难支持。迭催第二军速来接应,迄未到防,后路阻扰退延,未知是何居心。然照此防守,兵力日疲,久恐生险。”

埋怨是一方面,继续向北京请调第二军是根本之计。同日袁世凯致电内阁,即使第二军先到_部分,对前线来说也至关重要。他说:

  党势复振。切盼第二军先来数人,用作分支,即可定期先取汉阳。现各镇、协兵只万余人,伏守襄河长江堤岸,枪炮互击,未敢轻调,必须分兵潜渡猛攻,方可得手。切盼。以上祈秘密,勿使军部员司知之。

袁世凯对第二军的企盼,由此可见一斑。


(二)第二军对战局的影响

前面我们说过,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在军事上组编三军,第一军开赴前线,第二军续进接应,第三军留守后方,保卫京师,这是一项很好的战略举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第二军没有成军,更没有开赴战场,在武汉前线作战的仅仅是第_军。尽管第_军战绩颇佳,先后攻下汉口、汉阳,但毕竟是孤军③,在军队数量上与南方相比处于劣势。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前线将领的战略思考。事实上就是这样,袁世凯由最初的对革命党人主剿,后来逐渐改变为对南方主和,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月3日,袁世凯致电内阁,初次表露了他的这一思想:

凯原意厚集兵力,克复武汉,即分胜兵,进复长沙、九江、宜昌、西安,不难尅日荡平。乃第二军迄未开来,前敌万余人,伏守江岸,延绵二十余里,与匪持隔江河,进退两难,疲劳已甚。迭经多方激励,幸皆奋勇。匪据形胜,枪炮星布,非增兵不足言进攻,非露宿风日,势难持久,而对岸枪炮,不时狙击,颇难立足。昨与冯国瑋筹商,用奇兵袭取汉阳,然以疲兵渡河攻坚垒,死伤必多,尚无把握,未便轻举。

14日,袁世凯奏报兵力不足暂停反攻汉阳。他说:

今日赴滠口,与萨镇冰、冯国瑋及各统将详细筹商。匪在武昌、汉阳夹岸列炮,师舰稍逼,即有损伤。匪炮隐伏岸后,船炮命中綦难,只可扰击,助陆军声势,难大得效。陆军出发仅万余人,除拨守后路及伤亡外,应敌仅及万人,苦战七八日,坚守又数日,以万人分守江岸廿余里。匪占汉阳龟、黑、榆、梅子等山,罗列多炮临下,与汉口只隔一河,宽仅三四十丈,时备船只,乘隙偷渡。武昌距汉口江面,不过四里,蛇凤青等山,设炮对轰。汉口地居洼下,士卒守岸,两面受敌,日有伤亡,且日夜防守,兵力颇难支持。迭催第二军拨来接应,迄未到防,后路阻挠迟延,未知是何居心。然照此防守,兵力日疲,久恐生险,现拟就此兵力,谋攻汉阳,而顾此失彼,亦多涉险,两险并计,宜从其轻。反复筹思,策难万全……是否有当,伏祈圣裁,谨请代奏,世凯谨肃。寒。印。

袁世凯这里说明了三个问题:第开至前线的第一军从其编制番号方面来说为两个镇,二万五千人左右,但实际上仅一万余人。具体多少人?为什么如此?将需进一步考证。但我确信袁世凯的说法。因为如果确实是二万余人的话,他也不敢欺骗清廷说为一万余人。第二,第一军连曰作战,既有伤亡,将士疲惫,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第三,第一军是孤军作战,第二军没有到防,没有战略配合,没有第二军的接应,将直接影响整个战局。加上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北方的陕西、山西也加入到南方阵营,此种局面对袁世凯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两周后清军又攻下汉阳,取得了军事上的又一胜利,但袁世凯与南方的和谈也正式开始了。

11月30曰(十月初十曰)袁世凯等关于代拟暂时停战条款致电冯国瑋:

 我军既未渡江,英使领现出调停,按公理未可拒绝。兹代拟暂时停战条款:一、息战时各守现据界线,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窥探等情。二、息战之期订明由某日某时起至某日某时止,计三日,两军不得于此期内开战。三、军舰不得藉息战期内泊近武汉南北岸,以占优胜,须远驰武汉下游,至息战期满为止。四、停战期内,两军不得添军修垒及一切补助战力等事。五、息战之约,须有驻汉英总领事官画押为中证人,庶免彼此违背条件,以重公法。请转饬黄道与英领商办,有定议,速电示。黎党如派人来商事,可饬黄道、丁士源作执事代表接洽。除奏明夕卜,望查照。昌、袁。蒸。印。

12月1曰,经过南北双方的努力,南北开始停战三天。袁世凯提出议和条款得到南方同意,英国领事同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议和条款内容如下:

  (一) 双方各自驻守现已占领的土地。不得秘密地进行侦察活动。

(二)停战期限定为三天。

(三)在上述期间内,军舰不得利用停战的机会在武昌或汉口南北两岸停泊,从而获得一个更有利的地位。在停战期满以前,军舰必须退往武昌下游若干距离的地方。

(四)在停战期间内,任何_方不得增调援军,修建炮台,或在其它方面增加军事力量。

(五)为了防止对这些条件的违犯行为,英国总领事应作为证人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从此,南北之间的战争开始转为南北之间的和谈,由军事解决转为政治解决。这种结局,我们似乎看到了第二军未能成军开赴前线的影子。

至于第二军未能组编成军开赴武汉前线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五:第一,第二军的一部分高级将领已经不是袁世凯的亲信将领,如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等,他们或是革命党人,或是倾向革命党的军人,他们在积极谋划响应武昌起义,因此对清政府的调令、军令抗命不遵。第二,地方官的一再请求,以地方重要为由,要求清政府不要将其辖区的新军开往前线,如第五镇,是在山东巡抚孙宝琦的一再请求下留驻原防的。第三,清政府高层,尤其是军事高层执行战略决策不力,或者说是动摇摇摆。如对第五镇的调遣,时而命其开拔,时而令其从缓。组编三军可谓英明决策,但贯彻不力。如果说第二十镇、第二混成协的军权一时被张绍曾、蓝天蔚所控制,那么第三镇的曹锟、卢永祥并非此类人物,清政府将第三镇改调之山西,对湖北战略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战略失误。第四,清政府军事决策者对袁世凯的牵制和制约。时军咨府大臣为载泽,军咨使为良弼,掌握调兵大权。二人为满洲贵族中强有力的反袁者,极力反对袁世凯出山,更反对袁与南方议和。期间是否主观上不向武汉派兵,以免增强袁世凯的实力,需要进_步的资料说明,但袁世凯对军咨府的抱怨是非常清楚的(见前叙述)。第五,北方革命党活动的影响。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建立起革命的军政府。北方各省中虽然仅仅有陕西、山西的独立,但北方各省中的革命党人的活动,虽然在运动独立中先后失败了,如山东、河南、奉天等,但他们的革命行动,牵制了清政府北方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牵制了第二军不能南下,客观上配合了南方的革命。从第二军没有组编成功,没有开赴湖北前线的事例,我们看到了北方革命党的努力以及对整个局势的影响。


五、清政府覆灭的再思考


从以上我们对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组编新军三军考证分析中得出,清政府之所以很快覆灭,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前线武装力量之不足,即组编的新军第二军没有开赴前线,在武汉前线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仅仅是第一军。前线武装力量的不足,就使清政府没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以镇压革命党人。没有优势兵力镇压革命党人,改变了前线武装力量总指挥钦差大臣袁世凯的战略思考,由原来的一意主剿改变为与南方的妥协谈判,最终导致迫使清帝退位的结局。

从清政府组编新军第二军失败的原因中我们看到了北方因素的重要影响,而北方因素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滦州兵变,滦州兵变打乱了清政府的战略部署,牵制了第二军不能开赴前线,从而导致清政府武昌前线兵力之不足。而滦州兵变虽然有一些革命党人参与其中,但主谋者和主体力量均非革命党,而是改革派或者说立宪派,更明确的说是清政府新军中的立宪派力量。从这一视角来看,清政府的被推翻,不仅仅是革命党人的力量,更有立宪派的力量;不仅仅是南方立宪派张謇、赵凤昌等人在武昌起义之后站到清政府的对立面,北方的立宪派尤其是新军中的立宪派在推翻清政府的过程中,他们策划的滦州兵变也对清政府的覆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政府的被推翻,是革命党人、立宪派、北洋军事集团合力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革命党人一方面的力量。

武昌起义之后的第17日,即1911年10月27日,驻守滦州的第20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第20镇第四十协协统潘榘楹,第20镇第三十九协统领伍桢祥,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三镇护理统制、第五协协统卢永祥(清廷组编第二军的主体力量),在数次拒绝上级调他们开赴武汉前线的命令后,于是日发出要求清廷改良政治迅速立宪的上奏以及提出解决时局的十二条政纲,要求清政府立即予以答复“主决可否,迅于二十四点以内,即颁谕旨,明白宣示”,并以极其强硬态度表示‘‘谨披甲执戈以待复命”是为滦州兵谏。

滦州兵谏要求清廷改良政治迅速立宪的核心内容为:“皇位统系宜定,人民之权利宜尊,军队之作用宜明,国会之权限宜大,内阁之责任宜专,残暴之苛政宜除,种族之界限宜泯,而本于改定宪法,以英国之君主宪章为准的。”就是要清廷放弃君权独大的日本宪政模式,采取英国虚君君主立宪政治体制,削弱君权,扩张民权,十二政纲是英国君主立宪模式的具体化。滦州兵谏的政治主张,否定了清廷的借立宪而集权的政治行为,而与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几乎完全一致,因此滦州兵谏的军事行动,充分体现了北方立宪派尤其是新军中立宪派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要求。

参加滦州兵谏的新军为新军第二十镇、第三镇和第二混成协,两个镇一个混成协,是清政府编练的新军中的主要力量,不仅数量多,而且所驻扎之地距离北京很近,对清政府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他们在武昌起义之后不仅拒绝清政府的调遣,而且采取兵谏的方式威胁清政府,对南方革命党人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对清政府则给以沉重的打击。正如《滦州革命纪实初稿》的作者罗正纬所说:“绍曾、天蔚等联名奏请立宪,朝野闻知,咸相警惧,清廷措置,盖亦綦难,其利有三:一、摧折清廷专制之余威,压迫放弃政权,渐进至于逊位。二、揭破社会封建之观念,廓清革命障碍,使其顺利进行。三、极力唤起各方致奋起,援助革命之声势,坚决前进,在当时政局言之,转移关键,力同锁钥,革命过程,亦至重也。”

清廷被滦州兵谏吓破了胆,对滦州兵谏的政治要求,不得不马上答应,1911年11月3日即颁布了《第十九信条》,可惜时间不容清政府再等了。不久,革命党、立宪派、北洋派三股政治力量的妥协与联合,共同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作者简介:张华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1 期



    进入专题: 武昌起义   新军三军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6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